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数学知识不只是习得的,还应是探究而来的】

    时间:2019-05-14 03:12: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90-01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以演绎的方式教数学,学生则被动地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探究知识的过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非充满挑战性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许多人看来完全属于技能习得的“用圆规画圆”,在我们的课堂里,却充满着探究的价值,请欣赏下面的学习片段。
      师:刚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都会画圆了。会画圆的请举手!(学生热情地高举起手来,跃跃欲试)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边画边想:我们是怎样画圆的?
      (学生们立刻投入地画起来,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画得不圆的作品。刚展示一幅不圆的作品,学生们就笑起来。)
      师:(意味深长地)孩子们,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了。想想这样的“不圆”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学生们争抢着举起手来)
      师:(悠悠地)想——不说——继续欣赏!
      (作品2、3仍是不圆,学生会意地、开心地笑了)
      师:(疑惑地)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师出示圆规雏形——树枝)
      师:树枝,哈哈,原始的圆规,用这个圆规在沙地上能不能画出圆来?
      生:(异口同声)能!
      师:(笑着)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继续出示)
      师:这是我们现在用的圆规。这个圆规的优点是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画出大小不等的圆来。
      生:(纷纷点头)对!是!
      师:(疑问地)但是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圆规来画圆的,怎么会创造出那些不圆的作品呢?(学生们争着举手要发表看法)
      师:(会意地)是不是它的缺点也是这两个脚能动啊?
      生:(十分肯定地点头赞同)对!
      师:所以,画圆时我们的手应该拿住哪儿才行?
      (生已经是迫不及待,很多人站起来举手)
      生:手应该拿住把柄。
      生:抓住“头”。
      师:(微笑)“把柄”这个词用得很好!形象地说,就是抓住它的头。你可别捏住它的脚。
      生:(笑)那就动不了了,距离就变了。
      师:(思考着)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作品时还有点纳闷,大家都是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画出来的应该一样大,但是我看到有大有小。你觉得要圆满地完成这个画圆的任务,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是多少?
      生:(争抢着)是半径!半径2厘米。
      师:对,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那现在我也来画一个圆。
      (教师在黑板上画完后,学生佩服地惊叹:“哇噢!”)
      师:谁能在这个圆上标出一条半径?
      生:(争先恐后地)我!我!
      师:(和同学一起边看边问)我们看他是怎样画的。他在找什么?
      生:圆心。
      (学生画完了半径后,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准确的画法鼓起掌来)
      师:他画得多认真哪!谁再来画一条直径呢?
      师:(请一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虽然没举手,但请你来好吗?
      生:(有些不好意思)我不会,我试试吧。
      师:(风趣地)不会,试试!想好了试,我们可不许擦哟!
      (学生画好直径后,掌声再次响起来)
      师:(感慨地)其实学习也不难,学习就是猜想、尝试!敢于试,不就行了吗?
      师: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呢?同桌互相说说。
      生:两端都在圆上。
      生:还要通过圆心。
      师:(指着黑板上的圆)这个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边介绍边在圆上相应的位置标注)
      师:半径与直径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热情地、几乎是喊着)两倍关系!一半!
      师:(板书:d=2r)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先确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拿住头固定一个点,旋转。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 呢?
      (生思考,没有人回应)
      师:随手不能画出一个圆,用圆规这样(手拿圆规比画)就能画出一个圆了,为什么?
      生:我们不能准确判断中心点和手的距离,而圆规是两个点固定了,绕一圈就可以画出圆了。
      生:因为圆规可以旋转,而手不好旋转。
      生: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引得全班同学开心地笑起来)
      生:圆规是没有生命的,它可以一动不动好长时间。
      师:(佩服地)她说的“一动不动”太重要了!刚才我们在画圆的时候圆心是一动不动,半径是一动不动。不过,除了一动不动,还有动的——
      生:(热切地呼应)旋转。
      师:对对对,这么一旋转,因为确定了长度——“同长”,确定了圆心——“一中”,没有两个中心,所以画出的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生点头)这就符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并没有按通常的步骤一二三地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直径4厘米的圆,然后展示学生“不圆”的作品。这时老师幽默地说:“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了。想想这样的‘不圆’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学生先是笑声不断,转而开始沉思,接着小组交流究竟怎么画圆。在对差错认真反思后,学生对“手拿在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等画圆的要领有了深刻的领悟。接着教者又追问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这一明知故问的问题促成了学生交流的精彩纷呈。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老师不作即时性评价,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让问题的答案走向开放,让学生不断追求更好的答案。在这种看似不追寻确定性结果的诘问中,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深入地领悟了数学的本质、方法,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推荐访问:而来 应是 探究 习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