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探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时间:2019-05-13 03:26: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虚幻、课程结构单调、教育过程僵化、评价体系消极等缺陷,导致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缺失联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境教学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想品德课师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有效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的景象呢?原因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唯“分数论英雄”,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研究,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若是教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学生会出现乏味的情绪,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让这节课教学激起涟漪?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
      二、巧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长此以往,能让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主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补充,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地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壳”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①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 ②把鸡也杀了吃掉; ③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上5个鸡蛋了,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多。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这只母鸡的主人,你会选择哪种消费方案?学生马上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的气氛很积极。我趁势进行引导:吃蛋原理中的三种消费方案,方案一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方案二把鸡杀了,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只能安守清贫了;唯有方案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们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真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学生主动体验,充满问题与矛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有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碰撞与思考,学会思考人生、关注民生,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3.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试教通讯,2003年第54期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初中 教学 探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