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河南扶沟古今河道漫谈_河南扶沟天气预报

    时间:2020-03-26 07:45: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扶沟县历史悠久,因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名扶沟。境内河流较多,沙河、蔡河、双洎河、惠民河、涡河、黄河等多自西北向东南流,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历史上变化很大,有的湮没历史深处,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为扶沟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用水。
      关键词:河南扶沟;古今河道;《水经注》
      
      扶沟县历史悠久,因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名扶沟。西汉高祖十一年始设县,县址原在崔桥之古城(又称小扶城),隋大业末年(618年)迁至今之县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扶沟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之南,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流较多,多为西北向东流向,历史上变化很大,现将沙河、蔡河、双洎河、惠民河、涡河、黄河等的变迁情况简述如下。
      
      一、沙河
      
      沙河是古代鸿沟水系的一条支流,黄河下游的分流。三代时,由通许、尉氏间流入。经扶沟西南、西华东、淮阳西南、南流入颍。西汉时无大变化。两晋至隋,由通许西入扶沟。经扶沟东(略同今贾鲁河)、西华东、淮阳东北,南流入颍。据《水经注》载:唐前沙河由通许东入县境,经县东北五十里的古城,东南经百子岗南,由此东出,又东南入西华县境,下游至百尺沟,至古项城(今槐店)入颍。《明史・地理志》:扶沟县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在县北,洧水自西来汇入(隋以前洧水在县西)。《大清一统志》:沙河又名贾鲁河、小黄河经朱仙镇、吕家潭、扶沟县城,在扶沟受溱、洧水(即双洎河)东南流,自西华县城西北东南流,经李方口,南入颍。
      
      二、蔡河(即今贾鲁河)
      
      蔡河,又名小黄河、惠民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引黄河入蔡,以通陈颍之漕:宋时,导闵水合于蔡,为惠民河,陈蔡之粟,自此入汴。
      后周引黄河水入蔡之道,大体上是沙水的故道。宋代,在沙水故道的基础上,大加疏浚,使蔡河成为东京四大运渠(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之一,称为东蔡河(另在今长葛老城西北引洪河入双洎河,经洧川、尉氏接闵水东北流,至开封,称西蔡河)。宋代的东蔡河,约在沙水之西,由开封南流,经通许西、尉氏东,经白潭下入扶沟县境,又经岳家桥、董家桥、吕家潭,下接唐以前沙水故道,经刘河沿、刘店、百子岗、丁岗、曹家下入西华县境。
      元明以后,黄河南泛,本县常为黄河水冲淤,造成河流的淤塞改道。蔡河也就在此时发生了变化。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孙家渡口(今郑州西北),蔡河淤塞。明弘治中,刘大厦等入自孙家渡口引黄河水南流,经中牟、朱仙镇、尉氏,自白潭入扶沟,沿宋代东蔡河故道下入西华县至周家口入颍,这就是后来的贾鲁河。《大清一统志》:“(蔡河)元时河承所夺,贾鲁治之。故自朱仙镇以上,道名贾鲁河。”其实,贾鲁河并非贾鲁所开,而是明代刘大厦等人在宋代东、西蔡河河道基础上疏通的一条河流(此前,黄河决口泛滥,宋时汴、蔡等河淤塞,元臣贾鲁曾主持疏治过汴、蔡等河流,后入误认为明代的贾鲁河为元人贾鲁所开)。
      贾鲁河自尉氏流入扶沟县境后,有太沟河、白沙河等流汇入。县境内的水势很大,在县东北的吕家潭汇集为潭。潭水靠贾鲁河宣泄,每至汛期,常泛滥成灾。加之自明代以后,黄河经常泛滥改道,贾鲁河河身淤塞,航运受阻。为了宣泄洪水,保证航运畅通,明成化中,在吕家潭南二里许另疏新道至县城东北的韩桥,经陆桥、宋桥、焦桥、周桥,至县南35里的晋桥入西华县,下经周家口汇沙河。吕家潭以下的故道仍存,起分泄洪水的作用。
      明成化以后开的贾鲁河新道,下及清代光绪以前,没有大的变化。贾鲁河是本县最大的河流,也是开封至周家口的航运干线。位于这条航运道上的吕家潭,成为河南省东南部一巨镇,其盛况远超过扶沟县城。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贾鲁河又西移,成为今天的贾鲁河河道,旧道湮废。
      
