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_建国初期中国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时间:2018-12-28 03:34: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工农对知识的渴求、领导人对工农教育的设想,以及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的需要,工农教育被提上日程,工农速成中学作为工农教育的一种尝试,从1950年创办到1955年停办,六年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速成中学存在其固有的弊端,所以到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就停办了。从工农速成中学看,当时的工农教育是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具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共产党边区教育、民国时期教育三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和冲突的特点。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工农速成教育 时代背景 成绩与不足 教育状况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家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缺乏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人才。为了培养工农干部和生产工人成为各种高级人才,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坚强骨干,速成中学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临时性学校孕育而生。速成中学不同于一般干部学校或党校,也不是普通中学,而具有速成特点,主要是针对参加革命多年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体现了《共同纲领》第47条中关于“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的教育”的方针。[1](p26)现在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对当代中国的教育还没有展开,本文拟以建国初期的速成中学的创办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求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体现整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工农速成中学创办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都处于极其严峻的形势,教育上基本实行“包下来”的政策,虽然大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人员被录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仍缺乏大量的国家建设人才,创办速成中学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速成中学的开办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全国的基本解放,经济建设被提上日程,建设国家需要大批有知识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一直到1951年,国家预测“在五六年内全国经济建设中级和初级的技术干部50万人左右,需要高级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15万左右”。[2](p146)大批的建设人才的需要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使用速成的办法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
      2.工农干部和生产工人受教育的迫切需要。在过去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工农干部和生产工人很少有受系统教育的机会,虽然他们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但是掌握的知识还是十分有限的。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走向国家经济建设的道路,客观的形势也迫使他们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在建设中需要老区干部和工农知识分子,但他们文化水平很低,如果不让他们学习,他们就不能前进。”[3](p32)所以需要“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3](p33)
      3.速成中学的创办也是处于国家领导人,尤其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的反映。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毛泽东同志一向关注工农的文化教育,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说:“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4](p108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41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热门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p79)这条规定明显地具有大众教育的思想,而不是精英教育。毛泽东思想上就乐于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全民的教育运动,这也是他的“动”和“斗”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6](p118)
      4.用工农出生的新型知识分子代替国民党统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必然。建国初期,共产党实行对国民党旧的国家政权“包下来”的政策,包括大批从事学校教育的和各个单位的科研人员都统统地包了下来,他们虽然无疑具有同情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是他们当中却可能只有很少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传统,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有很多的了解,所以这种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同时由于国家刚刚建立,从解放区培养出来的干部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而且大批的旧知识分子也需要国家对其思想进行改造,国家最终还是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新型知识分子。
      
      二、工农速成中学举办所取得的成绩及不足
      
      1950年12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p793-794)具体地规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制、教师的选拔、学生的入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待遇等,1951年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农速成会议,会议指出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方针、任务和性质的问题,学制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教材和师资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教学上组织领导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设置、招生、编制的问题等。速成中学在当时风风火火地办了起来,第一所速成中学成立于1950年,[7](p218)速成中学第一年招生4千人,第二年招生8千人,[3](p32)到1953年,就是速成中学招生的第三年,全国各地就先后成立了56所速成中学,招生2万多人,[8]到了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招生人数已达到3万3千人,在校学生已达到8万4千人,[9](p1884)创办了80多所工农教育学校。[10]工农速成中学大部附设于高等院校,是开学的预备学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工农速成中学从1951年创办到1955年停办,一共培养了9万6千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但是工农速成中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发展。到了1955年7月,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11](p211)指出:“几年来,全国工农速成中学,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于有关方面的协作及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践证明,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生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要求大批优秀工人骨干和干部长期脱产学习,目前也是办不到的。”决定从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以后对广大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学习,应坚决贯彻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不再采用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办法。
      工农学校的停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虽然在创建和领导的过程中,多次下发文件纠正这一问题,如:1953年末,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12](p191-192)但是未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1.在工农学校创办的五年中,学校的教师、招生、领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中共的精神是工农速成学校和普通学校并举,但是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等许多领导人认为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对工农速成中学采取的是一种轻视的态度,分配教师时很少考虑到这些学校的需要,甚至有的把工农速成中学中较好的教师抽调到普通学校,把质量较差的教师分配到工农速成中学中去。在招生问题上,虽然有许多需要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工农干部,但是地方政府上认为地方建设更需要他们,而不放他们去学习,只是敷衍地随便派工农干部去速成中学,造成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目的没有达到。对工农速成中学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其它重要法规、指示、命令等存在领导关系上的模糊,直到1953年12月5日,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才决定由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速成中学实行统一领导;[13](p1823)1954年5月15日,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又发出《关于改变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决定将工农速成中学改归教育部领导。
      2.工农速成中学大都附属于高等院校,是开学的预备学校,所以很大一部分都将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在速成中学学习的时间又短,所以很难与正规学校的学生竞争,所以高等院校在1950至1951年对工人、农民降低入学标准。但事实上只有400名学生按这种规定入学。1952年初,当思想改造运动达到高潮时,10000名干部参加了6个月的预备课程结业之后便进入了高校,而从工农速成中学勉强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要求。
      3.随着国家正规学校培养的大批建设人才不断到各个工作的岗位上,到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已有194所,在校学生28.8万人,毕业生4822人;高中6120所,初中512所,师范学校515所,在校学生高中58万,初中332万,师范53.7万;小学50.4077万所,在校学生5313万。[7](p220)再加上各种职业中学、夜校、函授学校、技术学校等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国家建设人才,基本上改变了国家建设人才紧缺的局面。
      
