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_高校2018教师制度改革

    时间:2019-02-03 03:35: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考试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与遴选的重要机制。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弊端,提出把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突破口,从增加考试形式、拓宽考试内容和激励考试管理中教师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考试制度安排,改进教学质量,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 考试制度 教学质量 创新人才 改革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概括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中共十七大做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标志,中国开始从资源依赖型的制造大国转向创造驱动的创新型国家。围绕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高等学校打造成促进知识创新、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创新智慧迸发涌现、高素质人才辈出的基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现行教育体制的特点,借助考试的选拔、评价和监督功能,大学考试一直是我国高校据以实施对受教育者更加有效和合理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考试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攸关大学生学习、吸收知识并推陈出新的效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考试是培养和遴选创新人才的重要机制
      考试是人才选拔方式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借助考试所提供的公平竞争平台,人才社会流动性增加,社会更具活力,推动了社会发展。现代大学体制建立之后,评价高校教学成效主要依据考试;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行素质教育,高校考试作为人才筛选机制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
      1.考试具有维护公平、促进人才流动的社会发展功能[1]。
      考试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公平性是考试制度的灵魂。历史地看,社会流动作为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最初主要依靠推荐的形式加以实施。在法制不够健全而“关系”特别重要的社会,出于对人情、面子和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推荐”往往沦为拥有较多特殊资源的阶层动用关系、权力和金钱博弈的工具,进而压制社会流动的需要和制造新的对抗性矛盾。为防止人情和关系的泛滥危及统治秩序,科举考试制应运而生,在封建社会时期,它使缺乏关系、没有高贵血统的寒门子弟通过自身努力,迭经层层科举筛选脱颖而出,学而优则仕、为政一方甚而跻身高位。进入近代,虽然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已被历史所淘汰,但其内含的唯才是举和公平竞争的思想仍具生命力,美国的文官录用制就是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而设计出来的。考试让不同出身的人依靠后天努力,基于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而在同一平台上比拼,实现全社会人才纵向和横向流动,在避免资源寻租性使用的同时推动人才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力提升和财富积累。鉴于考试的这一社会发展功能,英国人蒙哥马利指出:考试已经这样稳固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和圣诞节更无可能。
      2.考试提供测评和改进大学教学质量的依据。
      优质教学是现代大学的立校之本,考试通过对特定时期教学效果的测定和检验而关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人才培养影响深远。首先,考试是教学“测温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会在考试中得到反映,不仅学生自己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学习的优缺,扬长补短,而且老师也可以及时改变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做出适应性调整,教学相长。其次,考试是教学“指示器”。考试的形式、不同题型结构比例体现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则有利于其树立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为其学习的路径指向,“(考试)提供一种熟悉而又稳定的形式,使人能将生活目的寓于其中;反之,没有(考试)评分,学生的学习便缺乏引导,而且也更丧失了追求一定目的的意识”[2]。最后,通过考试实现教学群分。考试结果把学生总体自动分成多个组别,根据对不同分组学生的状况的详细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分班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大学素质教育离不开考试环节。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团体性测试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共性特征,因此完全无视考试与素质教育的这一冲突并不妥当,然而,过分夸大其中的矛盾,视考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认为考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认识也相当偏颇[3]。实际上,素质的培养和人的发展是考试测量必须遵循的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正是在素质教育对考试制约的对立中二者实现了统一,通过考试凸显教学效果,测度学生素质,重视考试所透露的信息,使考试成为知识传授、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调节手段,在教学中坚持共性与个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改善学风,在集体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诱导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人才质量。
      三、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制约人才成长
      考试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和评估教学绩效的重要手段,考试制度设计越科学,越是能激励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增强教与学的承接配合。我国高校的考试制度曾经促进了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出色地发挥了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功能。但是随着市场化发展,全球人才竞争愈趋激烈,人才的内涵和需求层次发生变更,这对考核人才的制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而现行的高校考试制度变革迟缓,其制约人才成长的弊端日益彰显。
      1.考试形式单调。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形式普遍比较单调,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理论考试远多于技能性实践,而且是“一次考试定成败”[4]。一次性考试不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创新考试形式;以期末考试来简化操作的做法,使得考试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平时努力程度;闭卷考试貌似客观公正,实则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迫使学生死记硬背,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概念、公式的记忆,忽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5]。
