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结构主义之消解主体思想辨析] 结构主义

    时间:2020-03-26 07:45: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主体思想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所在,它是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产物。结构主义哲学通过结构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发展了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思想,这种发展,不是为了消解主体,而是提供一种主体不在场的背景下思索的可能性。
      关键词:结构主义;主体思想;消解主体思想;主体性文化
      
      在西方当代哲学的诸多流派与思潮中,结构主义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众多的领域中诸如文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西方所谓之后现代哲学思想的重镇所在,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结构主义思想是源起于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最初是作为一种批判存在主义的思潮,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欧洲和世界,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理论界于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这种思想,总体上仍然限于翻译和一般性介绍。对于其真貌一直缺乏准确意义上的理解,这种缺乏一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使然,二是视角的切入点所碍。本文打算从结构主义思想之消解主体观点出发,以图通过对这一观点的辨析,了解结构主义之消解主体真意。
      
      一、西方近代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思想发展脉络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路径出现了巨大的转变,认识论的探讨取代了本体论的思索。这种转变张扬了主体思想,使其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命题,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从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以主客体二分为前提,开始了近代哲学之主体思想的建构。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其主体哲学的中心地位,建立了主体的形而上学大厦。这一建构开创了主体思想的时代,人首次取代上帝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其在自然与社会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于主体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使西方哲学的主体思想进一步强化。黑格尔是西方哲学主体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绝对精神便是绝对之主体。在这一理路的认识论传统中,他们所强调的主体思想,都是注重和强调其主体思想中的认知理性,而忽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黑格尔主体思想中,主体高度抽象化,其非理性因素与个体性特色被涤除,成了一种没有个性差异的绝对精神。
      由于笛卡尔以来主体性哲学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对自然界和整个世界进行利用和改造完全从自己的价值和需要出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哲学的使命在于认识与改造世界,而非和谐共处。正是这种主体认知理性的困境,开始了现代哲学中认知理性主体向生命生活主体的转向。它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回归到人的生命生存世界中去寻求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探索哲学的基本问题,认为应该从虚假的表象世界回归到本质的生存意志。尼采继续了叔本华的哲学之路,他以“上帝死了”的宣告,隐退了上帝,凸显了非理性的主体。柏格森以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存在主义则以关切人之境况,尊重人之价值为追求,注重个人主义的自为发展,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文化。
      这样,自笛卡尔以来建构的认知理性主体就发展为现代的生命主体,主体性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的逻辑理路是:主客二分的认知理性由对物质的外在探讨,经过意识的中介,转向了人自身的生命意志。在主体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西方哲学也开始了对主体性文化的反思。由于这种主体性文化着眼于人之主体,一切以人的主体需要为追求,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高度紧张。这就促使人们对它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所产生的结果,是结构主义哲学的形成。在结构主义哲学家看来,近现代以来人类思维的谬误根源,以及人类实践的错误根源,都归结为主客二分法。因此要超越现代性,就必须批判主体性。这就需要超越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消解人的主体性。
      
