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论凯瑟琳·安·波特《偷窃》的主题及其表现方式】 凯瑟琳安波特作品特征

    时间:2019-05-03 03:29: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独特的创作技巧而享誉文坛。《偷窃》又是一部体现作家独特创作技巧的作品,围绕着女主人公的钱包被偷,采用了回忆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阐释作品的主题。本文拟从小说中精心刻画的人物、严谨组织的结构和细致选择的场景三方面来体现小说的主题,揭示出作者在精心雕琢的创作背后所要传达的:在社会现实背景下人情的冷漠、自我的迷失和内心的飘零。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 《偷窃》 主题 表现方式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是一位描写女性心理体验的女作家,是与威廉·福克纳、艾伦·泰特、潘·华伦等美国当代老一辈南方作家齐名的,也是一位文体大师[1]。她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对每篇作品都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未定稿以前从不轻易发表[2]。波特一生发表的作品虽为数不多,但均具有独特的典雅风格和深远的寓意,篇篇都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她在当代美国文学界赢得了很高声誉,有的西方评论家甚至称她为美国文坛上高贵的罗斯福夫人。《偷窃》就是这样一篇以短小精悍见长但又具有深刻的生活哲理、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又引人深思的佳作。评论家戴顿·科勒曾指出:“波特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整体,都是经过她苦心经营,巧妙地把素材、主题、结构和风格融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品。”本文拟从小说中精心刻画的人物、严谨组织的结构和细致选择的场景三方面来揭示小说的主题,以求穿透历史现实而反映人物的内心。
      一、引人深思的主题
      凯瑟琳·安·波特的作品都不是鸿篇巨制,虽短小精悍但却不乏深刻的意蕴。《偷窃》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她”因为钱包被偷而用回忆的方式追寻线索的故事。整篇文章中,没有任何一点类似于侦探和悬疑小说那样给读者带来的惊奇和悬念,全篇都只是“她”对自己生活现状和经历的描述。但是,时而简单、平实,时而摩擦和困顿的生活叙述背后,却隐藏着现代人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金钱、爱情、婚姻和人的心理问题。
      女主人公“她”是一个作家兼评论家,属于中产阶级。在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眼里,“她”的生活无疑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她”实际的生活水平与外在的表象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生活的困顿由内心的心理活动体现出来。当她打算“乘高架铁路车”回去时,“她”“要先看一看钱包,弄清楚她有没有车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实则捉襟见肘。“她”想问比尔她写剧本的报酬,因为“如果她不先垫付地下室餐厅一点钱,她同餐厅的往来就不可能再保持下去了”。类似于这样的生活事例在女主人公“她”的内心活动中就如同放电影般那样真实和清晰。在她内心的活动和观察中,除了“她”自己,在她和其他接触的人中,都有着在金钱方面的困扰和无助。卡米洛“小礼节”的背后是对金钱的尴尬;罗杰付不起车费;比尔虽然有钱,但却像吝啬鬼般不付他人报酬还想方设法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女工友因为没有钱给侄女买生日礼物而偷钱包,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金钱的压力造成的。
      而伴随金钱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例如爱情和婚姻问题。女主人公“她”经历过“爱情莫名其妙的死亡”,从“她”读信时能够体现出这段爱情对“她”造成的痛苦以至于“她把信仔细地撕成狭条条”后付之一炬。“她”和罗杰回家的途中遇见三个小伙子,有一个说“不会是光为了结婚而结婚”,但却由于金钱的缘故而不敢向心爱的女孩表明爱意。还有另外两个姑娘的对话也是和爱情有关的。
      统观全文,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金钱、爱情、婚姻等因素展开,在巨大的现实压力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境受到巨大的影响。因为金钱问题而导致人心灵的扭曲变形、爱情的灰飞烟灭和婚姻的牵强无奈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波特在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安排和场景的选择上均是经过自己精心雕琢和打磨的,为的就是突出在现实社会中,从人的金钱、爱情和婚姻等方面的表现而窥探人的内心。
      二、精心刻画的人物
      每个故事或者故事的每个片段中,都会有一个中心人物。小说中主要的人物除去“她”之外,还有卡米洛、罗杰、比尔和女工友等。在同一时代背景下,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性格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如卡米洛的“绅士”风度,虽然现实情况下他已经没有这种体贴、慷慨的资本,但他依旧尽量用应有的规则和标准去规范自己。他为“她”“投下一枚镍币”,做足了一位绅士该做的礼仪,但当最后“她”与卡米洛分开后,他就“摘下帽子,把它藏进大衣里面”,这充分显示出卡米洛在现实生活中的贫困,同时也显示出他爱面子和要强的一面。在与罗杰的交往和交谈中,罗杰显示出的是真实而现实的一面,他“搂着她的肩”,没有丝毫忸怩和做作,并将自己和斯特拉的事情说给“她”听,没有保留,尽管在这期间他们之间可能发生过什么。而比尔,则是这些人物中最为虚伪和做作的一个,还未等“她”向自己讨要稿费时,他已经开始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自己生活的艰辛,为的就是博得“她”的同情而不用付稿酬。
      小说中的中心女主人公是“她”,虽然所有的事并非都是以“她”为中心的,但是整个文章都是由她的回忆和现实穿插在一起的,而且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中“她”均在场。这些人物,如卡米洛、罗杰、比尔等都出现在特定的场景之中,也就是在女主人公“她”的回忆追溯中。
      作者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除了揭示各个人物性格的特征外,同时还烘托出女主人公“她”在处于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下的性格特征。如聚会结束后,在与卡米洛一同回去的路上,“她”对卡米洛细致的观察,体现了“她”内心的敏感和细腻。在路上遇见罗杰,通过罗杰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她”的描述现状可以体现出“她”的无可奈何及迷茫,“她”知道他生活的现状以及自己爱情的缺失。而比尔拒付稿酬,“她”的一句“那么,算了吧”,体现出她对人生抉择的妥协与退让。
      波特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的是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展现人在巨大的金钱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被动的行为和活动。作者只是简单地描述事件,并未发表任何评论,但却让读者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悲哀。   三、严谨组织的结构
