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教师“沉下去” 学生“动起来”|沉下去让机关动起来

    时间:2019-02-12 03:26: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来看,它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间合作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自主 合作 创新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所作的明确界定。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来看,它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由于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等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动提出,养成学生的自主习惯
      
      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要求研究主体有什么重大发明创造,而是重在让他们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的过程,感悟周围世界的奥秘,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他们主动的求知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提出学习中遇到的不懂之处来探讨、研究。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词、句、修辞等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将有一定难度、深度、或者小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到班级讨论。如(1)三国人才辈出,苏轼为什么不羡慕曹操、刘备而单念周瑜?(2)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役,词中为何将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这与历史相符吗?(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说苏轼是消极还是积极……当学生提出这么多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进图书馆、上网搜寻资料等形式来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经过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摆脱了依赖老师讲解的习惯,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会时时体现出来,而这种差异性通过探索研究又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以达到资源共享十分必要。采取集体探究的形式,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层次的见解,如果能够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则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即使相互排斥,也能形成争鸣,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从而使认识进一步深刻。正所谓“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这样学习产生的效果,更能凸现智慧的光芒。同时,它还克服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学生变得开放和睿智起来。
      研究性学习一般难度较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引入合作方式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难题。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同桌间合作。同桌间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探讨交流。二是小组合作,4―6人为宜,思维互补。在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把持着整个活动的过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三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让全班同学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三、注重开放,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注意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语文教师本来就是“杂家”,和其他学科有不太相同之处,因而对各种知识最好多懂一点,这样讲课时能左右逢源。而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运用后,就要求语文老师更加注重文理知识的交叉、渗透,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本身涉及到各学科较深层的知识。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那么我们所进行的语文课改的功效性就不大。如学习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场辩论赛。赛前同学通过各种途径认真查阅资料,仔细地做好笔记,掌握重要的材料。在辩论赛中,同学们是各抒己见,观点纷呈,他们各自从历史角度、审美价值、环境保护、交通等方面据理力争。通过这次辩论赛,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讲了一篇课文和学了一篇课文,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的知识领域更广、更阔了。
      (二)要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现代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这不仅指语文的内容涉及到各门学科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涉及到各种社会现象、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曾做过一次“你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的调查问卷,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教育改革”、“台湾问题”、“2008年奥运会”等等问题。我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做专题研究、专题讨论,从而引导他们与社会对话,使他们开阔视野,敢于创新,学会思维,增长见识。
      
      四、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的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如在学完《唐诗宋词选读》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诗从心头起》、《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赏幼安诗,感爱国情》、《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风风雨雨受谪人》等小论文。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6.
      [3]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推荐访问:沉下去 教师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