      三、通过工农速成中学对当时教育状况的分析
      
      工农速成中学作为当时教育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分析工农速成中学,可以折射出当时教育的情况以及整个社会的状况。从笔者对工农速成中学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共产党边区教育、民国时期教育三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和冲突的特点。
      1.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具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痕迹。早在1919年,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就开始为在沙皇制度下没有机会上中学学习并已超过学龄的工农子弟创办新型教育机构――工人系(或者翻译成工农速成中学),学制为四年,成绩合格者可以进入高等学校。1921―1930年,工农速成中学的数量大为增加,这种学校在培养工农青年进入高等学校、改变高校社会成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就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无疑带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痕迹。一项研究表明,1954年至1957年期间中国出版的全部书籍中,从俄文翻译的书占38%―45%,从其它语种翻译的占3%到6%。到1956年,从俄文翻译为中文的教科书约有1400种,其中包括一些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这些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是对共产党边区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共产党边区的教育事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的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边区政府从边区建设的实际出发,在文教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贯彻文教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并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冬学、夜校,实行群众性的社会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共产党边区教育由于战争的需要,它的特点就是精简,这十分适合发展群众教育的路线,同时民办中学数量很大,到1946年,民办中学有1038所。共产党的群众教育思想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十分突出,新中国建立以后,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对共产党边区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3.继承了民国时期教育的遗产。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中国社会的教育采取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分化十分明显:新的西方化的学术集中在全国性的、优秀分子的层次上和在城市中,而农村地区在更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价值和知识独占的领域。新中国建立以后对这些知识分子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的同时,也需要用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代替他们,这就产生了两种模式的冲突,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培养新知识分子的学校,也必然卷入这种冲突之中。
      总之,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教育领导者们力求把前苏联教育、共产党边区教育、民国时期教育三种教育模式相结合起来,认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应该把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当作基础,吸收民国时期教育的有益方面,再合理利用前苏联的经验,以求一种平衡,达到对旧中国教育进行整合的目的。但是实践证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并没有达到一种平衡,随着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扩大化”和1958年的“大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也陷入灾难的深渊。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央教育部中学教育司.第一次全国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会议总结(摘要)[J].新华月报,1952,(3).
      [3]周恩来.谈新学制.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美]R.麦克法夸尔著.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必须重视和改进工农速成教育[N].人民日报(社论),1953.8.29.
      [9]综合新华社1955.2.20.1955.3.8电,全国工农速成中学教育会议和全国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会议[J].新华月报,1955,(4).
      [10]工农教育必须贯彻以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N].光明日报(社论),1955.8.8.
      [11]新华社北京1955-7-13电.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J].新华月报,1955,(9).
      [12]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J].新华月报,1954,(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工农 模式 中学 建国初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