•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福》与《鲁滨逊漂流记》的互文性解读】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的区别

    时间:2019-01-07 03:37: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关键词: 小说《福》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互文性
      
      1.引言
      南非作家J.M.库切写了六部小说及大量评论文章。他曾两获英国布克奖(1953和1999年),获法国Femina Etranger奖(1985年),以及为表彰他为“社会个人自由”作出贡献而颁发的耶路撒冷奖(1985年),并于200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福》是库切的第五部作品,他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有很强的互文性。库切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对其大胆地否定和颠覆。本文从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来论证库切是如何消解殖民话语这一点的。
      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朱丽亚・克里斯特娃的《词语、对话和小说》和《封闭的文本》两篇文章中。她认为互文性本质上是文本之间的转换。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被认为是互文性的基础。他认为,人文思维的对话倾向与独白倾向相互对立又同时共存,后者在现代语言学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热奈特把互文性定义为一种关联系统。总之,互文性是指文本中不同意义相互关联、相互映射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中产生,它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它既可以存在于一个文本中,又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相关联的文本中。
      2.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西方文化帝国神话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萨义德所言:“鲁滨逊使一种海外扩张的思想得以明晰,――叙事风格与形式都与16世纪到17世纪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殖民帝国基础的东西,有直接联系。”《鲁滨逊漂流记》通篇采用鲁滨逊自我讲述历险经历的叙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作为他者代表的星期五只是一个被关照的客体存在,没有主体性。鲁滨逊用枪和《圣经》使星期五臣服于自己的行为是西方殖民行径和殖民文化的表征。为了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大改写,库切在叙述视角上作了改变,他采用了被笛福删除在文本之外的女性视角来讲述乘船遇难的故事。
      斯皮瓦克曾在《贱民能说话吗?》一文中用一个印度妇女自焚殉夫的例子来说明贱民不能说话的事实。白人可以从白人所信奉的人权角度救下这位寡妇,但这种拯救不是该妇女所需要的;而当地文化保护者则从传统习俗的角度认定这位妇女的做法是心甘情愿的,但也无法完全理解该妇女的真实处境和心理。双方各执一词,但殉夫的妇女却不能言说。库切要让“贱民”说话,所以库切要改变原来小说中没有女人的局面,并在小说中给予妇女合法的地位。
      苏珊是一位英国妇女,为了寻找被诱拐的女儿来到“新世界”,在寻找女儿无果的情况下返回英国,在途中不幸遭遇船员叛变,她和船长的尸体被放到了皮筏子上,漂流到了鲁滨逊居住的海岛上,并和他们生活了一年,后来遇救脱险,鲁滨逊死在了途中,她成了星期五的主人。获救之后,苏珊决定将自己的经历编成书,告诉世人,因为以前从未有过关于女性乘船遇难者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技巧,她找到了福即作家笛福,将自己的故事叙述给他听,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经历如实写出来。据记载,笛福本姓Foe,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为表示自己有贵族头衔,在名字前面加了一个头衔De,改姓为Defoe。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库切对作者的解构,是对历史的反讽。
      像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其他女性一样,苏珊受到了来自性别歧视的压抑,在海岛上,她被克鲁索视为同星期五一样的属民,克鲁索告诉苏珊不要离开自己的“城堡”,因为“无尾猿对一位妇女不会像对他和星期五那样地警惕”,言外之意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无尾猿的攻击,这令苏珊不由想到:“难道女性,对于无尾猿来说,是一个和男性不同的品种吗?”当苏珊后来回想自己在海岛上的经历时,她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来过了的、见证了的、渴望走开的存在:一个没有实质的存在,一个在克鲁索真实的身体旁边的幽灵”。苏珊决心找到失去的自我,然而她的处境就像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揭示的,居无定所,没有远离一切干扰的舒适的椅子,没有可以向外凝视的窗户。由于缺乏训练,她没有写作技巧,只好求助于福,希望通过他为自己写的故事找回失去的实质。苏珊渴望根据自己的欲望自由的言说自己的故事,重获自己失去的实质,而福却肆意改编她的故事。“这样我们一共有了五个部分:失去女儿;在巴西寻找女儿;放弃寻找和海上历险;假设女儿寻母;母亲与女儿的相会。我们就是这样虚构一本书:丢失,然后是寻找,然后是恢复;开始,中间和结尾”。对于这种具有霸权或父权想象的虚构,苏珊坚决抵制,她只想讲海岛上的故事,他们三人在那里的生活。实际上苏珊指出了菲勒斯中心的男性文学对边缘女性的态度:女性是一个空空的容器,男性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填充,当然这不是真实的,被填充起来的女性形象出自掌握权力者的主观虚构,而真实的女性存在则被遮蔽了。苏珊试图建立女性的文学传统,她认为女性应该是自己故事的主人,男性只是激起灵感点燃欲望的外界因素,由母亲生成文本,才有可能产生可以与男性文本平等对话的女性文本。苏珊渴望获得主体性,这实际上是向男性写作对女性歪曲的挑战。