      三、双洎河
      
      双洎河,原名洧水,明代以后始改今名。为溱、洧二水之总称。又因河水混浊,故称“小黄河”。根据《水经注》记载,扶沟县境内的双洎河,宋代以前分南北两支。其中南支自鄢陵县入境,经今固城乡东北,又东潴而成陂,支流众多。由今护岭、新汲(今汲下村附近)故城北,下经县南11公里的洧阳故城,由西华县入颍。从《元和郡县志》“洧水经长葛县(今老城)北13里,东南经许昌县(今许田镇),距县30里。又东南经鄢陵县西10里,扶沟县西南23里,在西华县西南入颍水”。可知,唐代以前,扶沟县境洧水南支没有大的改道。洧水的北支,《水经注》称为蔡泽陂水。唐以前,自长葛老城东南分出,经扶沟县北,东南经扶沟故城(今古城村)东,东南注于沙水。《水经注》:“沙水南与蔡泽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陂水东经匡城北(汲下村东北)……陂水又东南至扶沟城北,又东南入沙水。”这一支洧水的流程,大体是由今县西北的孟亭入境,东经莲花池一带东行,过古城村东,注于沙水。
      宋代以后,南支干涸,只剩下北支。《大清一统志》:“自宋入通惠民河引洧水自许田注鄢陵,历扶沟合蔡水,始经洧川城南,鄢陵县北,明时谓之双洎河。”
      元代以后,黄河决口泛滥,波及本县,双洎河发生了改道。下至明正德以前,双洎河自鄢陵县的常家湾至石桥、唐家湾、洧川、蔡家庄、彭店东,经由孟亭、刘家堰入扶沟县境,经莲花池、双营、高河沿、邵口汇马家河,下至高入桥、张会桥,南流汇惠民河(贾鲁河),经陆桥、宋桥等地入西华县境。
       正德七年(1512年),双洎河决溢,川栗家口、孟亭、莲花池故道湮废。嘉靖初年,疏河改由丁家桥入扶沟县,经吴桥、曹台、县北一里的通汴桥(北石桥),下经王颍店入西华的红花集黄土桥汇渚河入沙河,称为二河。嘉靖十四年(1535年),二河淤塞,又在县东北开新渠二里,由通汴桥引双洎河东流至韩桥汇贾鲁河,走明成仕中所开贾鲁河新道。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疏嘉靖初年二河故道,由王颍店入西华。后因西华堵塞,改由周家寨后东入贾鲁河,不久河身淤塞,复由韩桥入贾鲁河,二河道从此作废。此后,至1938年,韩家桥以下河道无大变。
      1938年,黄河决花园口,双洎河改经孟亭南下十里店,东流经城关门外,汇贾鲁河。1956年,开挖从孟亭至摆渡口的新道入贾鲁河,摆渡口以上仍称双洎河。
      
      四、惠民河
      
      惠民河,又名贾鲁河、小黄河,发源于荥阳五龙口,经白沙陂、朱仙镇,由县北四十五里白家潭入境,南经岳家桥、董家桥、吕家潭至韩家桥与双洎河合流,南经陆家桥、宋家桥、焦家桥、周家桥,至县东南35里晋家桥出境。入西华界至周家口入沙河。周家口商货皆由此通汴。
      惠民河至吕家潭入蔡河故道,东南直达西华,因贾鲁疏,故名贾鲁河。元贾治河前,惠民河至吕家潭后下入蔡河故道,直达西华。后蔡河湮淤泛滥成灾,明成化中自吕家潭南张单口疏新道,下达西南,至县东北5里张会桥与双洎河合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筑堤岸,至光绪以前,河道未变。
      新中国成立后,从县西北高集向东开挖至杜家村北与惠民河故道合流的清水河,惠民河之名至此湮没。这条从高集东至杜家村北的清水河,走惠民河故道,至吕家潭而南,由曹家村西下达西华县境。
      
