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以创新精神打造文化宣传品牌]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9 03:32: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近年来,内蒙古博物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工作,以建设地区社会教育中心为目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开办了“博苑讲坛”这一新型教育形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命名为全区第一个文化宣传品牌。
      一、适应形势,创新发展,“博苑讲坛”应运而生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民族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为了充分发挥其作为地区社会教育中心的作用,创办了“博苑讲坛”。“博苑讲坛”依托内蒙古博物院文物资源优势、区内外专家学者优势以及研究成果优势,以专家专题讲座并与观众互动研讨、观众现场交流讨论等形式,达到深化社会教育的目的。
      第一,创办“博苑讲坛”是提升传统陈列教育的需要。免费开放后,普通群众成为参观博物院的主体。由于不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更缺乏文物的相关深度知识,他们只能通过自行观看或听讲解员的简要介绍。而且有些非物质文化类的内容又无法用实物展示出来,所以大多数普通观众看不明白,参观效果不好。即便是对于具有一定文博知识的观众而言,他们也不满足于已有文物的陈列和简单的讲解,希望在博物馆里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因此,内蒙古博物院从满足观众、服务社会的需要出发,在完善文物陈列和改进讲解内容的同时,通过创办“博苑讲坛”,为广大观众讲解专题性、深度化相关知识,促进博物院教育效果和水平的有效提高。
      第二,创办“博苑讲坛”是扩大社会全面教育的需要。为了把博物院建设成为地区社会教育中心,内蒙古博物院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调整博物院的教育功能定位,以传播草原文化为特色,以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推进社会全面教育。博物院除了古生物化石和草原历史文物展品相对丰富外,其他内容的最佳教育形式就是通过讲坛的传播,“博苑讲坛”的创办为把博物院建成地区社会教育中心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创办“博苑讲坛”是强化观众互动教育的需要。一是通过寓教于乐,推出一系列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的互动性社会教育活动,实现系列化、常态化、品牌化、规范化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通过创办“博苑讲坛”,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与专家交流对话,一些有研究的观众还可以自己申请讲题进行讲演,实现了高层次上的教育互动。通过陈列式教育、活动式教育和讲坛式教育“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克服了以往观众在博物馆看过了、看厌了的现象,变为观众在博物院常看、常听、常新,观众参观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苑讲坛”深受欢迎
      (一)讲坛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体系。主要从建设博物院社会教育中心的要求出发,以博物院的社会教育重点着眼,在深度和广度上着力。
      一是中华历史文化讲座。以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主。他们以专业的角度、平实的语言,为广大观众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朱乃诚讲述了“中华龙的起源与形成”,为广大观众介绍了龙文化的起源、形成与意义;内蒙古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塔拉进行了辽文化、走进元上都等系列讲座,让观众了解了辽、元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二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讲座。重点介绍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如内蒙古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巴拉吉尼玛讲述了“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影响”;蒙古族长调传承人宝音德力格尔将“蒙古族长调与我的艺术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作家邓九刚通过“茶叶之路”讲述了历史上与北方邻国之间的贸易兴衰过程;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将自己深入调查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成果通过大量的图片形象地展示出来。专家们还为观众讲解了蒙古象棋、呼麦艺术、蒙古族说唱艺术、蒙古式摔跤、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如在“八一”建军节,原内蒙古骑兵某部队政治处主任图门昌讲述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蒙古族红色铁骑立下的汗马战功;在国庆之际,八旬老兵阿木古楞讲述了他“难忘的国庆记忆——两次亲历国庆阅兵式的经历”,回忆他带领骑兵部队两次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过程;“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大家讲述她们保护集体财产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探讨新时期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在纪念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之际,邀请专家讲解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效地配合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博苑讲坛”结合时事热点,结合历史和现实,多角度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蒙古史专家薄音湖讲述的“蒙汉友好的一段佳话——隆庆和议”,论证了蒙汉人民友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史专家曹永年通过讲述“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融合问题”,证明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讲座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五是民族文化艺术讲座。让观众感受我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克乃为广大观众介绍京剧艺术,让观众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新年之际通过对话形式,由美国志愿者乔纳森介绍西方的传统节日习俗,由讲解员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民俗风情;春节前夕通过主办“北方剪纸艺术”、“蒙古族传统年俗”、“话春联、写春联”、“话龙、舞龙”等讲座活动,介绍北方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元宵节、端午节还分别邀请专业手工制作者现场展示元宵、粽子等节日美食和传统灯笼、香囊等制作工艺,观众可以在博物院里学习制作,体验节日传统习俗,感受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
      六是大众文化普及讲座。为向观众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大众文化水平,在“文化遗产日”邀请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女士讲述《你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介绍影片《草原晨曲》主演李玉泽先生的艺术人生,阐释了一部文艺作品升华到文化遗产的艰辛历程,唤起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国际博物馆日邀请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博物院讲解员和工作人员,举办了《内蒙古博物院与记忆》主题讲座,通过博物馆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带领观众回顾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历史和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李自健画展举办期间,画家本人带来“为艺术而人生——画面背后的故事”的讲座,使广大观众对画家的艺术人生、创作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细腻情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七是学术交流讲座。展示国内外最新学术理念,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丁·琼斯带来的《史前时代的东西方接触》主题讲座,展示了距今7000年前的史前时代,北方先民已在农牧业研究方面与西方社会有着频繁接触和密切交流。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馆长三轮嘉六的《日本博物馆现状及发展》主题讲座,带来了日本博物馆的先进经验与最新理念。
      八是服务观众讲座。向观众介绍文物欣赏、鉴定、保护等知识,提升观众的文物鉴赏和保护水平。内蒙古博物院的有关专家经常举办文物鉴赏讲座,给观众介绍文物鉴定与大众收藏的基本常识,并现场为观众鉴定藏品。专家们还结合精品文物展介绍展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并在展厅内就相关展品进行现场讲解、赏析和鉴定,让广大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文物的赏析知识与鉴定方法,深受观众的欢迎。
