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勾连科学与人文的信息哲学]科学因人文而精彩范文

    时间:2019-05-17 03:2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今世界,信息化生存已经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就象人的物质性生存需要哲学关照一样,人的信息化生存也需要哲学的关照。而这一关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信息哲学。信息哲学的兴起不但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相关,也取决于哲学家关注点与视界的转变。信息哲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哲学,成为科学与哲学对话的新领域,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哲学:科学与人文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40-04
      作者简介:马兰(1975-),女,广东台山人,哲学博士,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当代科学研究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越来越重视对生命世界及意识问题的探索,原来只在哲学范围内对意识、行为、知识和规范的探讨,逐步纳入到科学的研究领域内,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可能。尤其是上世纪末启动的人类脑计划项目加强了对人类大脑的理解,将大脑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探索人的情感、认知、记忆、甚至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其中的核心技术便是脑成像及脑-计算机接口技术。对脑图像信息提取、处理、识别、解码计算读取凸显了以计算思维为特征,以生命网络、社会网络、神经网络为研究目标的计算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尤其是生物信息学和整个计算机革命等方面的巨大成功。而这些科学的核心概念便是信息,信息理论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这种范式的转换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需要,正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文化与生活。
      一、信息化生存与信息哲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20世纪90年代,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就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极具诱惑力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世界。现在,这一切已经几乎全部成为现实,并且以超出他想象的速度前进。
      信息化生存被看成是现代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无不渗透着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如果说农业革命带给人们的是丰富的食物,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是充足的商品,那么现代的信息革命带来的则是大量的信息和畅通的交流。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并不亚于任何人类的伟大发明,电脑网络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把人从现实世界带到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海量的信息在这个平台上被收集、存储和分析。互联网使我们能够随时看到文化动态、公众舆论、政治事件、商务消息,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人们正在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交通、医疗、金融、教育领域中的众多技术要依赖于微处理器来进行操作,众多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所需的基础设施也要依赖于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已被许多人视为一种经济而又高效的解决许多复杂社会问题的方法,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社区管理、电子健康医疗等。今天的现代文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的生存方式独领风骚,迅猛发展,“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与信息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信息化生存将信息技术视为一个工件,或是视为人类实现其目标和成果的工具。信息技术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侵入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当人们要实现某种目的,信息技术就会实现某种影响力,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和方式方法。美国科学院列出的21世纪的重大挑战的工程——医疗信息科学、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脑研究工程,几乎都是信息科学与其它领域的交叉学科。在整个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将与生物、纳米、认知等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向各个行业渗透,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要素。不仅如此,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资产成为不同组织和个人争夺聚集的对象,脱颖而出的信息网络成为权力、财富和智慧的象征。技术决定论观点认为,互联网的开放式和非层次结构或多或少也可以导致运用它的社会变得更开放,人的自由度无限增大,以致在网络世界里“你想怎样就怎样”。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但依赖计算机延伸了自己的脑力,使人类生存能力得到了飞跃,并且创造了虚拟生存的方式。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电脑,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信息社会的权力话语为当今世界产生了弥漫性的影响。海德格尔早就将技术作为批判的对象,阿尔伯特伯格曼认为技术是一种表现的态度,现象学家认为技术体现的是与人类关系的现象。但是。作为人类实现其成果与目标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不应当只被塑造成为实现权力话语的工具,这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不利于一个包容性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在一个包容性的信息社会中,任何人都有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的机会和权力。在一个包容性的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是人们具有获得信息、思想和知识的自由与能力,消除获取经济、社会、政治、卫生、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方面存在的障碍,加强公用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所有人均能有平等的机会普遍获取科技知识、创造和传播科技信息。