      五、涡河
      
      涡河在本县流程不长,但在历史上变化较大。
      《汉书・地理志》:“扶沟县涡水,首受浪荡渠(沙水)。东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
      《水经注》载:涡水首受沙于扶沟县,流经大扶城(今县东10公里处百子岗)西而下,东流经阳夏县(今太康)西。由鹿邑东入亳县半坡冢至城西北合黄流,至怀远入淮(河)。
      6世纪以前,涡水是沙水的一条分流,在扶沟县大扶城(百子岗)东从沙水分出,东入太康县西。
      《唐元和志》:“涡水首蔡,东流经太康县北。”说明到了唐代,涡水仍为沙水(蔡河)的分流,但分沙水后,东流经太康县北,与唐前经县西有别。据此,唐时涡河的上源可能向北移动。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黄河在原武(原阳)、开封等地决口,此路由涡入淮,南路由颍入淮。此后,涡河常为黄流所夺,涡河发生了改道。《明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记涡河自通许县分出,下接蔡河旧道经太康县北五里。据此,涡河的改道,最晚也在明代以前。下至清朝末年,扶沟县尚有涡河故道遗迹。《大清一统志》:“百子岗在县东二十里,即大扶城,岗东有涡河遗迹。”光绪《扶沟县志》:“今扶沟县百子岗,尚有涡河故道。”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后,涡河故道遗迹湮废。
      今之涡河仍从通许南由西北向东南经扶沟县东北流经太康县境,再东南注入淮河。
      
      六、黄河
      
      明洪武至成化年间黄河决口,由通许、尉氏间入扶沟,经扶沟县城、西华县城南流入颍水汇入淮河,其故道约在今贾鲁河西。明末,河决开封(李自成义军围开封时),由通许西入扶沟,经扶沟东入涡河。清代,黄河屡次决口,均由贾鲁河经扶沟、西华入颍水。
      1938年,黄河从郑州花园口决口,黄河水从尉氏流入扶沟,经西华流入颍水,历时8年,入畜漂没无数,庐舍一空,至今引黄之水亦由贾鲁河从尉氏入扶沟,经西华流入颍水。
      
      七、二河
      
      二河,双洎河本由高八桥下至张会桥南流,明正德七年(1512年)以后河淤。嘉靖初,改双洎河新道由今古桥下南流,经王颍店东入西华之道,此新道即为二河。不久,新道(二河)又淤,又导至韩家桥入惠民河。万历年间,又疏二河故道南至县东南14公里的周家寨入惠民河,恢复了二河河道,后又由韩家桥经入惠民河,至此,二河湮废。
      
      八、三河
      
      三河在二河西,受扶沟县城西北一带陂水并双洎河的溢漫之水,流经县城北关、东关城壕,汇县治一城之水,由紫来桥南流,经陈贾村东垤路至王颍店出境,下至西华赵河口入贾鲁河,名为三河,沟深七八尺,广十余丈不等,每值霪雨,赖以泄水,此河今已无存。
      
      九、太沟河
      
      太沟河在县西北25公里白潭西北2.5公里许,源出洧川岳塞陂,东流经尉氏,由韩寺营入境,至红石桥,逆流入惠民河(贾鲁河),如惠民河盛涨,太沟河水则南溢入马家河,至高八桥下入惠民河。此河今已湮废。
      
