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二语习得的错误原因类型分析及纠正策略|

    时间:2019-05-04 03:27: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犯的错误对二语教学和研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人们对于习得错误所持态度的变化,并归纳了二语习得者犯错的三大原因:语际干扰,语内干扰和学习环境干扰。在文章最后针对不同教学任务目,作者提出了相应的纠正学习者错误的方法。
      关健词:语言错误;语际干扰;语内干扰;学习环境干扰;错误纠正策略
      一、 语言错误及错误分析
      错误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第一及第二语言)学习者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以前人们总是对二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持有否定的态度。认为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消除避免的,而且通常把这种错误的产生归咎于以下两大原因:1)学生的低效率学习:学生没有及时掌握所教的语法点或者他们的粗心、懒惰甚至是愚蠢;2)老师的教学不足:老师没把该知识点阐述清楚,或者没有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巩固该知识点(Norrish, 1983)1。
      1967年,Corder2发表了一篇名为“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 Errors”的文章,在二语习得界引起了轰动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人对于二语学习者所犯错误的看法。学者们不再认为错误是学习或教学失误的产物,而把它重新界定为语言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学家们也逐步达成共识,确定了语言错误在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这种错误反应了学习者探究摸索所学语言规律的过程(Gass and Selingker, 1994)3。换而言之,学习者所犯的种种错误,恰恰反应了他们自身对目标语言所形成的潜在的规则系统。
      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习者在学外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谈错和研究所犯语言错误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进而防止或减少语言错误的过程 。错误分析能反馈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效果,通过分析错误,学习者能狗判定自己的二语学习是否成功,所用方法和进度是否恰当,以便更好的分配时间,调整策略。而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和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Corder(1974)4在他发表的另一篇论文“Error Analysis”中建议对于二外学习者错误的研究应该有以下五步:
      1.语言资料的收集
      2.鉴别错误
      3.描述错误
      4.分析错误
      5.评价错误
      在下文中,笔者首先会简要分析二外学习者犯错误的原因,以及常见错误的类型,并对于不同类型的错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二、 二语习得者错误原因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犯错的原因五花八门。Taylor(1986)5把这些原因概括为四大类:1)心理语言学原因(psycholinguistic reasons);2)社会语言学语言(sociolinguistic reasons);3)认知原因(epistemic reasons);4)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Taylor, 1986)。Ellis又对这些分类做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学习者会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错误是因为他们对于所学语言系统的本质没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知,或者他们在使用该语言时有障碍。学习者会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在不同语境选择不同语言的能力。他们会犯个中认知方面的错误是因为他们缺乏某些常识。而他们犯话语结构方面的错误是因为他们不能把信息组织成连贯的文本(Ellis, 1994)6。
      近年来对于错误分析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因为学者们认为“任何错误分析的目的都是给出一个心理方面的解释”(Abbott, 1980, p.124)7。语言学家逐步达成共识,把二外学习者犯错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1)语际干扰;2)语内干扰;和3)学习环境干扰。
      1. 语际干扰(母语干扰)
      语际干扰又称母语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和掌握的技能对其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迁移。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相似的特征,学习者会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识别,在不自觉中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标语的信息,从而造成语言的迁移。如果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语境中进行的学习,就产生正迁移;反之就产生了负迁移。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时,学习者母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特点和文化背景差异豆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负迁移既为母语干扰,或称语际干扰(Brown, 2001:213-214)8。
      母语会干扰目标语的学习主要有两大因素:心理因素和语言因素。就心理因素而言,学习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Postman说过,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新的学习过程受到过去经验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Postman, 1971, p.1019, cited by Gass and Selinker, 1994, p.55)3。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时侯为什么会受其母语的干扰,他们在学习母语时所积累的知识势必会对今后新语言的学习造成影响。就心理因素而言,语言的学习,尤其时口语方面,包含大量的模仿和类比。很多语言学家把语言的习得过程比作一个习惯的形成。而一些在幼时习得母语时所养成的习惯无疑会影响新语言的学习(Gass and Selinker, 1994 3。
      Lott把母语干扰细分为:过度类比(overextension of analogy),结构迁移(transfer of structure)和语际/语内错误(interlingual/intralingual errors)(Lott, 1983)9。
      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经常会he/she不分,或者把turn on the TV说成open the TV。这两则都是典型的过度类比类型错误的例子。在中文中,他/她的发音一样,都是ta;“打开窗户”和“打开电视”动词都是同一表达,受中文习惯影响,在说英语时学生就犯了类似错误,闹了笑话。在课堂上还经常会听到学生说“Although I am sick, but I still go to school”, 这是一个结构迁移类型错误的典型例子。在中文中,”although”与”but”的对应词“虽然”“但是”往往是作为固定搭配用在一句句子里,表达句子含义的转折。学生虽然是在说英语,却运用了母语的语法规则。中国学生还有另一个共性错误,他们往往”do”、”make”不分,诸如把”make a face”说成”do a face”; 把”make a match”说成”do a match”。这是由于”do”和”make”的对应词在中文中是同一词,因而在说英语时,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区分什么场合该用”do”,什么时侯该用”make”,从而犯了语际/语内类型错误。   2. 语内干扰
