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杂谈后现代主义科举_后现代主义

    时间:2019-01-09 03:26: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再谈科举,呼吁给科举以正名,视历史于公正。   关键词: 科举 后现代主义 真正面目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许多曾在舞台中心久久闪光的事物会在时光的某个转角黯然谢幕。等到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后人从饱含沧桑的土壤中挖掘出当年的斑驳印痕,于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借古鉴今,一些新兴学科勇敢地迎着旧观念的不理解而渐渐崭露头角。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它的背后是一片锣鼓喧嚣声,人们批判着科举的种种弊端,构筑着学堂教育制度,在各种探索中拓展教育的未来。与此同时,伴着科举制的终结,“科举”一词似乎已被越来越妖魔化。
      “为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科举制终结了,就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否定却没有任何反思和认定其没有一丝积极作用么?于是我们需要科举学,去研究和探索科举,还科举以真正面目,给以公平公正的论断。
      所谓发展,是一个徐徐向上的过程。在时代的变迁中,与时俱进是事物保全自身存在的必然趋势。科举的最纯粹本质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放眼当今种类繁多的考试认证,也恰恰是为了社会选拔各类人才。当今考试体系所倡导“公平、择优”的理念正是汲取了科举选才的精华所在。从大体上看,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是内容与形式,而古代科举所蕴含的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却传承了下来。细细品来,科举的这招暗度陈仓却也晕染上了一抹文艺的色彩,好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然而只有此懵懂之文意,仿佛水中花月、空中楼阁,终究无法成言。幸而受吾师刘海峰教授的课堂点拨,并从其论文中探寻到这样的文字:“科举已成历史,但科举又不仅仅是历史。科举对中国文化教育、社会习俗和心理思维的深刻烙印在现代社会还经常若隐若现。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知识分子的政治性格、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乃至改革教育和考试制度,都不得不研究科举制的来龙去脉。“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终于拨开迷雾,得一言论:科举未亡,其神韵仍存,只不过是正在披上后现代主义的面纱。
      所谓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难以从理论上精准下定义的概念。因为但凡后现代主义之大家,都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此概念已在建筑学、法律学、教育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自成体系,从涉猎范围的广博性来看,与辉煌时期的科举有几分相似。持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是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建筑师为代表。他们反对全球性风格,认为整齐划一的风格缺乏人文关注,继而开始了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与设定相对主义。
      在教育理论的范畴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学认为教育理论应该摆脱乌托邦式的理想情怀,同时也取消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指指点点。教育研究应该从具体的、微小的事件中开展理论思考,建构对教育的解释。教育研究不应该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来龙去脉式的历时研究,因为这种研究除了增加问题自身的复杂性,还使对问题的解释变得过于工具化、过于深度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几乎毫无作用;教育研究应该从教育现实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空间式的分析和解释,如目前流行的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俯身去做实实在在的人性化的科学研究,在点点滴滴的实践积累中,通过研究主体的亲身体验来思考教育事实,反思教育理论,建构新的教育理论。
      纵向看去,让我们顺着时光的河水追溯而上。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被人们接受之前,新中国一直使用的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教育从运作机制上来看与造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考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科举考试不仅在形式、方法、功能上与应试时代的毕业、招生考试颇相类似,而且以这种考试为核心,将教育、选才、任官一体化。从隋唐到明清,科举既成为教育的手段,又成为教育的目的,为求中举及第的科举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科举考什么士人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一切都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而转动。而应试时代的高考制度曾被喻为“现代科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推动下,高考曾经一度被模式化。教师往往根据考试大纲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把考试所选之才仅仅限定于文化知识的储备程度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应试时代的我国教育体制中,科举未亡,其功用仍在。
      横向看来,如今我国的社会正逐渐向学习型社会转型,各行各业为了给自身发展输送血液,都设立了各自的考试体系来选拔人才。从延续古代科举精神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到各类自学考试,再到企业的招聘考试,整个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逢进必考”的竞争趋势。在我国的国情下,从科举而来的这种相对公平的量化选拔人才制度仍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然社会上对此的声音是褒贬不一,但世间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东西。辩证地看待科举、辩证地改良科举,对当今社会的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国人日益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国学的热潮本就与古代科举紧密相关。善于运用科举的有利因素,这曾被喻为中国历史上“第五大发明”的考试制度也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出不少力量。
      本质上说,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制度就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科举。它的庞大功用已经涉及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只要不断分类规范、不断完善各类选才的评判标准,就自会有一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盛世展现。
      科举并未走远,仍在我们身边,只不过一百多年前的驱逐让它改头换面。
      是非功过,纷纷扰扰,争论总难免。
      知今通古,为我所用,利弊在心间。
      
      参考文献:
      [1]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海峰.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3]刘海峰.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

    推荐访问:后现代主义 科举 杂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