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英语常用动词2457个 [从英语动词have看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

    时间:2019-02-12 03:26: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单向性假说是语法化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语法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演变现象存在的基础。然而,就目前而言,尽管大多数学者都坚持单向性的有效性,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因此,本文旨在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对语法化单向性的理据展开诠释与分析,从而在本质上对这一语言演变现象进行初探。
      关键词:语法化 单向性 认知理据 隐喻 意象图式 框架
      
      1. 引言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所有语言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其中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又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假设。所以,作者认为,语法化的单向性假设作为词汇、形态及句法演变的一种普遍制约和共性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单向性假设背后的认知理据加以分析,则更能辩证地来看单向性之争,并且正确地对待单向性的反例。
      
      2. 基本概念描述
      
      2.1 语法化单向性假说
      单向性是近年来语法化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指语法化的演变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特定方向进行(Hopper & Traugott,2005)。尽管以Newmeyer和Lightfoot等为代表的相当一批学者始终在争论中致力于寻找大量的反例以否认单向性的存在,但更多的学者却力主单向性的有效性,并对反单向性学派的观点论据作了有力的辩驳。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1)语法化演变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而非绝对的原则;(2)单向性假设显示出形态句法演变的普遍制约,是对人类语言演变共性的一种概括,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吴福祥,2004:19)。
      2.2 认知理据的定义
      根据Humboldt的“内部形式观”,内部形式是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总和,而理据则是一个既与内部形式有密切关系又根本不同的术语,它是指“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动因”(王艾录、司富珍,2002:31)。所以,语法化的认知理据(cognitive motivation)就是认知视域中语言演变形成的根本动因,也是内部形式发生单向性变化的直接动因,表现在词汇上就是由实义词向语法词的转化、由具体意义向抽象意义的转化。
      2.3 认知语言学与语法化的关系
      语法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Lakoff & Johnson,1999;Ungerer & Schmid,2000)。语法化过程的认知解释关键在于:词汇、形态和句法现象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结构上的,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概念结构的哪些方面被突出、强调。因此,语法化事实上已属于“话语向形态句法的透视”(discourse-to-morphosyntax perspective)(Traugott & Heine,1991:3),而语法化单向性假设在认知领域的最根本依据则是经验观、突出观、注意观。
      2.4 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于语法化单向性问题的争论便愈演愈烈,这也同时促使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层出不穷。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涉及到英语实义动词have的语法化研究并不在少数,只是大部分篇章都着力于从句法功能或词序变化等角度以类推(analogy)和重新分析(reanalysis)为切入点对have to结构和完成时态中have的语法作用进行阐述(如Hopper & Traugott(2005),Fischer(2000),Taylor(1996),王寅、严辰松(2005)等),而对于该词在单向性演化过程中认知理据的分析却寥寥无几,并且多是行文中的只言片语。因此,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力求充实人们对于have语法化单向性问题的理解。
      
