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权势与等同语义在称谓系统中的体现:亲属称谓对立系统中语义特征包括

    时间:2019-02-12 03:26: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语言称代系统在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并试图揭示语言形式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称谓系统的选用为整个交际活动定下基调,能够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语言称谓系统 地位
      
      1. 引言
      
      所谓称谓系统的研究,实际上分别由语言称谓系统(the system of address form)的研究和语言代词系统( the system of pronouns)的研究两个子系统研究内容组成,由此构成了40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语言称谓系统的研究,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讲,都有其研究的价值。远的不讲,中国古代称谓的研究就大有研究的必要,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关系的变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言:贵者谓之公,贤者谓之君,其下尔汝之。从此一例,即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和称谓形式的指称意义。实际上,不同的称谓形式的使用,在许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现象:倘若使用得当,则是合乎法度,遵守礼节的表现,因而得以认可;倘若使用不当,则被视为僭越忤逆之举,有可能招致非议斥责,乃至杀生之祸。妇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所以在称代形式上,礼节更多,等级森严;不但对官府要使用敬词,自称“小女子”或“民女”,称官吏为“老爷”、“大人”,就是面对自己的丈夫,也必须遵纲守常,恪守礼教,“抑己尊夫”,自称为“妾身”,尊夫为“郎君”。更有甚者,中国妇女连一个“卿”字,也不敢擅自乱用,于礼不合;夫任妇称己为“卿”,即有“惑溺”之嫌。实例充分说明,称谓对称系统的“非互换性”(non-reciprocality)。
      
      2. 研究背景简介
      
      正是由于称谓语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内外语言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数研究局限于对称谓语的选用以及影响称谓语选用的因素等方面。美国学者Brown和Gilman于1960的研究表明,在代词尊称形式和通称形式的使用过程中,势和等同(Power and solidarity)这两个基本社会语特征起着支配作用。布朗与吉尔曼采用日常访谈、作品分析以及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数种欧洲主要语言中代词对称系统的对比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出发,概括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及西班牙语等语言在其代词对称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两个基本语义关系或社会特征:一个是权势语义特征,另一个是等同语义特征(power and solidarity)。在布朗与吉尔曼研究中,这两个语义特征分别采用了相应的拉丁语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来表示,通常写作V和T。V代表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respect and politeness);T体现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familiarity and informality)。说话双方通过这种非对称形式的选用,表明各自在等级社会中身份地位的异同,以及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角色的认定。
      此外,布朗与福特(Brown and Ford 1961)和祝婉瑾分别对英语汉语这两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也作了研究,分析了两种语言中影响称谓使用的因素,并设计出了相应的称谓系统图。布朗与福特(Brown and Ford 1961)在60年代初发表的有关美国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社会中,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下列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 exchange of FN-first name)
      2)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the mutual exchange of TLN)
      3)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he non-reciprocal pattern)
      前两者属于对等选择方式,其使用主要受熟悉与否的制约,美国人一般用TLN来称呼那些仅仅是相识的人(acquaintance),同时也希望别人用同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而对于朋友之间(intimacy),他们则用FN来彼此称呼。但对于美国人来讲,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通常仅仅几分钟的交流就会使他们彼此之间由TLN关系转到FN的关系。因受文化的影响,支配非对称性选择的因素可以是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性别的不同等等。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呈现出一种权势,亦即一方拥有首选权利的互动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卡罗尔迈耶斯-斯考藤同北京大学祝婉瑾教授(Carol Myers-Scotton and Zhu Wanjin),针对汉语中“同志”这一词语的用法,分析了那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是如何通过采用“同志”一词与姓氏、头衔等修饰语的搭配组合,表示复杂多边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展示了不同称谓形式的选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Uses of Tongzhi in China
      Combination     Examples
      1.Φ+ Tile      Tongzhi“ Comrade”
      2.Given name + Tile Weiguo Tongzhi “Comrade Weiguo”
      3.Modifier + Tile  Lao Tongzhi“Old Comrade”
                 Xiao Tongzhi“Young Comrade”
      4.Φ+ Tile+ Tile   Zhuren Tongzhi “Comrade Director”
      5.Family name + Tile  Wang Tongzhi “Comrade Wang”
      6.Family name + Given name+ Tile
                 Wang Weigui Tongzhi “Comrade Wang Weiguo”
      7.Modifier + Family name + Tile
                 Lao Wang Tongzhi “Old Comrade Wang”
      