      二、结构主义思想中的消解主体思想
      
      结构主义的兴起与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的衰落是同时发生的。结构主义的产生是对存在主义的反动,认为存在主义所宣扬的“主体自由创造一切”的观点是非常荒谬的。它主张应该“主体移心华”,即把社会历史的中心从“个人”或“自我”转移到“结构”上来。结构主义者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其先验的结构决定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无意识地受“结构”的支配,因此主体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是结构的 “载体”,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成为社会历史的中心。通过这种方式,结构主义把主体之人从现代哲学的中心地位上放逐出去,用先验的结构取代了它们的地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主义的使命不是创造人,而是把人消解掉。福柯认为:“对于结构主义来说,人是可以被抹掉的,就像抹掉沙滩上的足迹一样。”[1]人的问题既不是人类知识中最古老的问题,也不是最持久的问题,只是一个新近的发明而已。
      结构主义者正是通过结构替换并且消解了主体,才开始了他们对主体哲学之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抗与颠覆。这种反抗与颠覆通过福柯与巴尔特之口宣告了“主体的死亡”和“作者的死亡”,这是结构主义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它是继上世纪尼采喊出的“上帝死了”之后,哲学在现代的又一大思索。这种思索首先是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启的。结构主义者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整体性研究来转变文本的解读,从而消解主体。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这种结构的优先性实际上就是语言对主体的优先性。通过对语言的解读,结构主义者就表明了与存在主义不同的哲学精神,即整体性和客观性。他们认为,语言及各种社会现象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联系与秩序的,但通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具有自己的内在的“结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出这种内在结构。列维斯特劳斯甚至认为:“人文学科的最终目的不是却构成人,而是去分解人”[2]拉康则从精神分析领域入手,以他者和无意识的先在性来消解传统的理性主体的中心地位。他认为,笛卡尔意义上的理性主体假定是错误的。德里达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哲学,即是一种“言语中心主义”或“在场形而上学”。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致命的错误就在于将“在场”绝对化,而实质上,“在场”与否并不是封闭的、绝对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变的。言语中心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对“在场”的误解,将言语与文字在场化。德里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符号在差异系统中的位置所构成的,而这个位置又是不稳定的,是基于差异的游移而变动的。因而它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总处于不断地变动中。这样,在语言中,主体的在场是被不断演绎着的。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无需通过主体的在场来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其理解与阅读因人而异,没有正确和不正确可言。这样,在德里达那里,对世界意义的追寻成为一种没有航标的航行,就像“在无底的棋盘上进行的游戏”。通过对在场与语言中心主义的揭示,主体便成了德里达哲学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留给人们的只是在文本中所能进行的能指之间的游戏。人们对文本的阅读已经成为与作者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了,只要通过上下文,读者就可以重建文本的意义。作者永恒在场来为文本提供意义支撑的必要性被消除,读者成为意义的建构者。对于结构主义者来说,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读者阅读文本的一场语言游戏。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去理解、把握文本中作者的原意,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并从这种“创造”中获得享乐与愉悦。
      对结构主义者来说,主体性文化最大的困境在于主客认知模式下主体的一支独大。主体的独大导致了认知范畴体系的不平等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泛滥。消除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消解掉主体的中心地位,以结构之客观性取代人之主观性,以“主体的死亡”之宣告替换了主体文化之“主体的目的”,平等进行交流观察。这种转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正是这次革命,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主体间性、文本间性与多元视角主义理论成为人们探讨的重心。结构主义者用结构取代主体,非从根本上否定主体文化。他们所主张的 “结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亦是心灵的结构,而心灵是人的心灵,语言是人的语言。因此没有人,也就没有结构。肯定结构,也就肯定了人。
      结构主义哲学对主体文化的反思与批评,一方面开启了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序幕,另一方面也颠覆近代哲学的建构基础。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颠覆产生了很强的破坏性,势必造成西方哲学的终结。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杞人忧天的,其担心是多余的。哲学发展的不二法门就是它的批判性与超越性。对主体思想的消解其实是对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反思,结构主义者对主体的解构并不是为了消解主体,而是提供一种主体不在场的背景下思索的可能性,试图消解的是束缚主体的外在制约,其真正的目的是要还人以真正的自由和社会公正,以反对文化传统对主体的控制。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要否定主体理论,而是要否定那种体现统治关系的占有性主体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专横性主体。“主体终结”并不意味着主体性理论的消解,而只是主体性理论作另一方向的思考与转向,蕴示着主体性理论将以一种新的非控制的多元离散的主体性形式而出现。这是主体理论的发展理路所给予我们的深刻思考。对于任何一种不同理路发展的文化传统,我们决不能采取简单化、公式式的解读,必须从历史脉络与义理结构等多角度去理解、把握,只有从文本的真实中才能揭示出真实的文本。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7.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 ),男,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中国哲学与伦理学。

    推荐访问:结构主义 消解 辨析 结构主义之消解主体思想辨析 结构主义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