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对联的基本原则【上下联判断及对联张贴的三个基本原则】

    时间:2020-03-26 07:45: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越来越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大众艺术的一部分。民间大众由于对联知识的缺乏,在如何分辨上下联和如何张贴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具体问题。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关键词:对联;上平下仄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源自于唐朝律诗中的对仗句,可以看作是对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跟诗词中的对仗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是它具有律诗对仗的一切特征和要求,不同之处是:诗词中的对仗,字数少的每句只有三个字,多的也不过是七字,而对联则可以突破此限,每句字数可以少至三字,多的可以超过七字――对联一般是一二十字,长的有百字以上的。所以,对联也可看作是“对称的句子”。
      对联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呈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它越来越成为一部分传统文化之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另一个方向就是它越来越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但是,民间大众由于对联知识的缺乏,即便在如何分辨对联的上下联,如何张贴对联等关于对联的具体运用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专家的解释往往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所以,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同时也想表达一些自己关于对联的基本概念及艺术精神的思考。
      
      一、“上”仄“下”平原则
      
      如何贴对联?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副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根据语意的重心也不好判断(根据语意的重心判断上下联,请见下面关于对联张贴第二个原则的论述),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副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平,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平,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声音的不同,在使用这一原则的时候,需要记住以下基本知识:在现在汉语拼音中,一、二声是平音,三、四声是仄音。
      但是这样的理解,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如果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
      第二,由于古代汉语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仄”即四声存在着一种专业化的对应关系,而一般大众则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样的理解由于对专门的知识有所期待,事实上就是将对联艺术复杂化了,同时也使对联这种极具大众性的文化行为变得脱离了大众与生活。
      我认为: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楹联文化自得其乐的一种自赏性的孤芳,也是留给中国文化大众的一个可怕的陷井。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因“词”害意尚且不可,而况因“音”害意乎?
      
      二、语意重心原则
      
      关于对联的张贴,一般人都认为:“书写从右向左,成文上仄下平,张贴右上左下。”然而,这其中唯独缺少了基于语意的判断。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语意义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副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应该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这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对联横批对于对联张贴的指示作用,请见下一节关于第三个原则的论述)。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三、横批指示原则
      
      首先我想澄清一个关于对联的横批可有还是可无的问题。因为有人认为:“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通常加一个四个字的横批,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而我认为强调哪些对联可以不贴横批或者常常不贴横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理论意义上的对联,其完整的结构,少不了上联、下联和横批这样的三个构件。一如一个理论意义上的比喻少不了本体、喻词和喻体这样的三个构件,也一如一个理论意义上的人,少不了要有其血有其肉有其灵魂。尽管事实上有些比喻是没有喻词或者本体的,尽管事实上有些人确实是没有灵魂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哪些人就可以没有灵魂,我们更不能说哪些人就可以“一般不必有灵魂”。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地方的对联没有横批,就将横批从对联的理论构成中排除出去。
      以上两个原则,主要帮助我们进行对联上下联的判断,而这第三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见上节),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应该提倡从左往右写(贴)”。在这种情况下,对联的上联究竟应贴在哪边呢?
      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里的新问题,而且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人们:古时候如何贴,现在就还是要如何贴!
      我认为这时候,就用得上本文关于对联张贴的第三个原则,即横批指示原则。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参见《中国楹联报》1999/12/25或《应用写作》2001/1)。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理解并掌握了这一原则,我们在对联的张贴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却贴到左边;横批明明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
      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作用,还可以从人们对古诗词的书写之法上参照理解。
      古人的书写习惯,一般都是自右至左直书,又叫右书,所以,最为规范的书写,自然就是以下这种:
      不 所 离 别★
      作 嗟 亭 路七 送
      一 人 叶 云岁
      行 异 正 初女 兄
      飞 雁 稀 起
      可是,如果写成了下面的这种排列法,对不对?
      别 离 所 不
      路 亭 嗟 作
      云 叶 人 一
      初 正 异 行
      起 稀 雁 飞
      这样的写法显然和一般的规范不合,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将错就错,那就是:在其左边加写题目及作者名――
       ★ 别 离 所 不
      送 七 路 亭 嗟 作
      岁 云 叶 人 一
       兄女 初 正 异 行
       起稀 雁 飞
      这样的排列,用从左往右的题目、作者、正文的顺序,来指示诗章的阅读顺序,题目、作者、正文这样的指示作用,可以名之为“诗歌的手势”。
      有时候,诗词的前面并没有书写题目和作者,比如书法家书写的诗词,这时候,所谓“诗歌的手势”是不是就不存在呢?不是,这时候,诗歌的手势由最前面转移到了最后面――这时候就要看落款,落款也是一种手势,它也具有一种表意顺序的指示作用。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作者简介:薛世昌(1965- ),男,甘肃秦安人,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诗学。

    推荐访问:下联 张贴 对联 上下联判断及对联张贴的三个基本原则 如何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如何区分对联的上下联doc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