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新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沿革

    时间:2019-02-03 03:35: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在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体育教学思想有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快乐与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了解、研究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思想发展沿革,掌握其变化规律,对于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技术技能 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教学活动方向起指导作用的基本观点和认识。简单地理解,就是指对体育教学价值、内容、方法的认识和见解。体育教学思想是通过体育教学的目标或任务体现出来的,并涉及对教学各要素的认识。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一方面受当时社会教育理论、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思想的指导与影响,并对体育教育的目标确定,内容和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从体育教学的视角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对体育教学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了解、研究各个时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发现其发展脉络,掌握其变化规律,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思想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以后,由于政治上的亲缘关系,新中国很自然地选择前苏联作为自己的样板,开始全面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理论。学校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体育工作者借鉴苏联学校体育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旧有的体育教育理论、体育教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俄为师”的浪潮达到了高峰。我国多次组织学习团到苏联各类学校学习、考察,而且翻译、引进了大量的教育学、体育学专著和教材。1954年凯里舍夫等苏联专家就曾应邀来到中国,讲授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1955年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苏联体育教育研讨班”。1953年教育部照搬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并在全国大、中、小学予以执行。1955年中央体育学院派出500多名学生到天津市30多所学校进行教育实习,进一步认识苏联学校体育教育的经验,期间,全国各地也组织了体育工作者和教师到天津参观学习。
      我国引进苏联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主知主义教育”。强调以知识为本位,教育活动围绕知识的学习展开,发挥认知的作用。它强调教师、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占主要地位,主张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智慧,发展理性和判断力。体育教学教育主要是受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指导,认为,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内容实质应是传授体育的“三基”,即学校体育应教授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习得和形成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以掌握“三基”为中心的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思想。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其中规定: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三基”为主,在学校体育功能的定位上,强调体育教育的生物功能与政治教育价值。还提出学校体育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基础好的学生的训练为国家选拔、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始终执行着类似苏联的体育教学大纲。
      苏联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经验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引进苏联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无疑使我国学校体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大缩短了我国学校体育自我摸索的过程,同时也使新中国学校体育步入苏联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但由于过于强调体育的阶级性,拒绝西方国家的体育教学思想,形成我国当时体育教学思想单一的状况。
      2.增强体质的教学思想
      1952年毛泽东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把体育运动的目的定义在增强人民体质上,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很快,体育教师和研究者就把这一题词当作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1956年,由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两国关系开始逐渐恶化,加之我国教育界人士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教育问题的总结与反思,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寻求符合我国家发展的道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1961年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结合国情,把体育教材划分为基础教材、选用教材两部分,特别是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基础教材之中,使学校体育内容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指导思想上,针对当时的国防需要,以及全国人民营养状况总体欠佳,体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当时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社会现状,提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增强体质的教学思想开始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取代了以掌握“三基”为中心的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思想。当时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的中心思想就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部1978年制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没有大的差别。这一大纲一直沿用到1987年。1983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1990年,我国制定和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再一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至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再只追求三基,评价标准也逐渐被体质的生理、生化指标取代,教学的重心由技术教学转向增强体质。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变迁虽然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讲,都是以增强体质为指导思想,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3.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潮
      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全社会人们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体育教师和研究者开始不断学习、引进、接受西方新的教育理论和体育教学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等体育教学思想逐渐进入我国。其中,从日本引入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认同,并受到了重视。这些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在以后几年陆续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文件中虽都有涉及,但都没有明确写入体育教学大纲或形成正式文件,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思潮”。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逐步形成了,以围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养成运动习惯为宗旨的新思维。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国家教育部从1986年开始,着手修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93年正式公布。
      1993年版教学大纲除维持1987年版大纲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外,还增强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生从事体育运动习惯、提高体育文化教养等内容,使学校体育教学向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开始形成。
      这种体育教学思想,突破了“手段论”体育价值观,突破了“学科中心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束缚。它既重视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又很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培育和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完整人格的培养。这一变化,使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4.“健康第一”教学思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健康第一”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战略目标之一,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体育与健康的新思维被隆重推出。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只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思维模式。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②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③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关注个体差异及个体在体育方面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教学锻炼,有所受益。
      在课程观方面,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相比较,有以下四方面转变:1.从强调体育学科内容到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体育教学目标、计划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单一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2001年,教育部又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前颁布的教学大纲强求一律,对教学内容、课时比重统得过死的状况,有利于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课程标准中,只提出了课程内容或活动的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要是能达到目标的手段就可以选择,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权利与空间。
      课程标准依据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将整个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样的“课程目标”,较过去的教学大纲比较模糊、笼统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能更好地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目标。
      “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兼顾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加强调非生理因素的培养,关心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将个性、情绪、兴趣、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理念,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至此,确立了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上、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0,(1):62-63;2000,(2):61-62.
      [2]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3]钱钧,史兵.体育教学本体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5-21.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沿革 新中国 体育教学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