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自我的丢失|别丢失了自我什么歌

    时间:2018-12-24 03:27: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莫瑞尔夫人和曹七巧分别是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女主角。尽管二人有诸多不同,本文试对比她们相似的悲剧生活,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探讨她们的悲剧共性。
      关键词:悲剧生活 社会评判 人格结构理论
      
      虽然劳伦斯和张爱玲所处时代、国别不同,但这两位伟大小说家在生活经历、创作特点及人物塑造等方面上却有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二人对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更是独树一帜,影响非凡。他们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命运多舛,形象鲜明,受到时代和当时社会的无情嘲弄和摆布。在这些被成功塑造的女性人物中,《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夫人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两位母亲形象更是引人注目,倍受争议,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人们对她们变态的行为,异化的母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二人的悲剧命运却被忽视。现对二人相似的悲剧生活加以比较,并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格结构理论分析她们共同的悲剧根源。
      
      1.爱的缺失
      
      在少女时期,莫瑞尔夫人和曹七巧都是天真浪漫,健康活泼,十分惹人喜爱,身边不乏追求者。她们对未来爱情和婚姻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和幻想。莫瑞尔夫人曾与约翰・菲尔德――一个阔绰商人的儿子有过一段短暂的浪漫史。这脆弱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快无疾而终。莫瑞尔夫人却把对他的怀念永远藏在心里。而曹七巧在垂暮之年对肉店的朝禄等追求者也念念不忘,心存悔念,感慨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1]可是腐败的旧制度和无情的社会偏见却轻易地打碎了她们的梦想,剥夺了她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后来,莫瑞尔夫人因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嫁给了与自己有天壤之别的青年矿工莫瑞尔・沃尔特,而曹七巧却被贪财的哥嫂卖给一家大户人家里病殃殃的快死的儿子做小妾。那她们悲惨的婚姻生活就不难预见了。可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阻止了她们追求幸福的脚步,而她们身上人性的弱点又加剧了婚姻的悲剧,使她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内心的渴望被现实无情地压抑,本能和现实的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对子女的过度占有
      
      两部小说开头讲述的都是母亲对婚姻的绝望和对现状的极度不满。莫瑞尔夫人首先把大儿子威廉当作感情寄托的对象,全身心地把他培养成一个不下矿井、有丰厚收入的体面绅士。而威廉也不负母亲重望。可随着威廉的成长,他越来越想摆脱母亲的掌控。他离开母亲去伦敦工作,不顾母亲反对出去跳舞,和女孩子约会等等都表明莫瑞尔夫人掌控的失败。尤其是威廉在工作重压和母亲的精神控制的双重折磨下的不幸病逝,对莫瑞儿夫人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此时她又将全部情感寄托在二儿子保罗身上。保罗比他大哥对母亲的依赖强得多,也更忠心。两人一度相处十分融洽。对莫瑞儿夫人来说,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可不久,她又要与保罗的女朋友来抢夺和斗争,尤其是初恋女友米丽安。米丽安对保罗的精神占有欲极强,莫瑞儿夫人形容她会把男人的灵魂都吸得干干净净,一无所剩。所以她被这种焦虑和恐惧时时包围着,曾无助地向保罗哭诉:“我忍受不了,我可以让另一个女人――可不是她。她不会给我任何机会,一丁点也不会……”[2]对保罗的第二个女友―克莱拉倒能勉强接受,因为克莱拉吸引保罗的只有肉体而已。而七巧自丈夫和婆婆去逝后,分家分得一笔财产。季泽这时跑来献殷勤,企图骗她的钱,被她打跑。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被爱的希望也被抹去。长期压抑的七巧把注意力转移到子女身上。她强迫女儿长安裹脚,阻止她接受教育。当长安真心爱上童世舫时,随便一句谎言就断送了女儿的全部幸福。儿子长白结婚以后,她把儿子整夜留在她房中给她烧烟,并当众羞辱、虐待儿媳妇。致使两房媳妇都不堪忍受,自杀身亡。长白不敢再娶,每天逛窑子。
      这两个母亲在失败婚姻家庭的压抑下都选择了最亲近的子女作为缓解内心压力的对象。弗洛伊德将人类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他认为:作为最低层次的“本我”多指人类的本能和欲望,“本我的唯一功能就是尽快发泄由于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兴奋,本我的这一功能是实现生命最基本的原则”。[3]它不受道德、法律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制约,遵循唯乐原则的实现。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其功能是控制和指导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遵循唯实原则。人类的基本欲望和本能是生而有之的,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但当这些本能和欲望通过正常方式无法实现,它就会采取一种扭曲、变形的方式作为主体的补偿。如个体将无法实现的欲望转移到替代物上,以减轻痛苦。正如莫瑞尔夫人所做的。潜意识里对爱情的渴慕,使她让儿子代替了丈夫的位置,以获得变相的满足,来补偿她在丈夫身上失去的感情欲求。可是这种错位同时阻碍了儿子的成长,导致儿子的心理错位,无法与其他女性建立和谐、正常的两性关系。而有的个体会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七巧的作法就是如此。她自己的爱情得不到实现,就拿三四个人的幸福作陪葬。这样不仅她的儿女恨透了她,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弗洛伊德认为:“由唯乐原则过渡到唯实原则,乃是自我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进步。”[4]这两位女性尽管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转移或疏解内心的矛盾和压力,但是她们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都没有找到正确、合理的解决方式。她们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在折磨和挣扎中,都永远地丢失了自我。
      
      3.晚年的凄惨
      
      两位母亲在晚年都过得十分凄凉。莫瑞儿夫人被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对儿子的掌控欲折磨得不成人形。保罗实在不忍心、看不下去,给她服用了过量的吗啡,结束了她的生命。她的死亡是对自己和保罗是最好的解脱。而七巧在晚年众叛亲离,身边没有一个人喜欢她。她自己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回味自己这一无所有的一生。
      这两部小说虽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探索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文中两位母亲形象的塑造更是意义深远。七巧曾被称为是“新文学中最复杂、最深刻、最成功的妇女形象之一”。[5]虽然她们在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生活中有相似的悲惨经历。在家庭婚姻的失败下,人格和灵魂都扭曲了。她们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可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一生都在寻找想要的自我,可是自我却在寻找中丢失。她们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着,从来就没有自我。正如傅雷这样评价曹七巧的悲剧:“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外来的苦难至少有客观原因可得而诅咒,反抗,攻击,且还有赚取同情的机会,但个人自身招致的祸害,不但失去了泄仇的目标,且更遭到自作自受的谴责。”[6]她们的惨史写成故事时,也要被不相关的人骂上几句,悲剧成了丑闻,血泪成了罪状,这也正是二人最为悲惨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张爱玲.传奇[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15-116).
      [2]劳伦斯(Laurence,D.H)著.杜瑞清,方华文译.儿子与情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72).
      [3]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3).
      [4]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285).
      [5]金宏达.回望张爱玲・华丽影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31).
      [6]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傅雷经典作品选[C].北京:当代出版社,2002,(30).

    推荐访问:丢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