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主体质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8-12-26 03:32: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而“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所谓主体质疑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综合、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断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主体质疑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同时主体质疑所要求的不惟师、不惟书、不依常规的原则,也符合中学生好奇、好胜、渴望独立的心理特征。因此可以说,主体质疑能力的培养既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得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尝试质疑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是人们所熟知的,教材中的每个事实、每个结论都具有无可批驳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质疑。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认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终结,在许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学习时,只要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就可以发现许多疑问。如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短短一课的内容能质疑的地方就有很多,如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有些书上说是巫山人,而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上却是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为什么?关于人类的起源,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社会产生至今只不过二三百万年,而地球的历史已有50亿年,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现代人的头部不再留有猿类的某些特征?小学时学到的山顶洞人是距今1.8万年,怎么到了中学就变成3万年了呢?等等。这样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的这两个障碍,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学风。实践证明,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善于质疑
      
      在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我们课题组所研究的“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质疑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要循序渐进,不能要求一蹴而就。在初试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质疑要求不能太高,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2.在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导”,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课。
      
      四、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质疑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归纳质疑的方式和方法,还要用课堂上讨论过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课题组教师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方法归纳如下:
      1.比较生疑。例如,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
      2.见异生疑。如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古代巴比伦”中有“公元前十六世纪,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一说,而后面大事年表中却是“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占领”一说。
      3.见问生疑。教材中的思考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含量,应该用此法质疑。如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4.假设性生疑。例如,“西安事变如果不和平解决,中国近现代历史又会怎样呢?” 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5.矛盾中生疑。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后,已认识到蒋介石对中国红军、中国革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但“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中共决定和平解决呢?”这种由新旧知识矛盾所产生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推敲生疑。如对教材中节题、标题进行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如在初二历史与社会课介绍唐代的历史中,先介绍唐的繁荣,再介绍唐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那么,“唐的繁荣”同“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在互相联系中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总之,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少问几个“是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会达到“会问”的境界。当然,要使学生“善问”,教师首先应“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五、及时解决主体问题,让学生积极质疑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反之,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解答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参考书、工具书来解决问题,可以在学生相互讨论中解决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等。但在解答问题时,决不要以给学生惟一正确答案为目的,教师应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惟一的,也可能是可选择的,应多几个参考答案,少几个标准答案。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领会了;我做过,就理解了。”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实施“民主性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冯培兰.历史学科创新性思维的考查与培养[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2).
      [3]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改革之理想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推荐访问:主体 质疑 初中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