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教育人类学视阙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000

    时间:2019-03-29 03:23: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对成都某高校彝族在校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所进行的调查显示,高校应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导彝族学生应对文化适应障碍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解决文化适应问题,提高学业成就,成为民族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和民族区域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文化震撼
      中图分类号:G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78-04
      
      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西部地区的高校接收并培养了更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高校,对西部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研究有利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贯彻。
      一、 文化适应与高校民族教育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范畴,最早由人类学家Redfield等人提出,指文化上有区别的群体之间持续和广泛的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文化适应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文化适应具有保存、改革,并常常更新人们生活方式的功能,是造成发展与文化进化平衡的杠杆。个体生涯的早期文化适应是促进本族文化稳定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统对个体作用的关键一环,而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引起文化的变迁。因此,研究文化适应是打开个体与本族文化发展关系的奥秘,解开人类学与教育学之谜的钥匙。
      学校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结合处,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从一种文化背景走入另一种文化背景过程中,文化适应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走进大学校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都是该民族的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是对本族文化变迁的引领和传承;二是学有所成之后贡献本民族社会经济的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适应问题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和学业成就,进而影响我国教育公平和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的实现质量。
      (二)高校民族教育
      从高校民族教育看,我国民族教育成果体现在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规模上:200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99 6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33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3% ,实现获取平等教育权利的目标指日可待。然而这样的成就毕竟停留在数量和规模的层次,即起点公平,针对过程公平并最终实现结果公平的研究和实践亟待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重视。
      二、 成都某高校彝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
      四川省下辖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笔者所选择的个案学校(以下简称该校)是一所四川省属重点高校,自20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就响应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招收彝族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后,在校彝族学生规模迅速增加,该校目前在校彝族本科生142名,硕士研究生3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90%以上)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彝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背景及教育历史背景概述
      1950年为了在彝族地区开展现代教育,四川彝族地区开始实施彝汉双语教学,1958年遭到破坏而停止,1977年恢复,并于1984年开拓性地创建了彝汉双语教学“一、二类模式”两种模式并举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一类模式”是把汉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科均用彝语教学;“二类模式”是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科均用汉语教学。这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给四川彝汉双语教学带来了新局面,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为高一级学校和彝族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双语人才。[1](P87-92)除此之外,在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指引下,彝族地区民族中学教育得以顺利发展,少数民族预科培养方案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降分录取政策得到切实贯彻,进入大学的彝族学子日益增多。[2](118-121)
      (二)彝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调查
      为客观、真实地了解彝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况,本研究对该校四个年级142位在校彝族本科学生开展了在校期间文化适应状况的问卷调查问卷从文化认同、学业发展、日常适应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42份,有效问卷123份,回收有效率为867%。。
      1.文化认同
      问卷显示,该校彝族学生中13%能熟练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90%认同本民族文化,且有较强的本民族意识;93%以上的彝族学生表示希望通过课余时间系统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2学业发展
      问卷显示,该校40%左右的彝族学生在入学前有过“一类模式”或者“二类模式”彝汉双语基础教育经历;45%在中学阶段就读于生源地民族中学;823%通过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划定的特殊录取分数线考入该校; 69%表示学习和就业压力很大。
      3日常适应
      问卷显示,该校彝族学生中81%表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人际关系不适应问题;78%的学生缺乏文化归属感;78%对学校高年级彝族学生组织的本民族学生活动非常满意;61%认为喝酒是聚会必不可少的项目。
      (三)彝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
      根据对以上关于彝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的问卷分析和访谈记录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传统文化背景和入学前的特殊教育历史背景,彝族在校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出现在由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学业发展的文化震撼文化震撼:又译为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主要是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冲击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口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
      1、社会生活中的不适应
      首先是语言习惯的问题:一是语音问题,对于大部分彝族学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难免会带有由于地域和第一语言——彝语带来的特殊口音,彝族学生最自然的语言习惯很多时候因为差异反而成为其他民族学生玩笑的对象,这样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互敬和睦的同学关系;二是表达,演讲或者写作这样的正式表达方面,与从小浸润在汉语言环境中的汉族学生的深度情感表达和准确描述能力相比,彝族学生在更多的是简单直接的意思表达,语言水平上有明显的差距,这在很多时候会影响他们成为学校的学生社团和学生自治机构主要学生干部的机会。

    推荐访问:人类学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