      细读全文,读者不难发现,《偷窃》所采用的是中间叙述的叙述方式,文章第一句是叙述者对于女主人公回忆内容的间接转述。[3]小说在主人公回忆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框架下展开,其中又穿插着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表述的小框架。
      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回忆钱包丢失之前的活动。第二句是“她”发现钱包丢失后的状态。而后又开始继续回忆一切和钱包有关的场景及在这些事情背后“她”自己所经历和承受的煎熬和艰辛。
      中间大篇幅都是女主人公“她”的回忆,但都是围绕着钱包被偷这一事实展开的回忆。在酒会结束后,卡米洛送“她”到车站,而后与罗杰相遇,最后在上楼的途中被比尔叫住听其抱怨,期间还想起了以前的男朋友,一切都发生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的模糊和苍白。
      小说后半部分又回归现实,这与前半部分相吻合,达到了整体划一的效果。作者在故事开头就把读者投入限定的情节或规定的氛围之中,读者心目中形成疑问,直到最后女主人公理清钱包丢失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并且找到偷窃钱包的贼,即与女工友的矛盾冲突发生后,读者才解开疑团。在这期间,作者对小说中的故事和情节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简单地表述,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蕴都只有靠读者自己介入文本才能了解。
      可以说,《偷窃》是因为有了这种中间叙述的模式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此短小的结构却是在一层层精密衔接的框架中搭建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有评论说,波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用如此小的微型胶卷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困惑,人类深刻的心理问题。[4]
      四、细致选择的场景
      波特曾被誉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家”[5],这点从作者在《偷窃》中选择的场景便可看出。作者通过对不同场景的选取,将特定环境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女主人公自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小说主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升华。
      读者可以很清晰地辨别出作者所选取的四个场景,第一部分是和卡米洛分离;第二部分是和罗杰回途;第三部分是和比尔要账;第四部分则是小说的高潮,和女工友发生的冲突致使作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全部显现,直白地展露在了读者眼前。
      作家之所以选择这些场景,都是因为钱包被偷这件事情引发的。在酒会结束后,女主人公“她”想坐“高架铁路车”回家,但是要先看看自己钱够不够。而卡米洛的“绅士”表现和现实的困境让“她”觉得自己对他的观察是一种窥探,就像是私探别人的隐私那般尴尬。和卡米洛分离后,“她”遇见了老朋友罗杰。罗杰怎样出现,作者并没有交代,但是读者自己可以介入其中,或者他们早已约好,又或者罗杰早已知道“她”会在此经过所以等候多时,这一切均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包括他们的关系问题。而作者选取这个场景的原因是“她”在这里付了一毛钱车费,所以不得不使她再次想起罗杰这个人物以及对他关系的梳理,这表达了“她”爱情方面的不可选择性。在上楼途中,“她”被比尔叫住,听他倾诉生活的贫困和苦痛,这一场景中只写到“她夹着钱包上楼”,由此就把这一场景与其他场景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原先选择的场景都没有直白地提到钱的话,那和比尔的交谈中,“钱”就直接搬上了台面,说的就是金钱和婚姻上面的不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因为金钱的原因导致友谊的缺失。最后一个场景是作者最为着力雕摹的,可以说,前面作者回忆的场景只是后面与女工友冲突的铺垫和隐射,回归现实后的“她”知道了偷窃自己钱包的人是谁,在“她”和女工友的争执中,“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的并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有精神层面的,包括友谊和爱情。原先“她”以自己的妥协、退让和不抗拒态度而骄傲,但是通过自己对一系列事件的回忆,“她”发觉自己失去的东西又失去了一次,这对“她”的内心是又一次的打击。如果说原来发生的那些并没有引起“她”多大的感情冲击的话,那么与女工友的冲突则是“她”人生顿悟的一个触点,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并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她”自己的内心。
      可以说,作家精心刻画的人物、严谨安排的结构和细致选择的场景均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家都是通过创作传达作者自我对社会的确认、反思和期望;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想、宗教观念乃至伦理见解;通过创作促进社会的进步。”[6]就如波特自己所说“我要说的是事实,虽然其结果写出的是小说。”在小说《偷窃》中,作家通过一桩小小的偷窃事故,揭示出人生普遍又意义重大的主题:在外在金钱的压力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态都是不统一的,除了物质方面的匮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淡漠而冷酷的;友谊、爱情和婚姻就像是一纸空文;人所独有的个性都消失殆尽,并陷入了自我迷失。
      波特用其高超的创作技艺,将小说中人物、结构、场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令读者深思。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独特的创作技巧使得各时期的作家和批评家都交口称赞,诚如埃德蒙·威尔逊所言,她“确实是第一流的艺术家。”[7]
      注释:
      [1]吴富恒:《美国作家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页。
      [2]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页。
      [3]程婧:《凯瑟琳·安·波特中的女权主义思想》,文教资料,2008年,第3期,第13-14页。
      [4][5]E11sabeth B.Booz:《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年版,第263页。
      [6]曹廷华:《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页。
      [7]鹿金:《波特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李蕾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推荐访问:波特 偷窃 凯瑟琳 表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