      3. 从英语动词have看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
      
      在英语中,动词have的本义为“拥有/持有/据有某物”之义,是典型的实义动词。按照语法化从实变虚、从虚变为更虚的一般演变过程(实词>虚词>附着形式>屈折形式)(Hopper & Traugott,2005:7),have语法化的单向流程大致为:have(主语为人或生命体、后接具体名词,表本义“拥有/持有某物”)>have(主语为无生命体、后接具体名词,表客观存在)>have(后接抽象名词,表状态或属性)>have to + 动词不定式(“不得不……”,强调“have to”之后的动作及施动者的态度)>have/had + 动词的过去分词(been + 现在分词)(完成时态的语法标记,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及延续性)>’ve/’s/’d + 动词的过去分词(been + 现在分词)(弱化的语音形式,更加强调动作发生后的状态)。
      3.1 概念隐喻与单向映射
      从某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里相应的结构上,这样形成的就是隐喻模式。具体地说,“隐喻(metaphor)就是用一个具体形象去理解一个抽象形象的认知方式”(王建伟、苗兴伟,2001:33)。Heine,Claudi和Hunnemeyer(1991)等认为,隐喻模式是语法化最主要的动力。隐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它们之间抽象度的相异性。人类认知的特点决定了在隐喻映射过程中一般是从具体领域投射到抽象领域,即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而这个过程也符合语法化单向性演变的过程。
      更进一步来看,概念隐喻观是比传统隐喻观更为抽象的一种隐喻认知观,“该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领域,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谌莉文,2006:17-8)。也就是说,概念的映射本身就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这一单向映射的顺序也是造成语法化单向性演变的重要原因,即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同时经验观还告诉我们,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必将要求原有的词汇及句法形态能够表达更加复杂而深邃的意义,而语法化的潜势存在于说话人试图最大可能地提供信息,听话人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合作;这样一来,新结构的出现频率逐步增加,新的语言类型、文体和体裁也被广泛应用。
      英语动词have原本表达“有”的含义,其意象图式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存在于三维空间的概念域中。随着语法化演变的逐步深入,have的意象图式也渐渐被用于非空间的概念域,如“have a lot of crime”这样的隐喻,并直至彻底地抽象为完成时态的语法标记。而这一过程一旦完成便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逆的,即完成时态中作助动词的have不再突出“有”的本义。以下是have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例句(Taylor,1996:32):
      1)I have a book.
      2)The house has three bedrooms.
      3)I have some work to do.
      4)I have to do some work.
      5)The students have come.
      (1)句中的have为原型用法,其义有“拥有性、可及性、可转让性”等特征,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2)句表示具有长期性的整体、部分关系,“部分”与“整体”有邻近性;且部分仅属于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表明have可用非生命体做主语。(3)句则已体现出have的抽象用法,表明主体的义务。(4)句中的have to已作为惯用语,有情态助动词功能,属于语法现象,是在(3)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而成,表明主语应尽的义务,与have to后接的实义动词相比,意义显得更“虚”。 (5)句中have的用法进一步虚化成现在完成体的语法标记,最终完成了从实义词到语法词、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单向映射过程。成为助动词的have有“先于”之义,并表示已发生动作与当前情况的关联。
      3.2 命题图式与时体标记
      “实际生活中的时间概念(现在、过去、将来)和情景类型(状态、活动、完成)等制约英语时体的形成”(Saeed,1997:123)。换言之,英语时体的形成是与人类大脑中存储的意象图式的作用密不可分的。所谓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指“人们从与外部世界多次的互动经验中抽象出来并运用于类似的经验的一个具有高度组织的概念结构”(赵艳芳,2000:26)。根据Heine(1993)的研究,语言中的时体标记主要来自于三个基本命题图式:方位(派生出:等同、伴随、所有、方式),运动(派生出:状态变化),动作(派生出:意愿)。运动图式包括向前或向后的观察和运动,因而就产生了语法范畴中的将来时、过去时和完成体。根据Heine(1993)的研究成果,各语言都运用了这几个基本命题图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时体系统,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空间概念是人类经验的最主要内容”的观点。
      事实上,从基本的命题图式派生出新的时体标记并被普遍接受和应用,这本身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并且延伸了抽象思维。而语法化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将词汇、形态及句法由其基本的意义或形式加以抽象化并派生出新的意义及命题图式的过程,其推动力便是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当前的认知水平。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鉴于人类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向前的、不可逆的,那么语法化的单向性假设便是有效的。
      当动词have最终以完成时态的语法标记出现的时候,即表明在人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下,它已处在语法化的终极阶段。在have尚处于“有”的概念时,其表示的是实在意义,尽管动作中暗含着些许状态延续的元素,但并不是凸显(prominence)的重点;而在have语法化为完成时的助动词标记之后,虽然也部分地保存了“拥有”的概念,但在主流上却完全丧失了原型意义,成为了抽象化、专门化的语法词。这便是运动图式对时体标记产生的派生作用,只能由此及彼,不可逆水行舟。下面是几个have做完成时体标记的例句以资佐证(张道真,1995:162-3):
      1) We have opened up 200 mu of land this year. (多次动作的总和)
      2) I’ve always walked to work. (习惯性动作)
      3) Have you known her for long? (状态)
      4) She has been ill for three days. (状态)
      (1)句中多次动作的总和让人联想到施动者对“200 mu of land”可能的占有,但这层意思是我们根据整句话提供的信息推断而出的,与have的存在并无多大关系。(2)句中have并不能独立承担习惯性动作所带来的长期性,因为always的存在至关重要,况且have在这句话中已被语音弱化(进一步语法化的体现)为’ve。(3)句和(4)句均是通过完成时表达了一种状态的延续,然而真正反映出这种意义的是“for long”和“for three days”这两个时间状语,have也仅仅是引导了完成形态的叙述而已。
      3.3 认知框架与实词虚化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框架(frame)是一种认知模型,是具体情景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Ungerer & Schmid,2000)。众所周知,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规律也反映出认知规律,语法化的方式总的来说是遵循着人类认知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语法化单向性的程式也是与人类的认知框架相符合的。比如,袁毓林(1999)曾指出,定语顺序是信息量少的定语先于信息量多的定语,这反映了人类认知事物先易后难的特点;徐建华、刘富华(1999)也提出,从单音的形容词作合指定语来说,表空间范畴的形容词先于表本质或重要属性的形容词,这同样反映了人类的认识总是循着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认识路线。因此,语法化的单向性演化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人类的认知框架不断地扩展,其中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
      在未经语法化之时,保持本义的have属于运动事件框架(motion event-frame)中的典型例证,表达了“所有”和“所及”等概念;随着语法化过程的步步深入,have逐步突破了运动框架的范围,直到have to成为固定搭配的类助动词;此时通过have的这一结构用法还能够体现出施动者的无奈心情和被迫之举,从而含有了因果律特征,也就是说经过演化,have的认知意义已经拓展到了因果事件框架(causation event-frame)。而当have最终成为完成时的语法标记时,它与其他动词搭配所完成的动作或事件均与当前有所关联,因而可以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关联事件框架(interrelationship event-frame)。很明显,后两个阶段已经侧重于关注事物的状态而非动作了。由此可见,语法化的单向性演变使得have一词的认知框架不断扩张,认知领域不断拓展,这也恰好与人类认知范畴日益开阔的发展规律相吻合,借用王寅先生的一个图示表示即为:
      
