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

    时间:2019-04-02 03:37: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具有“实用”和“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它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学习语文,必须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同时还要认识文体、文化、社会等知识,通过知识的丰富积淀来促进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提高。语文作为听、说、读、写等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的符号载体,还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的表述载体,由语言的有机组合而形成思维成果的展现,蕴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思想或感情。特别是优秀的语文篇章,可以扩充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人们的思维境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研读这些语文篇章,会受到思想、感情、道德的感染和熏陶,并能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语文在具有工具性、知识性特质的同时,还具有思想与艺术性的属性。从更广的范围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人类自身的和谐相处。需要人类群体及个人进行频繁的交际,即思想、感情、观点、概念等的互相交流,这又是建立在语文基本技能的运用基础上。语文的思想性主要就在于通过对语文篇章的研读,学习者可从中获取、认知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促进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等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个体的道德信念、公民意识、人生目的等。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出现个体精神价值体系的趋向,形成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思想,这就赋予语文教学以提高学习者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作用。语言艺术性的特质也决定语文教学应该达到和完成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新课标颁布后,很多学者则将研究的矛头过多的指向了语文的人文性,去探索人文性的重要及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其人文底蕴。其实,笔者认为对于语文的这两重性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过分着重强调字、词、句的练习,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其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而应将这两者和谐统一在一起。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我认为,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达到熟悉、把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我们实现语文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要学会“在阅读中阅读”。要强化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我认为必须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紧扣阅读教学的两个过程: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语言表达。非凡是后一过程,由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形式传达的内容中,品味语言,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讲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①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②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③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④在写作中感受多彩的语言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美。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主观性最明显的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观点、对事物的熟悉,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绝对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生活与实践是写作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源头。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中,学生不仅能领略无限风光,探索自然奥秘,更能捕捉丰富的写作素材,,某一触动就有可能让学生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激发出写作的冲动。有了真切的感受去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在创作中升华、人格在创作中净化。
      “情”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但是再深的情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心中无限感慨却读来干瘪如树枝也是常有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记忆中翻出来恰当地运用,要考虑遣词造句的问题了。好的内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更显迷人风采。
      当然,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恰倒好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词汇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创美丽片段练习。
      一篇好作文,一定是多彩语言与真实情感最佳配合的产物,可见作文教学中,也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让他们更好珍惜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还要练习他们用确切的词句将实践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二者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效益得到更大提高。文中的观点有些许不完善处,敬请指教。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推荐访问:语文 人文 关系 工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