      3. 权势等同理论在称谓系统中的表现
      
      一个人说话要适合他所属的社会阶层、种族、集团、年龄、性别的要求,他在面临各种不同的交际环境时,要使其所说的话语准确反映其社会特征,同时要营造与其交际目的相适应的社会气氛,建立与其交际目的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从建立恰当的社会关系来说,我们可以把称谓语的选用看作是为形成和巩固某种社会关系而做的努力。称谓语不仅仅是交际双方用来称呼对方的用语,而且更是双方社会关系在语言中的表现。交际双方通过称谓语的选用表明各自在等级社会中身份地位的异同或相同,以及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角色的认定。下文中试图以“权势”与“等同”理论,通过例证来探讨是怎样通过称谓语的选用来表达其与对话者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以及角色的认定。
      (1)某部的一位司机登门看望部里的一位干部。
      司机:张司长,没出门!忙吧?
      司长:唷!老宋,你家小宋现在开车不错吧?
      司机:我跟他妈担心,怕他撞人,司长同志,你能不能给小宋调个工作?(祝婉谨,1992:152)
      该例中出现了“张司长”与“司长同志”的称呼转换。祝婉谨先生对此例的分析是,司机老宋由“张司长”改称“司长同志”是为了缩短双方的社会距离,以示亲近。祝先生婉谨把汉语的称呼划成六类: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3)姓名;4)通用称呼语,如同志!师傅等;5)职衔,如部长、主任、教授等;6)零称呼。这种称呼的分类呈阶梯式,即越往上称呼的正式程度越高,越往下称呼的正式程度越低。按照祝先生的解释,老宋这里使用了降格称呼,即由职衔称呼降到同志间的通用称呼,因此两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缩小了。
      (2) 同社会地位一样,贫富阶层的不同也是体现权势地位的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坐标参数(a social index)。虽然,现代英语代词对称系统由于thou的脱落,在形式上已经没有V和T的差异,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现实社会中由于贫富差别而造成的权势概念的消亡。英国女作家吓洛蒂・布朗蒂(Charlotte Bronte)所著《简・爱》(Jane Eyre)一书的第一章中,有一段女主人公简(Jane)同其堂兄的对话,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阔少爷以富傲人的嘴脸:
      “What do you want?” I asked,with awkward diffidence.
      “Say,‘What do you want,Master Reed?’” was the answer.
      (3) 一位男青年的女友婚前称其男友的母亲为阿姨,而婚后称其为妈妈。这位母亲在她儿子结婚前称其女友为“小陈”,而婚后改称其名字“莉芳”。这说明在交际双方关系发生变化后,称呼语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一般来说,关系不变称呼不变,关系变称呼也随之改变。但有时也会出现原来的关系没有发根本性变化,可是称呼却改变了的现象。例如:
      (4) 胡壮麟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举过这样一个子:他单位的一位同志称他为“老胡”,可后来新来了位处长也姓胡,他便称新来的处长为“老胡”,改称胡教授为“小胡”。过去是一对一的关系,而现在是一对二的关系。不管人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一旦交际参与者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称呼语的使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5) 这是黑人医生艾尔文・波桑特(Alvin Poussaint)自述的发生在他自己和一名白人警察之间的事情,对话发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城镇。
      “What’s your name,boy?”,the policeman asked ....
      “Dr. Poussaint. I’m a physician...”
      “What’s your first name,boy?”
      “Alvin.”
      在上述这段短短的对话中,话语双方通过不同称代形式的选择,试图体现各自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依据社会语言学准则,白人警察的第一句话,就违反了美国称谓使用的习惯,称呼Dr. Paussaint为boy。在美国文化中,boy这一称谓形式对于陌生男人来说,是一个含有屈辱性的称谓词。词句中的you当然表示的是以上对下、颐指气使的含义。Dr. Paussaint的绘画首先提醒对方应该使用“头衔+姓氏”的方式称呼自己,接着又说明了自己的职业身份,暗示采用boy来称呼医生于礼不和。白人警察无视Dr. paussaint的要求,继续使用boy称呼对方,并且以命令的口吻要求Dr. Paussaint说出自己的名字(First name)。显而易见,your name中的your,仍然表示的是卑称含义。最后,迫于无奈,Dr. Paussaint只得说出自己的名字,第三次遭受了白人警察的侮辱。
      
      4. 称谓语的传承与发展
      
      从语言本身的角度看,称呼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交往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说话都是出于一定的心理需要的,心理需要实际上就是人际交往时的语用目的和语用动机。祝畹谨先生认为,“目的指的是谈话活动按惯例所期待的结果,以及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并举例说,法庭审判有其最终的社会目的,但每一个参与者,包括法官、陪审团、原告、被告、证人等都有各自的目的。可见,祝畹谨先生是把目的划分为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两大类的。著名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认为:“个人的人际反映特质是不同的,因此便有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即所谓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这些不同的需要使得包括称呼语在内的语言要素的选择各不相同。就称呼语的运用来说就有不同的语用目的和心理需要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目的和需要各不相同,或者为了说服对方,或者为了征求对方的意见,或者为了拉近与对方的人际距离,或者有求于对方,或者为了告诉(传递给)对方某种信息,或者为了尊重对方,或者为了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等。从理论上说,言语交际的目的和心理需要是无限的,影响称呼语选用的目的和需要也应该是无限的。正因如此,说话主体在运用称呼语时往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心理需要来作出不同的选择。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可分为亲属称呼语和非亲属称呼语;而非亲属称呼语又可分为熟人间的称呼语和非熟人及其他社会关系间的称呼语。后者是指不熟悉的人甚至陌生人间为了各种言语交际而使用的称呼语,其中最常用的是通用称呼语。而通用称呼语中,有一类是借用亲属称呼语。如“大哥”、“大姐”、“大伯”、“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乃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较为流行的“哥儿们”。这类称呼语由亲属称呼语向非亲属成员的延伸、放大和泛化,使受话者在心理上似乎与讲话者处于一个家庭。在使用这类称呼语时,又往往将受话者的年龄、辈分有意提高,以达到表达敬意、缩短距离、联络感情的交际目的。除“哥儿们”外,这类通用称呼语一般不会在较短历史时期内随社会文化的变革而有较大变化。
      另一类通用称呼语则属几乎可用于任何性别、年龄、地位的非亲属称呼语。这类称呼语,往往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它们不仅能体现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这样说,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通用称呼语选择、更替
      的沿革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嬗变以及人们价值观取向的迁移和变化。从“同志”到“老板”这一变化历程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到中国人对政治地位、政治色彩的日渐淡化,而同时对个人感情、经济地位的日益看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称谓语的方式及其变化与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称谓语的使用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对而言,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出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语言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体现。而或许社会因素影响语言最显著的一点就在于称谓语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社会变革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变迁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语言与社会是相辅相成,共同变化与发展的。他们彼此交互作用,语言代码不再仅仅表示单纯语言学上的符号意义,而是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义的。
      
      参考文献: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66.

    推荐访问:语义 权势 称谓 等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