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小说翻译的主要特点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特点

    时间:2018-12-24 03:2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翻译的共同特点,即小说中人名的翻译、叙事角度的处理、人物形象的保持和重塑、风格的保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本文结尾部分指出了另外几个值得探讨的方面。
      关键词:小说 翻译 特点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诗歌的翻译最引人瞩目。但苏姗・巴斯内特认为,可能普遍有种错误观点,以为小说结构比诗歌简单,因此好译。(1988:109)古今中外都产生过大量的著名小说,它们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信息和作者对社会的深邃观察,令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倾倒,因而流芳于世。本文认为,小说的翻译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独特规律和特点。
      
      一、小说翻译概论
      
      译者在翻译小说时,首先要认识到小说基本特征。朱徽(2006:4)认为,小说是借助于艺术的虚构来表现的社会现象或现实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基本的组成部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具体的环境描写……跟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从多个角度去表现社会现实,具有巨大的社会容量。在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上,小说用充满感情的诗歌语言抒发感情,描写优美动人的意境,但又不像诗歌那样仅在抒发感情;小说用形散神聚的散文笔调来酣畅淋漓地表述作者的感受和议论,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缺乏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小说时而用戏剧般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但又不像戏剧那样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
      一般认为,翻译的过程为:原作――译者――译本。然而,原作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作者在创作之前和创作过程中,都要考虑其目标读者群。翻译小说时,应该考虑到以上各种因素,即文化因素的介入。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材料,对小说翻译的几个主要特点进行论述。
      
      二、小说中人名的翻译
      
      在每一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取名规则,比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的姓和名的排列顺序不同。而且,姓名的选取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出生地等都有很大的联系。特别是在小说中,其主要人物角色的姓名,往往都是作者冥思苦想和精巧设计的结果,其取名不但要符合一般规则,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具有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姓名往往与一定的故事情节相关联,预示着该人物的最终结局,又或反映了该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离奇身世。所以,小说中人名的翻译,要特别考究。如《红楼梦》中第三回宝玉问起黛玉的表字: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占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若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在汉语中,“颦”是皱眉的意思……因为林黛玉眉尖若蹙,像西施皱眉一样具有病态美,因此宝玉送她“颦颦”二字不但意思贴切,而且发音内涵都很优美。杨宪益把这两个字直接翻译成pin-pin,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发音,而完全放弃掉了这个名字的意义,而霍克斯把这两个字译为frowner(皱眉的人),意思非常贴切,而原文中的美感却受到了一定损害。(王兰,2007:122)
      小说中人名的翻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音译、意译、音译意译兼用,有的还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给与解释。音译法虽然能够保存源语中的发音,却失去了源语中意思;意译法虽然能够保存名字意思,但丢失了人名在源语中的音形。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兼用音译和意译,然而受到两种语言差异的影响,能采用这种方法的情况相对较少。有时候,遇到负载大量文化和背景含义的名字,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向译文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这几种方法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交换使用,不可采其一而否定其它。
      
      三、叙事角度的处理
      
      小说的作者往往以一定的身份视角来展开和描写故事情节。采用第一人称,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带给读者比较真实的感受;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在时空上限制了作者,小说的一切内容都受到“我”之所见所闻。采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跳出时空限制,可以齐头并进的描写多个场景和多个人物,使得作品的时空容量具有无限扩充的可能;但采用第三人称往往没有采用第一人称能让读者“亲身”切入。
      如福尔摩斯小说以主人公华生为视角,采用第一人称,追随主人公的办案过程将故事逐步地展现给读者,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情景中的“目击者”类型,最适合侦探小说的叙事视角,既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小说的悬疑性。然而在我国1899年素隐书屋出版的《华生包探案》中,译者却隐去了华生“目击者”的身份,整部小说调整为宽广灵活、不受限制的客观叙述。我国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者明了全部事件,洞悉人物心理,并有随时发表议论的权利,故事情节高度透明。考虑到本土文化的接受背景,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本国文化规范,对于小说的普及是必要的;但同时只有打破传统规范,大胆引进新的叙事手法,才有可能变革中国传统小说的面貌。(王志清,2007:78)
      
