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时间:2019-05-04 03:3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其中新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导入对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导入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根据作者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在科学教学中新课导入所遵循的四个原则以及七种比较实用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科学;新课;导入原则;导入法
      “万事贵乎始”。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教学其实也是如此,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课一开始如果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重要步骤之一。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作了点思考和积累,所总结出来的几点导入原则以及一些较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导入新课的原则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学生有了这样的愿望,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新课导入设计上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新颖性原则。新课导入往往是出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之时,?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信息的新颖性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趣味性原则。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兴趣因子的渗透,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3)启发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说需要教师能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器官,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并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4)艺术性原则。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文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
      二、导入新课的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法,教无定法,一堂课如何开头,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此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
      (1)“假痴不颠”,创建轻松氛围。现今的中学生的见多识广,平时大量的视听材料已经让他们不觉的希奇,而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一大乐趣,刚一上课学生的情绪往往不稳定,注意力有时分散,教师通过假痴不颠的说法,往往一段毫不见奇的故事,却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
      案例1:《电路图》一节的教学中,针对八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电学理论,对电既好奇,又陌生、害怕的现状,我先讲述这样一则故事来营造课堂气氛,说有一位住在较为落后农村的老汉,从未进城,有一天来到城里,到达时已是夜晚,老汉看到千家万户电灯都亮了起来,心想这东西真好,要是带一个回去那该多好,第二天便早早去问灯泡的价钱,出乎老汉的意料,这到夜晚能发亮东西竟然很便宜就几毛钱一个。老汉美滋滋的买了一个回去,回到家里到夜晚时拿了出来等它发亮,但左等右等也不见有任何动静。“咦!怎么不亮”,老汉心里责怪道,“真想不到,你这东西也看不起山里人,在城里你就亮,到这里就不亮了。”然后我故作不知的问学生:是这道理吗?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呢?需要哪些器材呢?给你器材,你能不能让它亮起来?
      通过这一则故事和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想尽快解决问题的愿望,创建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互动表演”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课堂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初中学生具有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另外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案例2:在上《神经调节》应答性反射内容时,我课前让六位同学事准好准备,让他们充当反射弧各个部分,上课时他们按顺序站好位置,并通过手拉手连成一排。首先他们说明自己的角色以及功能,然后合作完成一个手碰到高温物体的缩手反射活动, 以及某个结构区损坏的后果。学生表演的非常有创意。过程如下:感受器说:我是雷达,能接受各种信息,传入传出神经说;我是通讯员,我要把获的信息以第一时间汇报和下达。脊髓说:我是军队的一级指挥员,我的工作是处理简单事务,向上级汇报和传达上级的指示。大脑说:我是这里的司令员,他们都要听我指挥。效应器说:我是士兵,严格执行上级给我的命令。接着反射活动表演开始,表演感受器的同学神情专注的说:有查到紧急情况,传入神经说:收到,我会以光的速度告诉指挥员,并用手做了个波浪的动作。指挥员马上立正报告:长官这是十万火急信息,大脑说:马上叫他们撤,脊髓马上说:是长官,我这就下达,通讯员叫兄弟们撤退,传出神经说:好!我这就去,然后效应器说:兄弟们撤回来,并做了一个缩手动作,最后大脑表情痛苦的说:好痛啊!   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把本来非常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趣味十足,课堂的气氛达到白热化,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3)“生活应用”,撞击思维火花。每个人一生中最深的体会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的经历学生愿意向教师和同学倾述,愿意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讲述电视剧情节一样津津乐道。
      案例3:《耳和听觉》第二课时,《音调、响度、音色》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挑好两个一好一差的西瓜带进教室,问学生会不会区别这两个西瓜哪个好,平时有经验的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演示,并让他向同学说明判断西瓜好与差方法,最后将西瓜切开验证,学生兴致勃勃。象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通过生动有趣方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与新知识融合。新课程理念提倡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引出所教课题,这样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过渡,撞击思维火花,更便于接受新知识,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巧设实验”,激发探索欲望。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新奇的事情,如一些鲜明、生动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他们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器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索问题,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案例4:《物质的酸碱性》一课时,我用了一个“雨落绿叶红花现”的实验,先在一张白纸上画好绿色枝叶,然后再用玻璃棒沾取无色酚酞在绿叶上方画上一朵花待用,别外将一瓶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在香水瓶中。上课时请一位同学上台用无色的溶液对准绿叶上方区域喷去,红花既现。
      这样的开头,学生十分惊奇,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使学生兴奋、惊奇并进一步激起渴望获得新知识的愿望。
      (5)“竞赛游戏”,挖掘智慧潜能。初中生具有好奇、好胜心理特点,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竞赛游戏的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提高操作效率,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案例5:《摩擦的的利和弊》通过夹玻璃珠比赛引入新课:提供给学生十六双的筷子(八双塑料筷子和八双竹筷子)和八组玻璃珠每组有六颗玻璃珠(其中三颗大,三颗小),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考虑到不同的筷子粗糙程度不同,而不同大小的玻璃珠需要不同的摩擦力才能夹上来,上课时,先让学生分成八组,让他们讨论后派一名小组成员上台竞技,让八名学生选择认为称手的筷子,最早夹好四颗珠子为获胜者。最后获胜者是用竹筷子夹起三颗小珠一颗大珠的同学,然后采访获胜者:你好,祝贺你荣获冠军,高兴吗?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筷子?你为什么要挑小的夹?
      竞赛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成为赢家,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如何获胜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能通过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促进反思, 从而在竞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新课的内容。
      (6)“似是而非”,纠正错误经验。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6:《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一开口我就说:公元前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这样两个观点:桌子不拖不走,车子不推不动……,‘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板书);拉动的桌子一放手就停,刚推动的车子松手就不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你们赞成还是反对?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纷纷,积极展开辩论,争得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然后我说明这种观点在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直到17世纪才被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所推翻。原因有二:一是大家被生活经验中的假象所迷惑,二是人们太相信伟人所说的话。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总之,新课引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新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新课导入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新课引入”的教学艺术是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前备课时应视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从教材、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方面出发适时选用各种不同的恰当方法,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使学生有常听常新,常见常异的趣味感,从而激发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以全面铺开,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兆鸿.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刘显国.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9月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
      [4]孟昭忠.物理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考试(教研版);2008年05期
      [5]陈义 高效课堂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推荐访问:源头活水 为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