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舞动着的是“群山”还是“大河”】 大河如龙群山如虎是什么歌

    时间:2019-01-07 03:37: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入中学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作者认为该文注脚中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的注释与词作者的本意是相悖的,提出四点理由与大家讨论。
      关键词: 《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 注释 黄河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毛泽东诗词二首 沁园春 ・雪 》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释句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我认为该注释中对“山舞银蛇”句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至少是不符合词作者原意的,似应释为:“(被冰雪封冻了的)黄河犹如一条银色的长蛇,在(被大雪覆盖着的)高原峡谷间舞动。”其理由有四。
      一、从这首词写作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词作填于1936年2月(农历正月初),时值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当时的陕北根据地面积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物资匮乏。面对几万红军的到来,生活物资的供应成了中央在此立足的大问题,除此之外,陕北人口稀少,红军几乎没有扩大兵源的可能。而且,红军到来后的陕北根据地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军事上的危机。北面长城沿线有国民党中央军的两个师和阎锡山的五个旅驻防;西面有宁夏马鸿逵和甘肃马鸿宾的地方军阀驻防;南面的关中和渭北地区尽管是富庶之地,却有国民党重兵防御。南西北三面的敌人随时准备对陕北根据地发动围攻。因此,红军要想扩大根据地并求得发展壮大,只剩下东面一条出路可以走。东面的黄河对岸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地盘。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阎锡山当时已与日本人订有卖国性质的“共同防共”秘约,且晋军没有与红军作战的经验。从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考虑,山西是个扩大政治影响、发展红军、筹粮筹款的好地方。在毛泽东的提议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作出东征的决策。瓦窑堡会议之后,毛泽东即刻率一支小分队奔走于清涧县所处黄河沿岸侦察,选择东征的渡河点。时值陕北地区普降瑞雪,词人伫立于黄河岸边的山巅之上,面对“顿失滔滔”之“大河”,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填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彼时彼刻,“大河”给了词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主要关注对象,是和作者当时思考渡河东征的心情是吻合的,不能不用浓墨重彩来表现。而苏教版的注释轻描淡写,仅仅就词中的两句作了字面上的解释而已。
      二、从文学的视角来理解
      词作成功地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具有景、情、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整个画面广袤无垠,高大深邃,气势磅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总领全词,“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勾勒出严冬的威猛雄奇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之广袤,意境之恢弘,展示了词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与“万里”“千里”“雪飘”“冰封”句相照应,“惟余”二字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天气的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不由使人联想到冰封前大河滚滚滔滔的气势和寒雪初晴后高原风光的妖娆壮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回应了“顿失滔滔”、“惟余莽莽”句。“舞”和“驰”两字形象地赋予了大河与高原涌动的气势。刹时间,大河在山谷间起舞,灵动如巨蟒银蛇,好似正“舞”向大海;高原上山丘奔驰,威猛似漫野蜡象,貌似将“驰”往天际。它们是要跟被雪云高压着的“天公”一比高下。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词人将眼前景象与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书写山与河,生动地展示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大河”、“高原”、“天公 ”汇聚词人笔下,地下、地面、天上交错展开,广袤深邃,极具立体感。
      三、从苏教版对“顿失滔滔”句的注释去理解
      该版教材是这样注释的:“【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这个释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结冰之后的黄河呈现给人们怎样的一种状态?原有的滔滔之势被什么样的气势所代替?令人不解的是,在教材的释句中却找不到答案。事实是黄河并不因暂时的封冻而失却她亘古以来的浩荡之气――词人在这里运用写实的方法加以描绘――“山舞银蛇”般地奔流在中华大地上,终将汇入大海。词人分明是给冰封的黄河以不同于“滔滔”之势的动态感。尽管大河上下,那滔滔的气势因冰封而顿然所失,但银蛇般在山与山之间舞动着的景象给人以更大的鼓舞,催人奋发向上。其间还隐喻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高潮的即将到来。此外,释句中所说的“群山”和“高原”其实是同一个事物。黄土高原本来就是由连绵不绝的山丘如鱼鳞状构成。“群山”和“高原”指代的也应是同一个事物。如果说“群山”构成的“高原”既像舞动着的银蛇(与视觉感不符),又似奔跑着的白象,这种用词的重复在词作中是不应当出现的。
      四、从这首词上下阕内容的联系看
      大河象征着那不断逝去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照应了词作下阕中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嘲讽――“俱往矣”句。词人在追寻历史的真实的过程中,以革命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慨,豪放雄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一代伟人的济世情怀和优秀品德,以及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面前的大河是悄无声息的,但词人感受到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涌动着,她与历史之河同流,并见证了悠悠五千年的荣辱兴衰。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内战的炮火,站在高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笑迎漫天飞雪的毛泽东可能正在激励自己: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不会冰封,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决不会断流。词人分明已看到:雪后初晴的黄土高原晨光满天,积雪覆盖下的高原从遥远的天边绵延起伏奔涌而来,那滔滔不绝的大河如雷鸣般的咆哮着冲破千沟万壑的阻拦滚滚东去奔向大海……“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推荐访问:的是 大河 群山 舞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