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体能锻炼行为养成问题的探究:2018辅警体能测试标准

    时间:2019-01-12 03:35: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全国大学生体格与体能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青少年包括高校大学生在体格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与过去相比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当代大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等体格特征上的明显改善,显然是饮食状况与生活环境优化的结果;但体能素质尤其是作为衡量体能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耐力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却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表一)
      
      1.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体力劳动的减少
      城乡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够从事的体力劳动内容及劳动强度已明显减少,身体锻炼减少,学生的耐力素质自然下降。
      2.学校体育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在教学内容中速度、力量等项目锻炼逐渐偏多,耐力性项目锻炼渐渐减少
      由于速度力量性项目可以更方便地寓于游戏、比赛、竞技中、项目内容趣味性浓,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耐力性项目大多内容简单,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3.学校锻炼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耐力性项目的训练
      扩招之后学校人数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的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并没有随学生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按照国家教育部“每200人一块篮球场地、每300人一块排球场地、每1200人一块足球场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3平方米”的规定标准计算,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十分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体育运动。
      4.现代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培养的忽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在家中被视为掌上明珠,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立下“刀不准用,电不准碰,火不准动”的三不准规定,怕伤着、累着,更怕干一些家务而影响学习成绩。缺少劳动锻炼,缺乏劳动观念,当代学生不仅在身体素质方面普遍较差,而且在个性发中也有意志品质薄弱的特点,畏惧困难,讨厌劳动,不爱运动训练。
      5.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体能锻炼的轻视
      在素质教育提出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中小学教育仍基本保持应试教育模式,其核心部分“考试制度”就像教育界中的一个指挥棒,又像一把标尺,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好”与“坏”,老师水平的“高”与“低”和学校的档次,家长、老师、学校都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优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6.中小学与高校在教育体制上的反差不利于学生体能锻炼意识的自主培养
      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与大学体制大相径庭。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往往过多,学生习惯在教师指导指示下从事各项活动,造成大部分学生的独立行为与独立意识较差,思想依赖性较强。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又往往过少,学生一下子拥有了从未拥有过的大片自由空间。就像一个究光蛋摇身变成一个百万富翁,一部分意志薄弱、自律性不强的叛逆主义者开始“挥金如土”,放纵自我,逃课上网、逛街、在寝室睡大觉;另一部保守主义者手里攥着大把“钞票”不知该如何“花销”,对自己的生活缺少统筹安排。
      
      二、培养大学生
      体能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对策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拥有的闲暇时间总量与体育运动量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但体育运动量却与大学生信息获取量有相对应的关系。随着信息获取量的增加,学生的月内平均体育运动量也相应增加,二者基本成正比关系。大学生对体育信息量接受状况与其体育锻炼阶段相关。调查显示,学生所处的锻炼阶段越高所自主接受的体育信息量也越多,二者亦成正比关系。从中可见校园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感受的相关调查分析。在对我国2004年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以“体育锻炼各个阶段与心理感受间的关系”为内容的调查中,我们对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大学生参加锻炼后的感受状况进行了测验。(见表二)
      
      结果表明,锻炼后的心理感受得分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之间存在相关,随着阶段的变化,锻炼后的心理感受有上升趋势。据此推论,锻炼后的良好心理感受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进行闲暇体育锻炼量的指标。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在锻炼后有愉悦感受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指导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锻炼内容、锻炼形式、锻炼负荷、锻炼强度时,应以能否在锻炼后产生愉悦感受作为重要的依据。
      
      三、高校体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应加强
      对学生体能锻炼的督促管理与组织
      
      首先,高等学校在学生教育中,应当加强体育教育宣传。通过营造良好体育信息传播环境,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锻炼的习惯与行为。
      其次,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要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要有组织地定期对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锻炼情况做详细了解、检测与记录,并建立个人身体素质档案,安排人员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进行跟踪指导,还要把学生体能状态信息及时反馈到本人,学生可根据提供信息自主安排运动方式与运动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通过连续体育运动获得身心快乐和身体机能提高的成就感。
      第三,对不爱锻炼和没有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组织,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应注意在组织形式中增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也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体力劳动实践机会,比如校园内与社区中的义务劳动,植树或扫除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
      第四,高校要增加在体育设施上的投资,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所。
      最后,要针对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特点,一方面在体育授课方式与内容上要做出有效调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组织时要选择适合学生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项目选择不好,在运动中身体与心理上受到损伤与伤害,就不可能产生愉悦感受,其身体锻炼积极性必然受挫,对学生终身体育行为将有很大影响。
      高校体育工作除了需要对体育场地和设施增加投入,给学生提供一些劳动锻炼机会外,还需要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有效影响、管理和组织。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应把全校学生上课时间进行科学统筹安排,既要保证人人锻炼又要实现充分锻炼。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应与院系辅导员和体育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学生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负责。学校的学生体能管理体制也决不能形式化,在管理方式上避免一味地向国外大学或是国内个别优秀大学照搬照抄,应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国情与自己学校的校情制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管理中既要做到宏观调控,又要注意微观调节;既要给学生指出发展道路与方向,让学生们能动地按照学校教育目标去努力,又要对那些偏离航线的学生进行约束,监督与管理,有秩序有目的地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价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积蓄力量。

    推荐访问:体能 探究 养成 当代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