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追求真理之路 从真理之门开始的补完之路

    时间:2018-12-30 03:32: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英国作家吉卜林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他写给时年12岁的儿子的短篇诗歌《如果》解释了什么是成长,也说明了成长的精神本质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以追求真理为其动力和灵魂的。这首诗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吉卜林《如果》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一、吉卜林简介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接着他又进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军民报》上。1889年他返回英国,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他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1902年他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
      一个世纪以来,吉卜林在评论界的遭际无疑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吉卜林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生动描绘印度殖民地的风俗人情、精确刻画英印社会风貌而名噪英国文坛。他曾被提名为英国桂冠诗人。1907年,他又由于“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如果》是吉卜林写给时年12岁的儿子的一首励志诗,曾被译成27国语言作为学习的教材,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常以此勉励自己,激发前进的动力。
      
      二、《如果》的追求真理之路
      
      1.解读《如果》
      在《如果》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希望儿子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思考:“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这是要求儿子坚定信念;
      “如果你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这是希望儿子明辨是非;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致走火入魔”,这是希望儿子不为外物困扰;
      “如果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如果听到自己说出的奥妙/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生艾怨/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这是希望儿子胜不骄,败不馁;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还是冒险一搏,哪怕功名乌有/即使惨遭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这是要求儿子永远进取;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这是要求儿子刚正不阿、不卑不亢;
      最后,吉卜林要求儿子还要有自由与尊严:“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如果昏惑的骚动动摇不了你的意志/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做答对”。
      全诗使用了多个“如果”的假设句,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从理想、信念、处世、待人等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生中会面临的种种考验,表现出对儿子的关爱、教诲和期待。
      
      2.培养和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从最先的有自己的想法到排除万难、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是指思想者、创造者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心理自由和思想自由,是指一种非奴隶状态、非依从状态的思维,是思维破除种种束缚的一种自我展开和自我成全,是思维的触角向未知领域的自由舒展。独立思考是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品格,它表现为不盲从传统,不屈从私念,不惧怕权贵,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而是用审视的态度对待一切,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按自己符合规律的理性判断力行事。这些独立思考的特征和诗人对儿子期望是一致的。
      独立思考的哲学精神对现实的批判具有真、善、美的特性。“真”表明这个批判不是感情上的任性和冲动,而是具有理性的力量,具有充分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在根据。“善”意味着这种批判不是一种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和一种表面活动,而是有着主体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本质批判。“美”则说明这种批判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以感性的属人的形式进行的。吉卜林爱英国,用他的话来说,这个国家独立150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就是作者信仰的“真”。所以,他不愿意她受到德国人的践踏。这应该是“善”。当侵略者的铁蹄就要踏上自己的家园,他变得热血沸腾,他演讲鼓励抗战,支持自己的儿子参加抗战。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吉卜林很悲伤,悲伤的同时他感到安慰,因为儿子用生命维护了信仰的“真”,那份“美”是无与伦比的。
      
      3.独立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独立思考的精神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切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之所以能不怕种种困难,克服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坚持独立思考,说到底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是为了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是崇高的,是迷人和充满魅力的,是令人振奋并值得为之付出的。探索真理会使人生因而辉煌,法国作家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真理。”
      为追求真理会使人死而无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法国作家拉・梅特里为追求真理奋斗了一生,他感慨道:“愈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一颗由热爱真理而燃烧起来的心……一下子就转入了一个最美的世界,在那里享受天神才配享受的快乐。”
      独立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是以追求真理为其动力和灵魂的。一个爱真理的人.必定大公无私、独立自主、光明正大,他反对一切奴颜婢膝、束缚心灵、玷污精神的思想和倾向。诗人要求儿子“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总之,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的创新和理性的弘扬。而诗人认为儿子如果做到了那一系列“如果”,也就是独立思考,“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三、结语
      
      21世纪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从哲学的角度讲,就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对于正处在长知识、长智慧、确立世界观这一关键时刻的青少年,怎样加以引导,怎样使之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这是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和修养呢?在诗人吉卜林的笔下,一个人应当具有的完美人格是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永远进取,还要有自由与尊严。实际上这首诗对当今社会的广大青少年同样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受到种种心理压力时,如果能够去细细体会和认真领悟这首诗的深刻内涵,这种激励作用就会成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心理调控能力而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的巨大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琢磨一下这篇意味深长的诗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重读吉卜林才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Kipling,Rudyard,Something of Myself[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ons.,1937.
      [2]Kipling,Rudyard,A Kipling Treasury[M]London:Macmillan and Co..,1940.
      [3]Moore,Gilbert,J.R.Kipling and Orientalism[Z].London:Croom Helm.,1986.
      [4]白戈.提倡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精神.兰州大学学报,2001,(2).
      [5]黄学慧.《如果……》赏析.中学语文园地,2006,(7).
      [6]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节――解读《基姆》.安徽文学,2008,(11).

    推荐访问:之路 真理 追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