      (王寅,2005:72)
      以下的三个例句同样能够说明这一问题(Hopper & Traugott,2005:79-81):
      1)John has three cows and no more.
      2)John had to do a bit of writing since he went out last night..
      3)Since Susan left him, John has been very miserable.
      (1)句反映出have隶属表本义的“专有性”、“可及性”的运动事件框架;(2)句体现出主句的have to结构与从句之间的因果事件框架;而第(3)句则勾勒出外延更大的关联事件框架,即主从句既可以理解为时间关联,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联。
      
      4. 对第二语言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启示
      
      4.1 重视单向性假说
      目前,尽管在情态动词等“词义图”的中区尚存在着一些单向性假设的反例,但并不足以影响语法化的单向性假设成为词汇、形态以及句法演变的一种普遍制约和共性概括。因此,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词汇和语法习得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通过单向性假说来找出一些词汇或结构语法化的发展规律,从而积极地探索第二语言词汇和语法习得的方法,合理安排习得顺序,有效调控习得进度。
      4.2 认真分析认知理据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语法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系统了解了单向性假说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应当积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对单向性假说的认知理据加以认真分析和研习,以探求语法化单向性演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词法规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论
      
      总之,通过对英语动词have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更好更全面地研究语法化单向性问题提供了广阔而新颖的思路。更进一步来说,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同样为研究语法化的其他问题开拓了宝贵的探索空间,如利用认知语用原理来解释脱范畴化(decategorialization)现象等。随着语言学界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相信在此领域定会有更大的发现。
      
      参考文献:
      [1]Fischer, O. Grammaticalization: Unidirectional, non-reversible? The case of to before the infinitive in English. In Fischer, Rosenbach and Stein, 2000.
      [2]Heine, B., U. Claudi, and F. Hunnemeyer.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a.
      [3]Heine, B., U. Claudi, and F. Hunnemeyer.From cognition to grammar - evidence from African languages. In Traugott and Heine, eds., vol. 1: 149-87.1991b.
      [4]Heine, B.Auxiliaries: Cognitiv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Hopper, P.J. & E.C.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6]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7]Saeed, J.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1997.
      [8] Taylor, J.Possession in English - An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M]. OUP.1996.
      [9]Traugott, E.C. & B. Heine, eds.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M]. Amsterdam: Benjamins, 2 vols.1991.
      [10] Ungerer, F. & H.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 谌莉文.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12] 王艾录,司富珍. 语言理据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 王建伟,苗兴伟. 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 外语研究, 2001, (2).
      [14] 王寅. 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5).
      [15] 王寅,严辰松.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4).
      [16]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17] 徐建华,刘富华. 单音形容词定语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J]. 语言与语言教学, 1999, (3).
      [18] 袁毓林. 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2).
      [19]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5).

    推荐访问:单向性 英语 动词 认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