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人间难舍是别情_昼夜难舍 人间不住

    时间:2019-02-03 03:29: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人间最难舍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极重离别。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无助。从古至今,时代更迭,人物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诗中有许多是送别诗,这些诗都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送别之地
      如“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二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二、送别之时
      送别的时间多半是秋季、黄昏;气候往往有雨、烟雾,景物常常烘染一种浩渺、苍茫、迷茫、迷蒙、黯淡、凄冷、萧索的气氛,用来衬托送别时孤独、寂寞、凄凉、感伤、惆怅的心境,情感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深沉真挚。
      1.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离情别绪。
      3.月。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明月照孤影,萧萧古道行,这是一种怎样的凄清?沈如筠《闺怨》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王昌龄《卢溪别人》中的“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是怎样的一种心酸?
      月,离愁别绪的化身,寄托相思的依托。
      三、送别之俗
      士大夫们送别,不只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1.杨柳。古人折柳送别,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杨柳掩映,这里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2.酒。“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酒,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来浇灭愁绪的,只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入了愁肠,却化作相思的泪水。
      古人喜欢饮酒送别,寄希望自己的离愁,淹没在酒水之中。谈到离别免不了伤心落泪。泪水,诉说着对友人的不舍与依恋。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在逢君。(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其二》)
      红树欲醉,暗云遮山。夕阳西下,举杯把酒,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一曲离歌,诉说着自己的离愁。不争气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朦朦胧胧,看不清友人的身影。下次相逢,又将会在何处?饮酒泣别,倍感伤落。
      离别,需当饮酒;饮酒,需当沉醉。把自己的惆怅,随着酒水入肠,缓缓的湮没。唐代诗歌中这样的情景数不胜数,酒意象更为诗人们乐此不疲的传唱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二首(其一)》:“没向尊前惜沉醉,于君俱是异乡人。”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今日送君需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都把离别之情寄托在饮酒之上。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四、送别之喻。
      用春色、春草、水等喻送别之情,离别之恨。
      1.春色。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2.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3.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比喻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义。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再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水,寒鸦飞尽水悠悠。”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唯余江水承载着悠悠愁思,在碧波上荡漾开来,跟随着你到远方。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但却字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水悠悠,愁悠悠,念悠悠。与此首离别诗中水意象异曲同工之妙的有朱放的《送温台》:“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饯别王十一南游》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以及皇甫曾的《乌程水楼留别》:“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山程随远水,楚思在青枫。共说前期易,沧波处处通。”等等。
      人间难舍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录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意象的传达,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推荐访问:别情 难舍 人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