2005年发布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宣言》中指出,未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要使个体、社区和所有阶层人们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社会范围内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使其成为人人能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工具。包容性信息社会使信息技术成为21世纪现实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有力的工具,信息科学技术会成为满足人们生活与文化需求的主业。信息化生存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将先在的生存态度转向了现存的世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创造出更具智慧更理想的工具,构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一旦技术上允许,世界就会以特别的方式呈现,作为人存在的意义与行为的表征。
      信息化生存将信息技术视为社会结构中的一员。信息技术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成分、一个成员、一个要素,或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中一个要素的改变尤其是一个重要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或是整个系统的变化。在工业社会中,机械代替人的体力,制造业是主导产业,大量生产耐用品,现代工厂作为物质生产的中心,是整个工业社会结构中的象征。而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代替人的脑力,以知识产业为主导,大量生产知识和信息,信息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信息公用事业成为社会基本结构和象征,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渗透式的,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以服务全社会为价值目标,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今天,我们把智能手机挂在腰间,笔记本电脑随身携带,上网冲浪成为社会生活中常态,甚至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被扫描成图像信息交给技术去处理,这种围绕信息而进行的技术革命,根本性的影响了我们的出生、学习、工作、生产、消费、梦想甚至死亡的方式。通常人们没有考虑到这项技术产生的复杂因素,而当今的社会已然处于信息开发和设计的复杂进程中。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似乎有很多其他选择可以排除这种技术的出现。比如文化、政治或是经济因素。如人文主义者以侵犯人的自由为理由将矛头指向了现代技术,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与批判。但这些批判并没有考虑到技术本身已是复杂和微妙的社会进程的成果,不单是某种文化或是政治力量完全能主宰的,而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一种方式,信息化生存已将信息技术深刻镶嵌入社会结构体系中,作为一种无法退去的浪潮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员。   信息化生存将人的意识、情感和道德信息化。从信息的角度考察人的认识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主流,当然这也得益于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认为能发现与人的意志、情感、品质、道德等相关的大脑物质的态度不再停留在哲学层面的争论。实证的突破性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获得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磁共振成像以及以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吸收并整合了信息技术在内的不同技术,在获取、编译、传输、变换、存取、加工、创造、控制图像信息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科学家通过脑成像技术可以获得人体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许多图像信息,对人的情感、意识和道德决策进行更全面的人工机器的模拟和计算,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在实践层面上,神经科学家已经能够做到用脑扫描的方式进行心理检查、提高人的注意力、增强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但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发展到用大脑器官、肢体来交流意义,实行大脑对话,而只能借助感觉器官、肢体来交流大脑劳动的结果。于是,人脑的内部信息必须由外部表达才能被感知,因此作为信息化存在的人也就离不开信息技术。口]通过信息理解人的意识、情感甚至道德与大脑物质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化生存通过编织一种共同的信息符号描述、模拟、控制人的认知状态,趋向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代替人的脑力,成了一种迫切的文化需要。
      二、信息哲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哲学
      信息哲学是在反思信息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一方面以人文学者对技术的批判为路径,如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批判,认为技术遮蔽人的自由,会给人类带来危机;另一方面则是科学领域内建设性的发展,以人工智能、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等意向性科学的发展提出的哲学问题而向前推进。
      信息哲学领域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目前对它的称谓还没有统一的专门术语,信息哲学、计算机哲学、网络哲学、数字哲学、人工智能哲学、计算机伦理、计算机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定义实际上具有同等层次的意义。总的来说,“计算机哲学”和“信息哲学”使用得更广泛,“信息”术语倾向于信息系统,“计算机”与“计算”一词涵义相同,计算机科学是作为交叉科学出现的最常用的术语,它应用了数学及3D建模可视化和计算机模拟方式,高效处理大型数据集。但数据并不等于信息,数据只是信息的源泉。
      从目前学界的术语使用情况看,信息哲学似乎涉及到更宽广的领域,包括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科学方面,有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信息哲学与当代新兴的生命哲学、工程哲学一样,有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只谈论本体论与认识论要素的特点,还包涵着价值论的研究,如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等应用伦理学方面的内容。信息哲学已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目前。信息哲学在本体论方面关注的是“信息转向”(information turn),即追问信息的基础性地位,探讨什么是信息。