      2.考试内容局限。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内容多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规定,考前由任课老师划范围、定重点,其侧重在于对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的考核,虽然有效地衡量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水平,却无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的常态往往陷入“课堂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窘境,结果会挫伤勤奋学生学习积极性,助长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惰性,不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就考试题型而言,标准化考试流风所及,卷面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客观题偏多,案例分析、综合论述等主观题型偏少,这也明显窄化了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空间。
      3.考试管理中评估和反馈不足。
      考试实际包含了从命题、组织考试、阅卷到试卷评析一系列过程。高校通常重视前三个环节,而对试卷评析关注不够[6]。其实,认真分析试卷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所在,相应完善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尽管各高校在教学水平评估检查之时已经将教师对试卷评析制度化,但在缺乏有效激励情况下大量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做法并未从整体上得到教师的积极响应,有的教师即使填写了试卷分析表,也只是怀着完成任务的心理,不去认真思考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由于考试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堪虞,在考试―教学的反馈回路中,信息匮乏,加之终结性考试制度设计缺陷,导致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不足,严重抑制其教学促进功能的发挥,学生则丧失了从失败中反思和学习新知促进自身成长的机会。
      四、改革考试制度促进人才培养的途径
      考试虽然是测评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作为遴选人才的重要机制,考试可以改进大学教学,促进大学生提升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在考试的公平性基础上的人才有序流动,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社会发展。现行的大学考试已经暴露出其限制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热情与能力的局限性。在人才竞争全球化和转向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改革现行考试制度不意味着放弃或放松考试,相反,它是贯彻高层次人才辈出的发展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着眼于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人才。
      1.转变人才观念,实施多样化考试形式。
      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考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手段,其表现不应再局限于期末闭卷的单一形式,还应当涵盖课堂答问、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操作技能等诸多方面,依据各门课程相应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以此督促自主学习、全程学习。
      2.联系课程教学要求,拓展考试内容。
      改革考试内容要瞄准两个目标: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思考、质疑和创新;二是变知识考查为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致力于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整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教学活动设置课程,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锤炼思维能力的天地。实践教学强化综合性、研究性课题设计和训练,引导学生开展多形式科技竞赛,激发创新。与此对应,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原理融会贯通和综合分析能力。考试内容要依据教学大纲,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大纲,要预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体现创新意识。此外,考试内容还要兼顾学生个性特长,命题方面适当增加主观性试题占比,把相关参考书的有关内容充实到试题库中,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7]。
      3.考试管理改革中的教师参与激励。
      倡导考试改革还只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应然”层面,从“应然”向“实然”状态推进需要考试改革的真正主体和承担者――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群体广泛参与。教师负责考试政策的具体执行。在既有高校管理制度框架下,高校教师以学术研究成果和地位为最高追求,由于其对现行终结性考试模式轻车熟路、驾轻就熟,而改为过程性的多样化考试,以及探索新的考试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不仅挤占了教师科研工作时间,工作量倍增,同时还得承担制度探索可能失败的风险,教师作为利益主体将以“不合作”作为博弈选择,其结果必然是考试改革难以深入[8]。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教师的考试改革执行主体地位,以及既有管理体制造成的潜在利益冲突,出台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性政策,如:改革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折算办法,增加考试改革工作量权重,为考试改革特色项目加分;加大对考试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基金支持力度;为承担考试改革任务的教师提供良好教学条件;在职称评定、评优、学年考核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有所倾斜和补偿,等等。
      总之,考试制度是人才培养与遴选的重要机制,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突破口,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安排,增加考试形式、拓宽考试内容、激励教师参与,以考试制度的完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峰.考试如同游泳[J].考试研究,2008,(7):4-11.
      [2]程志伟.创新型人才与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5):25-26.
      [3]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57-59.
      [4]周学元.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7-130.
      [5]刘亚兰.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7,(7):168-169.
      [6]张凤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57-58.
      [7]惠泱和等.开展考试改革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7):35-36.
      [8]汪利等.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06,(1):39-41.
      
      本文获得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立项课题资助。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制度改革 高校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