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反思“扩招”的不该仅仅是教育部:教育部否定江苏扩招

    时间:2019-01-13 03:31: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8年10月9日上午,教育部在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据悉,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后年不超过3%。
      “纱纸糊纱窗,里外亮堂堂”,教育部终于有勇气捅破这层窗户纸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不过,应该反思“扩招”的不应仅仅是教育部。
      把时光倒回至1999年,立足于当时来看,中国高校的逐步“扩招”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决策本身并没有错;但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已进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其中当年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而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规模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增长幅度远远达不到4.7倍,所以说是“太急促”!这种“太急促”,急在“揠苗助长”。如此“大跃进”式的发展,既有违教育规律,也有违经济规律,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反思“扩招”的,还应该有高校。这些年来,许多高校以“攻城略地”的气势,大搞“校际兼并”,致使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在“大而全”方面竞相攀比。有的高校为了揽生源,“录取通知书满天撤”,然而由于一门心思多招学生多赚钱,在培养过程中免不了“粗制滥造”。造成“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的尴尬局面。当然,这期间也有部分大学没有“随大流”。譬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以来,本科招生数始终稳定在1860人左右。因为坚持“不扩招”,才便于将大量经费用在科研上,近年来,学校重组、新建了“六大教学实验平台”,下设4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基地”。又因为没有扩展校区、大兴土木而背上沉重的经济债务,从而便于校方能将充足的经费投入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近年来,中科大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而且,中科大成立仅50年,却培养了45名两院院士、20多名国防科技战线的将军,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千人中产生1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榜首。对比之下,反思那些因“扩招”太快而患上“浮肿病”的高校,应该尽快“打针吃药”恢复健康,以谋求下一步怎样走“精品之路”,走“特色之路”。
      反思“扩招”的,还应该有考生及学生家长。“扩招”带来的种种“怪现状”世人均有目共睹,从零工资就业、名校生养猪、港校报考热,到疯狂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技校回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年有些大学毕业生的确成了这种“太急促”的受害者。但话又说回来,一面是“高收费”,一面是“愿交费”。很多人依然对“大学生”的头衔十分艳羡,即使成绩不够,也愿在某些降格录取的高校中为自己谋得这个“名分”。考生及我们的家长在交纳高额学费之前,是否都弄清楚了自己报考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到底是不是“货真价实”?其实,“条条大道通罗马”已经说了很多年,但人们的文凭观和学历观在遭遇残酷现实之前一直难以扭转。据悉,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人,比去年减少8.2万人。这是2001年以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在就业观念上逐渐开始务实。这是对高学历盲目崇拜的理性回归,也是人才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希望这种趋势能够给“大学扩招热”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降降温”。如今,承认“太急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育行政部门更应适时推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来纠正“扩招”带来的种种弊端,让高等教育重新步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推荐访问:教育部 仅仅是 扩招 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