      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答案不尽相同。在20世纪初维纳较早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把信息比作负熵,这种实用主义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科学的方法,供人们在经验层面理解信息。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操作存储数字实现运行程序的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的问题首先得到探讨,20世纪50年代,生命科学中的信息证明了遗传特性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数字代码生成的。信息代表着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信息”一词是从可以测量的科学知识中转化来的代名词,如在物理学、生物学中可以认为,信息是对行为的通知,从发出到接收通知的接收器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并确定信息。现代通信理论则是决定信息如何传递与接受的数学式的量化通讯。当从哲学上谈论信息的本质时,维纳强调了信息不同于物质的独立性的价值和意义。也给哲学家提出了新的命题。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信息作为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开始得到哲学界的承认,“信息”逐渐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特话题,其核心思想通常是来自哲学家达米特(Duramett)的观点。达米特认为信息是比知识更基础的概念,知识代表所有人类保存的信息创造,包括人类头脑中的信息与各种书籍及网络提供的信息。我国较早对信息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邬煜教授认为。从信息的存在方式来看,信息不是一个具体的直接物质存在形式,信息是在表征、表现、外化、显示事物及其特征的意义上构成自身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层次上。信息被视作为它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的间接存在形式。是世界的本质和说明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超出了物质或意识的本体。
      信息哲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哲学。根据西方信息哲学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F.弗洛里迪(Floridi)的定义,信息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学科,涉及到信息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包括它的计算和流程,以及信息理论的应用和计算机方法中的哲学问题。佛洛里迪的定义十分广泛,包括了信息理论与哲学问题。2002年,佛罗里迪在《什么是信息哲学?》一书中以人工智能哲学命名了还不成熟的信息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目标是理解人和机器中基本智能的计算原则,发展以信息和数据作为计算的基础,与人沟通、感知并与物理世界相互作用。刘刚认为,信息的科学研究不仅为哲学提供了崭新的信息理论的哲学方法,还为信息社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系统论证,形成了与其他哲学分支并立的新的理论体系,引导并规范着信息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信息哲学将信息的某种形式或关联现象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力求探索其在人类文化和一切领域中的极限功能,以及穷尽其认识论、价值论甚至本体论意义,由此导致的是一种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使得以信息作为本体出现时。可能引起我们眼中世界图景的巨大变化,甚至导致一个物质的世界完全变成了一个信息的世界。美国学者亚当斯(Fred Adams)和瑞典学者斯莫克维奇(Gordana Dodig-Cmkovic)指出了科学哲学的范式正走向信息哲学。邬煜教授认为,信息哲学是信息科学的哲学理论的层次,是对信息问题的哲学方面的考察,是对信息概念和信息原理的哲学层次的概括,诸如信息的哲学本质、哲学分类,信息的质和量的哲学表述,以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的一般性理论等等,都是信息哲学所应考察的方面。信息哲学本身又可以包括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方法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等诸多哲学领域方面,并且这些领域方面还可以再包括若干个子项分支哲学学科。   在认识论层面,信息哲学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对机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与意义概念的探讨。如:机器能思考吗?机器有自我意识吗?机器有灵魂吗?研究以主客体关系为主线,运用信息的观点和方法对回答基本上是针锋相对的,对问题的解答形成了各种争论,争论在很多形式上具有启发性,并揭示了问题的重要性。大量数理逻辑的结果显示机器的能力还是有限度的,著名的哥德尔理论表明了在任何充分有力的逻辑系统中确切阐述的陈述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除非系统本身不一致。哥德尔定理证明了任何特殊机器的能力是有限的,然而它只是说明了应用于人类智力的限制作为规则既不完备也不一致。此外,还有更多实用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诸如,机器的设计通过图灵测试了吗?机器能创造专家承认的天才式的人工作品吗?如作曲美妙的音乐、写诗、文学评论。通过机器推理能证明理论吗?能具有某个领域中最顶尖的知识吗?能扮演为专家系统吗?例如,医生的准确诊断等。我们是否需要类似人的特点的机器?也就是说普通人一般行为的表现与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在各自专业领域内能够完成实现人类理想的抱负是有区别的,显然后者更能指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计算机中一个稳步增长的领域。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发现了用机器进行模式识别、学习、解决问题、证明理论、打游戏、归纳与概括、语言处理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肯定,各种人工智能程序不能等同于人类意识,因为人类意识揭示的每个领域都非常的专业。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寻找到任何唯一令人向往的“一元化理论”或是某种未知的“基本原则”,正如20世纪初对经典物理学构建一元化的机械式理论的失望。
      三、信息哲学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随着近代科学的独立,科学强化其独特性、排它性、自我发展的逻辑性,独立走自己的道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趋势明显,自然科学取代宗教成为思想生活的重心。自然科学对现象分类和普遍法则感兴趣,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主张科学价值中立,要求科学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和可预言性,依赖于理想式的近似和概括的方法。而艺术、历史、文学和哲学转向研究存在者的意义,对人类生命的各种感受、体验进行解释,具有独特性、个体性的特征。但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根本不可能价值中立。在事实与人工制品、过程与程序中都有价值的体现。所有事实都是理论负载,并且所有的理论是价值负载的,即使没有明确的给出价值系统。史蒂芬?温伯格甚至认为:“性别歧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或资本主义不仅充斥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甚至会影响科学结论。”