      语内干扰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标语的经验或知识,对该语言做出不正确的交涉或过度概括,从来类推橱偏离规则的结构(Richard, 1971)10。这类错误是语言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并不反映母语的特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内化规律本身产生的。
      Richard(1971) 10把语内干扰所引起的错误细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称为过度概括或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诸如学生在学习了英语动词过去式的形态规则后,把”went”说成”goed”,把”drank”说成”drinked”;或者把“English is not easy to learn.”说成”English is not easy to be learned.”犯该类错误的学生有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设法处处按已知规则说出或写出自认为正确的句子。第二类称为忽略规则(ignorance of rules and forms)。例如”He go home very late”或”I see him yesterday”。从心理机制上看,此类错误的产生和前一类有相反的背景,前一类是过度忠实规则并突破具体限制,而此类则是不管规则和语言形式。第三类错误被称为不完全运用规则(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grammar rules)。诸如:”He wants to know where are you.”学生只知道wh-句型应该主谓颠倒,但是忽略了这不是wh-疑问句,而是wh-引导的宾语从句,所以并不需要倒装,而是采用正常语序即可。很显然犯该错误的学生没有完全把握wh的全面用法和用途。最后一类错误被称为错误假定(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该类错误来源于一种并不明确却十分牢固的错误规则概念。比如”He is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或“I’m like to dance with my classmates”。
      3. 课堂环境诱导
      除了上述两大原因外,Stenson(1983)11指出课堂环境也是引起错误发生的一大因素。此处的环境主要指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这三者都可能使学生对语言产生错误的理解。诸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对目标语的知识解释不全面或具有误导性,或者教材里的例句有错误的句子结构,又或是教材在编排商有一些缺陷引起学生的误解,从而导致错误。
      三、纠正策略
      语言老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究竟要不要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研究者们也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错误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他们为研究人缘提供了学习者如何学习语言的证据,并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所以有在课堂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纠正或他人纠正的时间和机会(Richard, 1971)10。但也有研究者提出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认为纠正错误不仅效果甚微,而且会妨碍交流的正常进行(Krashen,1982)12。Broughton等人(1980)13则建议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侯,老师需要考虑到两个因素:1)学生的心理敏感度;2)教学活动内容的性质。换而言之,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或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修正手段和策略。有些错误需要及时修正而有些错误可以等到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才向学生指明。
      现在的英语教学课堂多以交际型为教学目的。在流利度优于准确度的课堂上,语言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在口语课上。这样可能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热情。老师可以先记下学生所犯的错误,然后在课堂任务结束后预留点时间针对学生的高频错误点进行全班的针对性练习。或者老师可以仅仅给个提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所犯的错误并进行自我修正。这无疑提供了学生重新思考的机会。学生再次判断的结果还有助于老师判断该学生犯的究竟是失误还是错误(Norrish,1983)1。对于写作错误,老师可以在错误处做个记号,让学生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修正。如果学生可以辨别自己的错误并做相应修正,那么有助于他/她以后再犯类似错误。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提倡学生间互相纠正错误。中国的英语课堂往往是大班化教学,让老师一人修正所有学生的错误无疑费力费时。而学生互相修正倒是个很好的代替策略。一来节约课堂时间,二来避免犯错学生因被老师当中纠正错误而可能产生丢脸的负面情绪几率。而且James(1998)14还指出,互相修正还有助于学生促进新旧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效果。
      参考文献:
      [1] Norrish, J. 1983.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ir Error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2] 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161-9.
      [3] Gass, S. and L. Selinker. 1994.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Hov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 Corder, S. P. 1974. ‘Error analysis’ in Allen and Corder (eds.) 1974.
      [5] Taylor, G. 1986. ‘Errors and explana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7: 144-66.
      [6]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Abbott, G. 1980. ‘Toward a more rigorous analysis of foreign language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8: 121-34
      [8] Brown, H.D. 2001.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9] Lott, D. 1983. ‘Analysing and counteracting interference error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37:256-61
      [10] Richard, J. 1971.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in J. C. Richards (ed) Error Analysi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1] Stenson, N. 1983. ‘Induced errors’, in B. W. Robinett and J. Schachter (e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and Related Aspect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2]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Oxford.
      [13] Broughton, G, C, Brumfit, R, Flavell, P, Hill and A. Pincas. 1980.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2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4] James, C. 1998.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Harlow: Longman

    推荐访问:纠正 习得 错误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