      十、马家河
      
      马家河在县西北20公里处,上游又名黄家河(俗名横河),由尉氏太沟河入黄家河;斜行东南至马家集后,始称马家河(俗名马大河),历刘家桥,过邵家口,会双洎河故道,达高八桥,东归惠民河,兼受洪义沟水、双洎河溢水及上游诸陂水,约长20余公里,此河今已无存。
      
      十一、半截河
      
      半截河在县西北25余公里,与尉氏接壤,受祥符(今开封县)、通许、尉氏之陂水以归贾鲁河。地势北高南低,虽有河堤,因河身丛苇阻塞,河口淤浅,河堤冲决,河水漫溢,扶沟尽被其害。堤屡修屡坏,又屡经黄河泛滥,此河为扶之大害。后旧道淤塞,由毛家桥复冲一沟,下入惠民河,每年夏秋,虽有陂水下泄为患,然不至泛滥成灾,今故道已无存。
      
      十二、大浪沟
      
      大浪沟相传宋代所开,自鄢陵县之小北关,经周营,由李集入扶沟县境,南下经朱岗、梅桥西、魏寨东、护岭东、角冢、谢桥、鸭岗东,由立岗下入西华县境,宽约3丈,深丈余,清代以后,屡经疏渡,何时湮废,待查。
      今之大浪沟,在其原故之南由鄢陵许庄北东南至扶沟朱岗西,路寺台西,沿鄢扶两县交界而南,至鄢陵周桥东流入西华县,经艾岗、黄土桥流入沙河。
      
      十三、二浪沟
      
      二浪沟,一名小水沟,在大浪沟西2公里许。自本县塔湾陂水起,经塔湾桥(又名屈岗桥)、汲下西桥、秦岭西桥、秦岭南桥、护岭西桥、鸭岗北桥、鸭岗南桥,与大浪沟同由立岗村入西华境,深、广同大浪沟,不知何时湮废。
      
      十四、李田沟
      
      李田沟自本县李田村起,经李田桥、土寨西桥、斗仓桥、宋湾桥、烧盆刘桥、盐厂桥,入太康县清水河,长13公里,宽1丈3尺,深6尺。黄泛之后,今已无存。
      
      十五、闸上沟
      
      闸上沟,上通通许,自江村东北三里桥起,经江村东桥、通陈桥、闸上桥、曹岗桥、洼刘南桥、毛家洼下入太康县清水河,长9公里。黄泛之后,今已无存。
      
      十六、冯陵沟
      
      冯陵沟上受祥符(今开封县)、通许官路沟水,自冯陵村起,经今济桥、东冯陵桥、黄家庄桥,下至季历岗东入闸上沟,长5公里。今已无存。
      
      十七、卢义沟
      
      卢义沟在县西北,自黄甫岗开后,鄢水入境,分流入卢义沟,东经王家陂、天井岗后,迤逦里东北,经北关外,折入紫来桥,汇入今之贾鲁河。
      
      十八、洪义沟
      
      洪义沟在县西北,西接罗王陂,以泄秦家岗口之水,其故道由西冯家村北,东北入永昌地方,至马家集后入马家河,后不知何时湮淤。
      新中国成立后,在本县境内相继开挖了横贯县境北部的尉扶河,县西南部南北两条并列的丰收河、幸福河,以及由县城西北经大李庄而东南、再南至庙陵岗的王堂泓的诸条河流。另有1958年“大跃进”时开挖的,由县城北关至许昌的“许扶运河”,不久即废。
      本县境内,古今河流较多,水资源较为丰富,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扶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用水。
      
      注释: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河南地理研究所《扶沟县历史时期古河道及其开发利用意见》及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河渠志》等材料整理。
      
      作者简介:张桂云(1955- ),女,河南扶沟人,扶沟县博物馆馆长,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发掘。

    推荐访问:扶沟 河南 河道 河南扶沟古今河道漫谈 古今圣诗漫谈 古今圣诗漫谈pdf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