      人文学的本质是探索、维护意义并为价值辩论,这是文学、戏剧、美术以及哲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脱离道德、美学、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的目的,科学家很少反思科学活动对道德、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怀特海这样定义了事实与价值分离的现代世界:“17世纪产生了由数学描述的科学思想图景,是出于数学家的功利。科学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收益于物质,一方面是意识、感觉、承受、推理,科学是最具体的对事实的扭曲。因此,现代哲学遭到了毁灭,表现为三种极端的复杂方式,一种是将物质与意识作为相等同的二元论,另两种是对立的一元唯物论和一元唯心论。但这种欺诈的抽象性从未能克服固有的混乱,是17世纪科学谋划的结果。”在怀特海看来,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恶化了对科学技术自身的培育,使它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问题。
      信息哲学成为科学与哲学对话的新领域。20世纪纯科学的研究进展乏力,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大技术则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科学家开始审视规范与价值领域,把真理与意义带入科学范围内,形而上学的观点被修改。传统中属于哲学或宗教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如: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自由意志?意义是什么?与意义有关的问题——真理、证据、符号操作、形式以及如何使符号获得意义等,现在都纳入到了科学领域内。计算机以其令人感兴趣的方法和技术为澄清与洞察以上问题成为可能,并扩展了科学与哲学的对话领域。另一方面,哲学家对与信息本身没有直接关联的新问题发生了兴趣,例如,什么是互联网?它对个人隐私产生何种影响?用处理器写字与传统的笔纸书写的区别?如何用移动电话通信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怎样实现一个符合大众福祉的包容性信息社会?这些新的问题往往集中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与伦理方面产生的影响,围绕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从物质对象为主体的技术化生存到以创造负载主体命令的信息与计算机机器合一的信息化生存的转变,以哲学关怀的方式审视科学技术的影响。
      信息哲学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信息哲学的兴起不但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相关,也取决于哲学家关注点与视界的转变。无论是技术悲观主义者还是技术乐观主义者,当信息化生存已成为人的生存常态时,有助于掀起多元化的讨论。不管如何定义信息。其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功能已是大多数信息哲学研究者的共识。作为实现在世界各地瞬时传输信息可能的计算机加强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储存、组织和信息操作的活动。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和把握且有一定的社会性与人文性的目的、手段、方法和活动,信息又具有社会属性与人文属性。计算机作为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和学者新的工具和工作交流的新方式,更加以人为核心,为科学与人文、艺术与工程达到一种新综合成为可能。计算机本身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工制品,思想的物化试图使知识结构化、信息化,包括对计算机本身的信息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以人为核心的理想创造了新的环境。信息技术兼具自然与社会两重属性及与此相关的将信息视为超出物质和意识的本体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同时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的特征。因此,在将信息技术视作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交叉领域的意义上,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可能而且必会同时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视角展开,这就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主义的研究建立在信息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基础上,追求对信息的精确、客观乃至定量的表达为其重要的特征;人文主义则将信息视为一种人文现象,从信息的角度丰富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在突出信息的作用时并不舍弃人是中心的理念,从内在方面展开对信息的分析,以阐明信息技术本身的概念、方法论程度、认知结构以及客观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把人的信息化生存方式看作是了解各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反映的是技术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这就是说,信息哲学的发展有一个从自然到社会化的过程,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越来越明显地将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相整合。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评价信息技术是一种挑战,信息哲学正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美]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任小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肖峰,信息主义及其哲学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刘刚,当代信息哲学的背景、内容与研究纲领[J],哲学动态,2002,(9).
      [5]Dummett,M The Origin of Analytic Philosophy,London
      Duckworth,1993.
      [6]Floridi.L W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J],Meuphilosophy,2002,(33).
      [7]Dodig-Crnkovic,G.Shifting the Paradigm of Philosophv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a New Renaissance[J],Minds and Machines,2003,(13):521-536.
      [8]邬妮,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Weinberg;s,Sokzl""s Hoax[J],The New York Review ofBooks,1996,(13):11-15.
      [10]Whitehead AN Science and the Modem World[M],New York:Free Press,1997,(67).
      责任编辑:文嵘

    推荐访问:勾连 人文 哲学 科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