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思想品德美育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说课8分钟

    时间:2019-01-07 03:37: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专业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美育教学的课堂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思想品德美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 思想品德美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美可以赏心悦目,美可以陶冶情操,美使人产生共鸣,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美有多种类型,有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人物内心美、人格魅力美。多种多样的美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出来。
      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这场改革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意义重大。这就告诉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新课标确立了以“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其宗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新型人才,把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转向生活实践教育,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传播知识、训练技能过程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人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追求、新目标,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靠近美、追求美,这是很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思想品德美育教学
      现代教育已经是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品德学科也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问题,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积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作为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与本学科密不可分的。要建构思想品德美育的“知识与技能”的氛围,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在实际工作中各学科的教师是不可能集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各种新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网络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如:把美的画面、美的图像展示祖国的名山大川、希望的田野、浩瀚的大海。从名山来看,我们中国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以及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后,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并说说各名山美的特点,并结合本地的有利教学资源丹霞山让学生去感受美的外延和内涵;美的声音可利用音频效果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名曲《茉莉花》;美的人物形象也同样利用网络中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去展示。2007年9月18日,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全国道德模范并作重要讲话。并用多媒体播放颁奖晚会白岩松“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启动全国孝老爱亲模范颁奖仪式”一段和“获得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的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高中学生曹于亚”及曹于亚上场的录像;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把自己孩子放在父母处给灾民孩子喂奶的女民警蒋小娟突出人性美,再介绍周恩来总理的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年三十慰问贫困家庭,慰问边防官兵,温家宝总理亲临抗震救灾前线指挥救灾和安抚鼓励群众的场景突出人格魅力美,等等。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思想品德美育教学过程中,为教育、教学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情境中产生共鸣,引起震撼,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与提高实际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懂得真正的美,把思想品德美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思想品德美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而把教学内容闲置在一边;也不能片面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学科内容的挖掘和拓展,舍本逐末等割裂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代表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丰富而精彩,教师在整合时,往往会有舍不得放弃的心理,结果不但突出不了主题,反而适得其反,冗长而枯燥的信息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这就要求在科技制作过程中,选材要有代表性、典型且紧扣教材。如:在突出人性美时,精选出2007感动中国“获得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的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高中学生曹于亚”及在汶川地震中毫不犹豫给灾民孩子喂奶的女民警蒋小娟做代表;在突出人格魅力美时,选取周恩来总理在艰难的国际环境中不亢不卑地进行外交斡旋,展示中华民族自强、进取、自信的精神风貌,获得世界各国的支持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的事例做代表,让高尚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真正起到思想品德“心灵导航”的作用,彰显思想品德美育功能。
      2.有效性。记得《新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如玉璞,玉不琢不成器”,课堂上学生就好像玉璞一样需要精心雕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选材时要考虑与教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并能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如果一些精美的动画与教学无关则毫无价值,反之,有一些虽然简单的图片,若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那就是这个课件的闪光点。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能够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美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到学会欣赏、学会赞美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并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美,在此可结合小品表演“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2008北京奥运会征集全世界的儿童笑脸,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中国微笑面对世界,世界微笑面对中国”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3.针对性。课件制作要有针对性,着重于既能结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我们为什么要爱好环境善待大自然时,可借助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讲一讲人类的好朋友海豚的故事、啄木鸟的故事,以便达到所做课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努力践行和谐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体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的多样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克服传统教学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的呈现形式和流通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资料的搜索、整理和过程的互动。建构一个真实的运用世界,展示一幅真正的美的生活图景,达到在教学中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洒美、塑造美的目的。
      三、拓展思想品德美育教学
      信息技术利用极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开展教学活动,把远离学生的内容、情境拉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除了在线互动形式外,网络中的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影视等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我看到:在太行山深处有一所黄水沟学校,是河南省辉县市最为偏僻的一所学校。它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峡谷内,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时20 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一条只有五米宽的山间公路。它虽然是一个只有6个班级,106名学生的小学校,却是这里方圆30多公里的5个自然村的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由于学生离校较远,有些甚至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因此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都住校,每2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现在政府给山里的小学配备了电化教育设备,让他们可以和城里的孩子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尽管大山挡住了孩子们的脚步,却挡不住他们飞翔的梦想,他们在极其简陋的课室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精神饱满地朗读课文,聚精会神地演算及放声歌唱。谁说农村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谁说山里的孩子不懂得欣赏?正是现代的信息技术给深山里的孩子插上了梦想飞翔的翅膀。
      21世纪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用知识技能作为社会生产、处理、传播和运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务之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队伍人才,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专业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信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美育教学的课堂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正是我们迎合这一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和外延,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实现国民素养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C].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杨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推荐访问:美育 彰显 思想品德 现代信息技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