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散文类作品整体阅读备考对策 散文整体阅读

    时间:2018-12-24 03:33: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版块分值较高,而且选文本身具有含蓄深邃等特点,故考生对文章的解读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答题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调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因此,我就从解读和答题两方面来讲述一些备考的对策,以探求高考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整体阅读 归纳概括 内容 形式
      
      一、学会整体阅读
      
      (―)宏观要求
      1.认识作品特点:(1)取材以小见大;(2)思路不拘一格;(3)立意含蓄深邃;(4)具有人文性、启迪性。
      散文类作品行文自由,手法多样,用来考查学生,区分度很高。
      2.总体要求:辨类型,理思路,明主旨,晓技巧。
      3.具体识别“三要素”:物、情、理。
      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物”为载体来表达一定的情趣和理趣的,这里的“物”是广义的,包括人物、事物、景物等,故把握好这三要素可以有效地驾驭全篇。
      (二)具体做法
      第一步,从行文结构上,把握文中的关键句,即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
      1.文章的标题:
      (1)点明了全篇的写作对象。
      如:2005年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卷中第19题考到了“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明确了写作对象,就不会被题干的表象蒙蔽。
      (2)揭示了全篇的重要内容
      如:2006年的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卷中第17题考到“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其用意是什么”,这跟标题直接相关,既要回答该词的基本涵义,也须联系全篇来回答其深层涵义才完备。
      2.文章的开头:考卷中的选文都很经典,故其显要位置的语句一般都有重要作用,诸如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等。
      如: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卷中第18题考开头段的关键词“神奇”,回答该题需指出关键词在原文的具体涵义和对下文的引领作用。
      3.文章的结尾:其作用多是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照应等。
      如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卷中第17题考到对结尾句的赏析,如不知道结尾的重要作用,则很难答到要点上。
      第二步,从表达技巧上,知晓文中的关键句。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拟人、衬托、反复、象征、设问、反问。
      如2006年福建卷《泪与笑》,卷中第13题“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谈谈理解。回答此题需辨析修辞手法,扣着本体回答。此类题若有障碍词要善于从上下文寻找信息,用已知的确定未知的。
      总之,整体阅读中要注意把握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照应句、抒情性议论性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隐藏着文章的主旨。应联系整体行文结构从其内涵、结构、表现力来把握这类重要句子。
      第三步,从谋篇布局上,驾驭全文的内容,结构。包括线索、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主次详略、过渡、铺垫、照应等。
      如: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卷中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许多考生的答案因不知考题的指向性,导致得分极低。明确了“谋篇布局”是从全文的结构特点、写作思路、材料运用上着眼的,答案就可以有效地组织。
      
      二、学会归纳概括
      
      在整体读懂了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 把握主观题设问的要点
      1.“问什么”:审视题目要求,从题目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
      2006年全国卷(二)《绵绵土》,卷中第15题“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的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从全文看”显然暗示了答题的范围。
      2.“答什么”:一般来讲,所设置的问题无外乎是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考查学生的,答案当然也要从这两方面来考虑。
      (1)考内容:若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可从词性特征、同义替代、喻义还原、贬词褒用的角度分析。若解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可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去分析,以此知晓回答的要点。
      如2007年江西卷第18题,“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这考到了文中的关键句,而该句显然要认识到比喻的用法,因此,从全文来看,抓住“镜子”的喻义来分析就能答出不同的人在泰山面前照出了不同的一面。
      (2)考形式:多从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表达手法上,结合文本进行考虑。
      如2007年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该题的赏析隐含着答案需从语言形式和篇末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因此,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回答“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扣关键句的关键词“路”,可以回答“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从篇末的位置看,可以回答“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章末显旨,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组织答案的整体原则
      1. 题目中没有限制的,尽量用原文关键语句回答。
      2. 题目中要求用“自己的话”,也尽可能提取原文的关键词或短语重组成句来回答。
      3. 句式上多用主谓句回答,并注意语言模式。如根据要求选用“描写(刻画)了……的景”,“表达(抒发)了……的情”之类的句子,使答案简明而准确。

    推荐访问:备考 对策 散文 作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