      四、人物形象的保持和重塑
      
      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会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或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翻译小时,就是要将这一背景中的人物形象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移植。在移植过程中,人物形象的某些因素就难免被重塑、微调,有时即使译者尽量进行完整移植即保持,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原文读者的理解都可能有较大差异。
      例如,福尔摩斯在原文小说中就有许多怪异行为和生活习惯,如居室杂乱不堪、吸毒等。而在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中的,“清官”爱民如子、不畏邪恶、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谨慎行事。在这种情况下,福尔摩斯的这些怪异行为和生活习惯在1903年《绣像小说》的译文中都被删减。通过删减,译作重新塑造了晚清读者代表正义并趋于完美的侦探形象。(王志清,2007:78-79)其实,和叙事角度的变化一样,在我国洞开之初,采用这种方法,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小说译文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普及。然而,我国社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读者的视野和审美水平已大为改观,可以比较忠实地保留原文的人物形象,这也更能反映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笔者认为,在译入语语言和读者能容忍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再现原作中的人物形象,保证译文读者和原作的交流权利。同时,带有异质性的人物形象,也可丰富祖国文学,拓宽视野。再者,完整保持原作形象,也是忠实于原作的要求。
      
      五、风格的保持
      
      传统的风格学对风格的论述多采用诸如“典雅”、“壮丽”、“新奇”、“繁缛”等印象性的说法,这是一种感觉性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易具体分析。(徐颖,2006:86)然而现代语言学认为,风格的产生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语言形式。利奇和肖特将那些可能产生风格的语言特征称为风格标记,并将风格标记归为以下四类:句法、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86)有了这样的定义之后,风格就成为一种可以比较客观地进行探讨的文学特质。下面以《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为例。原文是: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f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有: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以上三种译文都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所指意义,然而却忽略了原文的风格意义。这是因为,原文开篇就用了“truth”、“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这样的大词,后边却是“a single man ...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样轻佻的说法,前后形成了突降(anticlimax)修辞手法,这句话作为全篇的开头,也为全文奠定了嘲弄和讽刺的基调。上边的三种译法,都没有准确地识别出原文的风格标记,所以在保持原作风格上来讲是失败的。而应该翻译成:“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即: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是必定要娶太太的。”这样原文中先庄后谐的句法风格形式得到保存。(88)
      再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主人公黛西是个虚情假意、冷漠无情的人,说话夸大其辞、矫揉造作:
      “I’m p-paralysed with happiness.”
      “我高兴得瘫……瘫掉了。”
      尼克初次拜访黛西时,黛西故意用带点结巴的话(重复字母P),来表现出她的激动和喜悦,原文活脱脱地描绘了黛西的虚假和造作,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译者抓住了原文的语言特点,采用与原文最自然、最贴近的对等,用汉语中的“瘫”对译原文的首字母重复,用省略号对译原文的连字符。(时波,2007:113)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保持原作体现的风格,首先译者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原文的风格标记,同时在翻译时,要具有较高的写作技巧,能够将风格较好地、较为完整地重现出来。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原作的风格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也不能完完全全地在译作中得到重现,可身为译者,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将原作风格相对完整地展现出来。
      总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题材,有其共同的特点。在翻译小说时,也就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除了本文所讲的四个主要特点以外,还可以从小说对话的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互文性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健.翻译中的风格问题[J].外国语,1995,(3).
      [2]刘必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时波.论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析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4]王兰.从红楼梦英译文看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03.
      [5]王志清.本土文化干预下的近代侦探小说翻译[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1).
      [6]徐颖.小说风格的保存――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傲慢与偏见》风格的翻译[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7]朱徽.文学翻译基础[Z].四川大学,2006.
      [8]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88.

    推荐访问:主要特点 翻译 小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