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共赢

    时间:2019-04-25 03:25: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及哲学观中的“生成性思维”进入人们的视野,“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和谐共赢,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论述“预设”与“生成”在现实课堂中的应用误区后,针对两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提出了在课堂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共赢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及新型哲学观—“生成性思维”的介入,“生成”、“动态”、“开放”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搬到书面上以及运用到实践中,于是就有人误认为教学要从预设性教学转变为生成性教学了,预设性教学由此暴露出种种弊端,成为批判的靶子,生成性教学显示出其种种优势,成为效法的模板。然而生成性教学不是否定预设,而是使预设的指向有所转移,更多地关注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因此针对现实中或过于强调“预设”,或过于强调“生成”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本文论述了两者在课堂教学中和谐展现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预设”与“生成”共赢的策略。
      一.“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一)预设的含义及其误区
      “预设”这一次中的两个字“预”与“设”是同义词,指的是计划、规划、设想、设计,它只是在思想上的操作没有行为上的实施①。所以,“预设”主要指事先对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和计划,而这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包括教学。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把“预设”误理解为“预成”,即使事物按预设的路径来运演并使其达到预定状态的过程,也就是“生成”真正的对立面。在这种“预成行”思维或者过度强调预设性思想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
      显然,这种“预成性”教学或者过度强调预设性教学强调的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封闭、机械、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表现其中,最终使师生的生命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生成的含义及其误区
      “生成”是指产生、形成、达成。运用到教育中,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是一种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对生成过分的追求与热衷,使得生成教学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在课堂中尤为典型的两种错误生成观。
      一是“伪生成”。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很多老师为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应用了所谓的“生成性教学”。在这种课堂中,虽然也应用了“生成性教学”,也实现了师生互动、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在用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直至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可是教师是以褊狭的主体地位,学生依旧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其实是一种“伪生成”,是一种变相的预成,是灌输教育的改良形式。
      二是“滥生成”。“伪生成”是对生成的庸俗化解读,它将生成窄化为对热闹和欢快学习活动的刻意追求,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致使活动表面化。它虽然有生成的形式,却无生成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蕴的对话,这种得其形而失其意的“乱生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动机和内驱力。
      当然现实教学情境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典型的错误生成观外,还有有很多其他背离“生成”真正意蕴的教学,如“悖离准则的生成”、“浅尝辄止的生成”等等。
      二.“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的必要性
      (一)预设是教学目标的应然追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亦是如此。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国家或社会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最后到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都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制定的。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育总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纳入预设范围内,否则课堂教学将变的漫无目的,既不能体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能真正顺应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然而,课堂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没有哪一位教师能准确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本质,因此有必要提出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二)生成是教学目标的实然指向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因素和情景难以被预见,由此就有了生成性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提前预设在课堂上会发生的一切偶然事件,而正是在这种动态、开放、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与价值。由此可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深入贯彻新课改的宗旨,将生成性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应然”指向也是不容置疑的。
      (三)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翼
      “预设”与“生成”从表面上看是貌似水火不容,实则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预设,生成是漫无目的、毫无价值的,没有生成,预设是死气沉沉、了无生气的。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在教学过程中互为补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真正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必须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教学目标去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应然价值,但是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不能死守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机智、教学艺术、善于捕捉信息,完成精彩的生成。如此,教学的艺术则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
      三.“预设”与“生成”共赢策略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护航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预设必须做到充分、具备层次性、富有弹性并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但是预设必须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二)灵动生成,为预设增彩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彰显课堂活力、为了追求新颖,误解了生成的真正内涵,出现了“伪生成”、“狭生成”、“稚生成”、“滥生成”等一系列错误的生成观。为了实现真正的生成,教师需要解读文本,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需要有一双善于捕捉课堂上意外事件的眼睛,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为学生的生成提供条件,也正如赞科夫所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预设的升华,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究竟是怎么样的教学[J].湖北教育.2008(9).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4]吴玲,郭孝文.让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消解中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 2008(5).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6][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3页.
      张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课程与教学论。

    推荐访问:预设 共赢 生成 在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