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多义性的原型理论研究 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原型开发时代

    时间:2018-12-23 19:49: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对多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近二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对词语多义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心理学中的范畴原型理论被引入认知语言学来解释义项之间的关系。语义范畴被纳入原型范畴,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又是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多义词 原型理论 原型转换 原型分裂
      
      在历史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对多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认知语言学范围内对多义词的研究和其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在认知语言学里,我们常用认知域(domain)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解释意义。以“高”这个词为例来解释:我们理解“高楼”中的“高”需要借助三维空间这一认知域,它意味着物体在垂直方向的范围;而“高温”、“高价”、“高速”、“高血压”、“高利贷”中的“高”的理解需要的是我们数字方面的认知;“高科技”、“高等教育”、“生命的高级形式”中的“高”的理解则更多地需要一种对复杂程度的认知。“高”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高腰”、“高兴”、“高傲”,这些词里所涉及的认知域又不相同。当然,在同一认知域下意象图式(image schema)不同,其意义也不同。“高楼”中的“高”与“高架桥”中的“高”都涉及一个垂直的空间概念,然而前者指的是物体在垂直方向的范围,而后者指的是物体的垂直位置。而这些义项的地位、关系和产生,我们往往需要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一、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范畴化原型理论是一个基础的影响深远的理论。范畴化原型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哲学领域的研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研究范畴的学者。他在著作里虽然没有直接定义范畴,但区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理论对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近代的哲学家威特根斯坦(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这个范畴中的所有条件,如果它违反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条件就不会被视为这一范畴中的成员。而家族形似性理论则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共同的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相同,它们依靠家族相似性同属于一个范畴。而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原型(prototype)就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ifferent degrees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鸵鸟和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四点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相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61)
      
      二、多义词义项中的原型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不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赵艳芳,2001:84)语义范畴围绕着原型形成一种放射形结构,其抽象程度也不断地提高,而这些抽象的意义就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方式把原型意义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获得的。用原型理论来分析多义词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点:(1)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都可分别明白无误地追溯到同一个词源上。(2)词的多种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呈网状结构的,在这样的一个网状结构中,两个临近的义项是依靠词汇系统中重复发生的有理据的语言作用连结的。(3)在所有的这些连结中都存在认知不对称性,因为对每个派生义项的理解都需要该义项赖以派生的义项的支助。
      
      除了极个别的同音同形词的义项毫无关联之外(如bank、ball等),一词多义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在所有的这些相关的词义中,head的基本词义“人、动物的头部”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而其他词义,如“首脑”、“顶部”、“智力”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之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作用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围。(如图一)
      
      图二向我们展示了原型意义、扩展意义和图式之间的关系。这也看出原型意义在语义扩展和划分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语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看图式的凸显与否来划分是否成为单独的义项的。
      词的义项变化除了上面讲到的辐射型模式以外还有连锁型,即词义的演变从原型义开始,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又派生出第三义项,而第一义项和第三义项相对无关,即链式型语义。这表明一个多义词构成一个语义范畴可被次范畴化,每个次范畴有一个次原型,并可由此类推。而事实上,许多词的义项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辐射型或者连锁型,而是综合型的,即复合前两种模式交叉派生繁衍词义。派生义从基本义项(原始义项)向四周放射扩大,而各派生义项间相对独立,我们可称之为原型辐射型语义。然后,有的原型辐射型语义又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又派生出第三义项,而第一义项和第三义项相对无关。这表明了词义范畴中的各个义项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而且并不是每个义项都可以以同等的地位代表词义范畴。但一个词义范畴的原型或次原型与其他义项之间多少会有些关系,只是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一而已,该词义范畴的多个义项均可分别明白无误地追溯到同一个词。这是从共时的角度看的,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主要是在人类认知原型义项的基础上,由思维上的各种联想关系和发散式的能力造成的。
      
      三、多义词的“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
      
      在认知语言学里,“原型转换”(prototype shift)和“原型分裂”(prototype splits)是多义词的形成的原因之一。Ungerer和Schmid(1996:266)提出了多义词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的“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两个观点,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中心特征发生了改变,而后者指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以下我们用英语中的“coach”和“idea”两个词的意义变化和构成来解释“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在多义词形成中的影响。
      
      十六世纪时期,“coach”一词被引入英语。那时它指的是一种较大的封闭式的四轮马车,它内部都设有座位并依靠马做牵引。那时的作为交通工具的“coach”主要是为当时的皇家的政要服务和使用的。因此在十六、十七世纪时期,如图三所示,位于中心的“state carriage”是“coach”意义中的原型意义,而其它意义属于从属地位。随着“coach”的广泛使用,它不再是主要针对皇家和政要而变得比较普遍,普通的居民也开始广泛地在城乡交通中使用“coach”。所以到了十九世纪时期,作为十六、十七世纪“coach”意义中的边缘意义“stage coach”就取代了“state coach”成为“coach”意义中的原型意义。但这个时候,随着科技的发展,铁路的使用和发展使“coach”又富于了新的意义――“旅客车厢”,并得以广泛地使用而进入人们的认知范围,很快这一意义随着铁路交通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成为“coach”意义中第二重要的意义。到了二十世纪,长途汽车成为“coach”意义中的原型,这也反应了科技的发展。这种词汇意义的原型转变往往不会被我们使用者所察觉,反而让我们觉得这些意义是该词本身所具有的很自然地使用。从认知的观点来看,究其原因,是这些意义的重要属性在原型转变的过程中保留了下来,比如“一种交通工具”、“四个轮子”、“内部设有座位”等。
      前面我们提到原型分裂就是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抽象的概念上比较多。“idea”一词的义项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时期的“idea”一词的原型意义是“构想”、“思想”的意思,后来又增添了“信念”的意义,直到十九世纪时期它又被赋予了“灵感”和“目标”的意义。这些意义都越来越具体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并存这种共时的表现是由原型义项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不断变化发展而来的,多个义项并存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原型范畴理论为我们很好地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多义现象,这不仅有助于开拓语义学研究的新视野,为传统语义学提供理论指导并解决其难以阐释的问题,而且对我们的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2]F.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Taylor,J.R.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推荐访问:多义性 理论研究 原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