      (二)教育人员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坚持以“合适的人讲合适的事”为原则,确认权威性,保证可信度,追求好效果。目前,一批专家、学者、艺术家、科技专家、民族文化传承人已成为博物院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院外力量。
      一是专家学者讲理论。对于历史文化类讲座,主要聘请相关的国内、区内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根据历史文化类的讲座选题,选择本领域有研究成果、讲授水平高的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要求专家学者结合听讲观众的实际,做到讲前认真研究和备课,讲时达到理论高度、艺术表达和良性互动,体现权威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艺术人士讲艺术。对于文化艺术类讲座,主要聘请有造诣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进行讲解。主讲者不仅要讲基本的文化艺术知识,还要在现场进行艺术表演展示。比如,京剧艺术家在介绍京剧艺术时,现场演示京剧生、旦、净、末、丑的服装与妆容,演唱经典京剧唱段。蒙古族民族艺术家为观众讲解并表演蒙古族说唱艺术、呼麦等民族艺术。这种方式有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是亲历者讲体会。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类讲座,主要请某些事件的参与者进行讲述,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可信度、亲和力、感染力。比如,让参与过解放战争的老干部回忆战争年代的事件,让“草原英雄小姐妹”讲述她们过去的经历等。讲述者用真情表达,谈深切体会,讲者与听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对青年一代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是能工巧匠讲技艺。对于民俗文化类讲座,主要聘请区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讲解。比如,请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回族、朝鲜族和满族的一些妇女,为广大观众展示各族妇女的传统技艺,请民俗专家、书法家作《话春联、写春联》讲座,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是普通观众讲感悟。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扩大博物院社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观众的自我教育,除了积极组织广大观众听讲外,还动员有条件的观众自主选题,就个人有研究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也鼓励观众在其他讲座中积极参与讨论。
      (三)讲坛形式多种多样,引人入胜。以提升宣讲效果为目的,提倡形式服务目的,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最佳宣讲方式。
      一是专题讲座。为了便于观众全面、系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把所要讲解的内容分类、细化为若干单元,设置不同的主题讲座。每个专题讲座的内容要具体、深入、详尽,给观众更多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演讲者要把理论问题讲得通俗易懂,具体问题说得清楚明白。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能听懂、看明白、想参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是图文演示。在结合陈列文物的专题讲座中,讲演者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相关知识,并能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讲演者在会议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片和视频演示,介绍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讲演者在展厅结合陈列文物和展品进行现场讲解。这样就能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引发了观众对所展示文物和展品的强烈兴趣。
      三是表演展示。除了单纯的讲述方式以外,在民族文化类的讲座中,还采取了讲述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在讲座现场穿插长调、呼麦、乌力格尔等演唱,进行摔跤与服装模特的现场演示等,增强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在举办《真人演绎蒙古象棋》讲座中,既介绍蒙古象棋的历史文化价值、游戏规则和棋子雕刻工艺,又在巨大的棋盘上演绎真人对决。春节时通过“北方剪纸艺术”和“蒙古族传统年俗”介绍民俗风情,观众在现场可以亲自学习剪纸技艺,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身着蒙古袍在展厅中参与新年祭火、祭天仪式、“辞岁酒”、拜年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四是讨论互动。遵循“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的教育规律,把参与性教育作为提升教育效果的突出手段,既鼓励观众在讲座上积极参与讨论,与主讲人互动交流,也组织观众参加讲坛上的表演性活动。比如在京剧艺术的讲解中,观众在京剧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学习画京剧脸谱,亲身体验“国粹”的魅力,这样就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三、效果提升,影响扩大,“博苑讲坛”成效显著
      “博苑讲坛”自2009年6月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0多场讲座,观众们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这一教育形式。“博苑讲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每次讲座均有区内外多家媒体前来争相报道,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报道了50多次。国家民委专程调研“博苑讲坛”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博苑讲坛”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一是“博苑讲坛”成为社会教育的广阔阵地。“博苑讲坛”是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的凝粹与精华,涵盖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搭建了各族群众乐于参与的教育平台,开辟了广大观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成为社会教育的广阔阵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二是“博苑讲坛”成为加强文化建设的支撑平台。在我国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历代各个民族所创造并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互动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蒙古博物院作为草原文化历史见证物的重要收藏、研究、传播、教育机构,在传播草原文化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博苑讲坛”把草原文化传播作为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方式、有效的手段进行宣讲,收到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博苑讲坛”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式。从“博苑讲坛”的主讲内容看,不仅直接讲述民族团结的内容丰富,而且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都意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宣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从“博苑讲坛”的主讲嘉宾看,少数民族和汉族专家学者形成共识,没有杂音,共同讲述民族团结一个主题,这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是“博苑讲坛”成为实施文化惠民的特殊手段。“博苑讲坛”宣传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为群众服务的过程。“博苑讲坛”注重在方法上贴近群众,在内容上服务群众,在效果上惠及群众,把主动宣传与群众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群众的意愿传播群众需要的知识,寓教于乐,打造了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博苑讲坛”是博物馆加强社会教育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形式是对博物馆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补益和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广阔的前景。只要坚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提升,讲坛式教育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内蒙古博物院宣教部)
      责任编辑:王 丹

    推荐访问:创新精神 宣传 打造 品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