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论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12讲

    时间:2018-12-23 19:4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利用其中蕴涵的语言音乐美、汉字象意美、文章美等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音乐美 象意美 文章美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周扬先生就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语文教学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努力把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和美育搞好,这是整个审美教育的最广大的基础。”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基础地位,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及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而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的美育素材,为语文教师尝试这一教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语言音乐美
      
      双声、叠韵、叠音、儿化、平仄等语音音素辅以停顿、语速以及句子的骈散结合、长短相间等手段,使得汉语有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古今文学大师利用汉语言的这一特点写出许多美文,这些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读陶渊明的《过田园居》,其中舒缓淡静的节奏使我们感受到作者过田园生活的心境美;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其中奔放磅礴的气势使我们品味到作者追慕古人的豪情美。正是汉语言这种音乐和谐美将文章的朗读推向了艺术享受的境界。
      
      二、汉字象意美
      
      与纯表音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象形性与表意性。先说“象形”性。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而自然物象又是异彩纷呈的,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汉字形象。事实上每个汉字都用其构形讲述一个动听有趣的小故事,而整个汉字体系则组成一幅古人社会生活、生产斗争的宏伟画卷。如“子”字,突出了一个大脑袋,两只小手向上举着,仿佛在说“爸爸,抱抱”、“妈妈,抱抱”。造字人在摹写孩子的状貌时已将自己的亲情融注其中。这个“子”字的字形很简单,而它的形体语言却是丰富的,这个造字人的情感是真挚的。这个字的情与形的和谐一体创造出了一种永恒的温馨的意境美,显示了人类智慧的伟力,产生出了动人的美学效果。再说表意性。汉字形式上是线条的组合,但这些线条中移注了丰富的生活和伦理的内涵,因而它能将人带进一个可以自由驰骋想象的自由王国。如“朝”字,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它所揭示的画面内容:“一轮红日从河边的草地上冉冉升起”,其中有蓬勃的诗情,有优美的画意,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中应自觉运用汉字丰富的形体语言,激发学生领悟汉字文化内涵的欲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陶养起对祖国文字的鉴赏力,从而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三、文章美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其中不少作品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艺术的瑰宝是千百年来文学领域大浪淘沙后的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
      1. 情感美。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文章的情感因素是师生审美情感发生共鸣的中介,是架在师生之间的一座传导信息的桥梁。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准确地道出了创作与解读这两个互逆过程的本质特点。教师施教时应充分挖掘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如喜、怒、哀、乐、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等内在美质,竭力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使之与文章的情感发生撞击,之后抽取出自己对文章的富于个性的理解,再将这种“成形”的情感传输给学生,以强大的情感力量震撼学生,陶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以期将教师情、文章情、学生情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2. 人文美。同一血脉、同一祖先的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繁衍在华夏大地上,几千年的文明将这一民族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有了很深的共同的民族心理,这种契合为教师传输人文美奠定了基础。教学中应努力将文章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入文化层次鉴赏。《兰亭集序》一文中的“乐极生悲”应放在“群贤毕至”的美的人文环境与“曲水流觞”的酒文化的氛围中解读,这样就将重点放在了环境描写的分析上,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使作者的“乐”达到了极致,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稍纵即逝,因而悲从中来。
      3. 现代语言中有“好事成双”一短语,这个短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共同文化心理有关,今人也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古诗讲究对称,多用偶句;成语以四字为主;过年爱贴对联。由于长期受其影响,汉民族便认为成双成对、和谐对称就是吉祥如意、喜庆、热闹,因而“好事”自然“成双”。再如,学习《〈指南录〉后序》一文时,有学生问:为什么称贾余庆直呼其名,而称李庭昱就用官职“维扬帅”替代。关于这点语文教材上讲得很清楚,直呼其名表示厌恶,称官职、出生地、字等则表示对被称者的尊敬或喜爱,这种解释学生只好死记。如果我们能将其放在封建礼仪制度这一文化背景下解释,讲清这种称谓与礼仪文化的渊源关系,学生就会从根本上理解如此称呼的原因。封建礼仪为了维护君臣、父子之间的尊卑,人们在言谈时或文字书写时就必须避免称呼君主、父亲的名字,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由于这一制度的影响,人们就自觉地不去直呼自己所尊敬的人的姓名。现在,这种制度虽然消亡了,但它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依然存在,“某局长”、“某老师”、“老张”、“小李”等称呼就是源于这一礼仪文化的。如果教学中能坚持做这种直探本源的工作,学生就会切实地感到祖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美不胜收,从根本上理解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4. 精神境界美。一个世界,一个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心比大海还宽阔,精神比大海还要绚丽多彩。但这精神不是珍珠玛瑙本身就会熠熠生光,这种精神是浑金璞玉,需要教师去提炼、去琢磨。庄子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竭力在精神上为自己划出一方自由领地,但若没有去精神圣地探险的思想,这两个词的意义无非就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如果我们在“仿佛若有光”的灵感闪现时,敢于进入“才通人”的狭路,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后,定会有“豁然开朗”的领悟,从而尽情欣赏“良田、美池、桑竹”。文章中的精神境界很美,到这一境地探宝的读书人也享受了无尽的读书美感。以上谈及的美是语文教材动人的内蕴,它是流过学生心田的乐歌,更是学生知识的种子发芽生根的肥田沃土。把这种内蕴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阎增武.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J].教育研究,1987.
      [3]庄子.周苏平等注译.南华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论语 审美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