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思维能力【发挥“引言”红线作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时间:2019-03-30 03:2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历史思维能力在本学科诸种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紧扣现行中职历史教材增加的引言部分,发挥其红线作用,精心设问,强化训练,基本形成挖掘其价值——巧置其提问——训练其思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历史思维能力;挖掘;提问;训练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326-02
      0引言
      历史思维能力是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培养起来的一种思维能力,它在中师大纲规定的五大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1]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思维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认识并把握发展的一般规律。[2]其目的是以史为鉴,回答、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在努力钻研大纲精神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新教材增加“引言”的这一大特点,发挥引言的红线作用,精心提问,强化思维训练,基本形成挖掘其价值——巧置其提问——训练其思维的教学模式。
      1内容编制上,挖掘其价值
      现行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与旧教材相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每课前的“引言”部分。这部分具有本科教学上的红线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总揽、概括。点拨,甚至指导的意义。为了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从以下几种能力方面,利用引言,挖掘其价值。
      1.1 分析评判“重要的农民起义”,其引言部分有三层意思。其一,基本原因;其二,重要的几次;其三,历史作用。这三层统帅了全课的内容。我在授课前,分析引言的层次,后又以此为思维启发点,简要分析评判每次起义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意义,使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前,已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个宏观上的了解。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已初步得出结论,分析评判了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基本上因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而爆发,或因尚在封建社会初期,强大而又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镇压,或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失败告终。但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解放了生产力,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明代的让步政策的实施均与农民起义有绝大的因果关系。所以,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这样的点拨、启发,使引言中隐含的分析评判能力由师生共同完成了。
      1.2 认识规律引言以基本史实为载体,包含历史思维方法,支撑历史理论观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是以直观形态展现的,而理论观点与方法往往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基本史实中,是体现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叙述、分析、评价之中。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挖掘这些隐含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正式授课之前,我挖掘引言的层次,初提知名人物重要之举带来的影响,点拨启发学生,结合政治课中学生接受过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提到的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理解引言的那个历史真理。这样,就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一历史规律。从而基本达到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
      1.3 再现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应包含史实、概念、结论,甚至历史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与历史发展过程6个方面。它们在引言中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大纲所隐含要求能力的一个方面。引言的知识结构既可以帮助学生机械记忆,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这是由于引言总览与概括了全课的内容,层次清晰、联系紧密。老师点拨学生只要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并以此为依托,紧扣教材下文来补充与说明就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机械记忆的效果。
      而理解记忆,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其一,授课前,老师先结合引言提供的史实与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阶段性特征、线索,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历史知识面。其二,授课前,利用引言的知识面,导入新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静态”的阶段性与“动态”的连续性,掌握历史发展过程。其三,授课时,联系引言的结论,分析事件发展的必然性,评价人物的地位。其四,单元或总复习时,以引言为纲,前后贯通,全面理解。通过这样的反复理解、多方刺激,就可与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达到再现历史知识能力培养的目的。
      1.4 综合概括引言本身具有总揽、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其中的史实又是以关联状态反映的。关联就是将分散的人物、事件、现象依照一定的指向目标(观点)加以组合,在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历史结论。老师这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引言中史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如 “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引言部分。老师可以让一学生高声朗读这段引言,其他学生体会,给出任务分析层次。然后老师启迪学生找出这几次起义之间联系的桥梁——归宿上的失败与原因上的相似。在逐个讲每次起义爆发、失败的原因与作用,后让学生自我归纳概括起义的历史作用,基本达到综合概括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中,巧置其提问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孔子把“思”放在了首位,“问”则是“思”的一个重要手段。足见巧问思辨是多么的重要。通过提问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这里,我仍紧扣引言,精心提问,达到目的。
      2.1 顺向思维与超前性思维顺问,就是依据教学目标编制的系列问题,即在历史发展的纵向层次上,把历史知识编为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当以一定的逻辑或时间为序讲历史进程时你就可以顺向提问,进行启发,步步深入,使学生超前性思维。如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引言内容,变成以下系列问题:
      ——中国历史上都有那些古老的民族?
      ——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发展怎样?
      ——在历史上这些民族都曾有过什么重要的活动?
      ——为什么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与壮大的?
      老师点拨、启发,辅之以一定的讲授,从而使学生超前性地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然后老师按照教材编者所编的时间段与特征具体讲授全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结论的认识,再结合台湾的回归问题,使学生超前性思维,得出台湾必将回归的观点。
      2.2 反向思维与逆向性思维反向提问,仍根据历史发展的纵向层次,把历史知识点逆向变成系列问题。在请学生回答原因、背景之类问题时,多数学生不能“承前”,思维偏窄,这与逆向思维能力薄弱有关。如 “重要的农民起义”的引言中提到明末李自成起义。在授课前,学生已完成老师交给的预习任务,老师就可以反向提问:
      ——教材为何在编完黄巢起义之后,时间大跨度地跳跃到李自成起义?
      ——这二者之间隐含着什么联系?
      ——“均平”到“均田免粮”说明了什么?
      ——那么,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吗?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吗?
      ——是土地高度集中吗?
      这样通过层层反向提问,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点拨分析,学生既“承前”巩固了旧知,又“启发”引出更多的历史知识与结论。原来农民起义是为土地而战,为生存而战!也体现了农民起义水平的提高。明末李自成起义才把农民起义问题的实质根源找出来了。

    推荐访问:引言 红线 思维能力 发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