      3.星期五的失语
      《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鲁滨逊在荒岛上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活动,把幸存的野蛮人改造成文明人。星期五这个名字是按照鲁滨逊救起他的那一天星期五来命名的。星期五穿着与他的主人一样的衣服,使用主人教给他的英语。作为鲁滨逊的创造物,星期五对他的忠诚的感激是欧洲殖民力量的反射。星期五好像没有言说的机会,他似乎也没有要言说的欲望,两人的主奴关系是天经地义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而在《福》中,星期五因为其沉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库切让星期五的失语在文本中尽情展现,到最后更是成为了压倒一切的力量。苏珊・巴顿和福都曾试图破解星期五的失语,通过他们对星期五失语的读解,《福》展示了权力操控者对他者进行意义填充的过程,通过作为作者库切对他们的读解,《福》释放了被压抑的力量,为殖民地人用自己的语言言说自己打开了话语空间。
      在《福》中星期五的造型被库切改造以适合南非的现实。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是一个美洲土著,而在库切的作品中星期五则是一个非洲黑人:“面孔扁平的,小小的眼神很呆滞,鼻子宽宽的,嘴唇厚厚的,皮肤不是黑色的,而是深灰色,干巴巴的,仿佛是抹上了一层灰。”这种细致的描写无非是强调星期五的非洲人身份。更重要的不同是,《福》中的星期五在被发现之前,已经被割掉了舌头,无法说出自己的故事,这也预示了整个南非黑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命运。星期五,作为一名黑人土著,位于权利关系的边缘地带,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的残疾是殖民者的蓄意制造,是典型的殖民策略,目的在于将殖民者出现之前殖民地的历史完全抹去,重建殖民地的属地历史,对于历史的失声,星期五们是没有选择的,更是不情愿的。
      按照福柯的理解,没有语言就没有主体可言。没有语言可以有人――自然的人,但不会有主体。由于星期五不会说话,苏珊无法通过语言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星期五在她的叙述中是一个空洞的存在,为了填满自己的叙述空洞,苏珊首先试图用语言打破星期五的沉默,“希望能帮他建立一座文字的桥梁,等到有一天这座桥梁足够稳固,他能够回到克鲁索发现他之前的时间中,回到他失去舌头之前咿呀说话的时候,就像水中游着的鱼儿一般,不必思索文字的意义。到那时候,他便能够回归到福先生,我以及其他人生活的文字的世界里”。苏珊想重新赋予星期五语言,建立起主体性,但这一努力是徒劳的,失败的原因在于苏珊自身。苏珊想要赋予星期五的语言是英语,殖民者的语言,用剥夺了他者言说权利的工具去触碰他者的生命实质,是一种霸权的强行侵入,所以,苏珊说,言语像一个真正的奴隶拥有者,想要得到他者的积极对话是不可能的。能说出星期五的故事只有星期五的舌头,但那舌头已被割掉。既然无法通过字词获得真相,福就建议苏珊通过书写打开星期五的沉默。苏珊认为书写必定出自思想形象,但携带着出自不同的知性生命的思想形象的书写无法实现对话,她的试验表明通过书写依然无法和星期五的主体相遇。
      在库切笔下,沉默已成为象征他者被扭曲的最突出的特征。沉默既是长期权力凝视的结果,又是他者被剥夺权利的标志。《等待野蛮人》中的野蛮人,《黄昏的大地》中的越南人和南非的土著民族,《国家的中心》里的汉德里克夫妇,等等,都在被探查、被判定。他们自身陷于失语,能为他们言说的只有残缺的身体。身体的残缺作为权力暴力的表征符号,一方面是他者被扭曲的标记,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种控诉的力量。
      4.结语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的是关于殖民扩张的故事,而《福》讲述的是被殖民对象星期五和苏珊的故事,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颠覆。但库切对此并未停止,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中他将《鲁滨逊漂流记》再次改写,让鲁滨逊回到了文明社会。综上所述,《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作为一种经典的反话语,具有巨大的颠覆价值。它从后殖民角度重新解读欧洲经典著作,揭开了欧洲叙述表面下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宗主国视角,并为他者的言说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Attridge,Derek.J.M.Coetzee and the Ethics of Read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2]Coetzee,J.M.Foe[M].New York:Penguin,1986.
      [3]Said,Edward.W.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antage Books,1993.
      [4]任海燕.探索殖民语境中再现与权力的关系――库切小说《福》对鲁滨逊神话的改写[J].外国文学,2009,(3).
      [5]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鲁滨逊 解读 漂流记 互文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