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蒋巷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

    时间:2019-04-30 03:25: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点评:在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曾经贫穷落后的蒋巷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共同富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更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任和爱戴。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蒋巷村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
      他,额头布满皱纹,是岁月里不懈奋斗的印记;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个头不高,身躯瘦小,长年干重活压得腿略有些变形,但有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他就是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远近闻名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春日里,蒋巷村桃红柳绿,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生态园、蔬菜园、工业园以及村民新家园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村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蒋巷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昔日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人们游览的花园,国内外游客和学习取经、参观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
      常德盛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村里的发展变化,一边憧憬着蒋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说:“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比欧洲乡村还要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一个村党组织书记的心愿。
      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等。常德盛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一个村党组织书记,凭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对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求,与村民长期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完成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村党组织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成为引领全村百姓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
      1966年,常德盛当上大队长的时候,蒋巷村是有名的光棍村、贫困村。“插队青年,宁可到新疆,不愿到蒋巷。”村民蒋阿毛回忆说。面对蒋巷村民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常德盛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誓言,带着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硬是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低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蒋巷村从此再也不为吃不饱而发愁。直到今天,蒋巷村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村之一。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时常德盛已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的现状,决心抓住大好机遇发展工业。常德盛起早摸黑,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支塘镇人大主席徐永明回忆说。那时候去南京做生意,他凌晨2点就起来了,为的就是在别人8点上班前赶到,能找到办事的人。靠着热忱和诚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常德盛把常盛集团一步步“拉扯大”,如今,蒋巷村的企业稳步发展,吸纳了全村80%的青壮劳动力,每年还主动上交给村集体600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村民的福利,成为村民致富的经济保障。
      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后,常德盛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蒋巷村近年来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达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蒋巷村的净资产有1.8亿。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800万。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常德盛为每个村民都想好了出路。一方面常盛集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了机会,另一方面村里积极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人走创业路。一批农田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和个体户随之成长起来,走上了致富路。”支塘镇党委书记丁琪介绍说。除此之外。蒋巷村民还有可观的保障性收入:男年满58岁、女55岁,每月都可领取400至1000元养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补贴400元;全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大专生年补助1500元,本科生2000元,研究生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红还将提高到每人7000元。
      蒋巷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盈余,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但不吃“大锅饭”。对于懂经营、有能力、会发展的,支持他们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先富、更富。对于能力一般,或家庭困难,或老弱病残,实行劳务内包的形式,村集体安排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村党委副书记陈建中的话道出了蒋巷村共同富裕的经验:“蒋巷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但不是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大家的干劲儿更高了。”
      二、村里的事,听村民的,民主管理实现集体当家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经济社会生活的开放,使村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冲动。眼界的扩大,使村民有了参与管理的能力。自觉地让村民参与民主管理,这是蒋巷村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蒋巷村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相反,村党委善于调动每一个村民参与管理,用集体的智慧谋划村里的发展。每年雷打不动的村民代表大会、每家每户的村民笔记本,都成为村民提意见、村“两委”制定规划听取意见的重要平台。村里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蒋巷村如何共同致富,大家一起探讨。民主管理,让全体村民凝聚起了过好日子的共识,对蒋巷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无比坚定。
      蒋巷村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的蒋巷村,也是一个管理民主的文明村。村里每有重大事项,首先征求村民意见,开会讨论,由村党组织决定。蒋巷村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落实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村务人人了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蒋巷村建立完善了一套发扬民主的好制度,包括选举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以及妇女干部等,都要由村民来直接推荐和选举。”丁琪介绍说。 ⅰ�br>  春日里,蒋巷村桃红柳绿,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生态园、蔬菜园、工业园以及村民新家园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村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蒋巷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昔日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人们游览的花园,国内外游客和学习取经、参观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
      常德盛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村里的发展变化,一边憧憬着蒋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说:“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比欧洲乡村还要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一个村党组织书记的心愿。
      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等。常德盛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一个村党组织书记,凭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对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求,与村民长期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完成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村党组织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成为引领全村百姓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
      1966年,常德盛当上大队长的时候,蒋巷村是有名的光棍村、贫困村。“插队青年,宁可到新疆,不愿到蒋巷。”村民蒋阿毛回忆说。面对蒋巷村民有朝一日能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常德盛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誓言,带着大家实施了长达10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靠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肩挑背扛,硬是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低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蒋巷村从此再也不为吃不饱而发愁。直到今天,蒋巷村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村之一。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苏南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时常德盛已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的现状,决心抓住大好机遇发展工业。常德盛起早摸黑,既当指挥员,又当推销员。支塘镇人大主席徐永明回忆说。那时候去南京做生意,他凌晨2点就起来了,为的就是在别人8点上班前赶到,能找到办事的人。靠着热忱和诚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常德盛把常盛集团一步步“拉扯大”,如今,蒋巷村的企业稳步发展,吸纳了全村80%的青壮劳动力,每年还主动上交给村集体600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用于村民的福利,成为村民致富的经济保障。
      蒋巷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后,常德盛敏锐地发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前景,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旺家”的新思路。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蒋巷村近年来积极开发“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等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达10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赢。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蒋巷村的净资产有1.8亿。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800万。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常德盛为每个村民都想好了出路。一方面常盛集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了机会,另一方面村里积极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人走创业路。一批农田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和个体户随之成长起来,走上了致富路。”支塘镇党委书记丁琪介绍说。除此之外。蒋巷村民还有可观的保障性收入:男年满58岁、女55岁,每月都可领取400至1000元养老金;身患重病者,每月补贴400元;全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大专生年补助1500元,本科生2000元,研究生5000元;今年,村里股份分红还将提高到每人7000元。
      蒋巷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盈余,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但不吃“大锅饭”。对于懂经营、有能力、会发展的,支持他们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先富、更富。对于能力一般,或家庭困难,或老弱病残,实行劳务内包的形式,村集体安排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使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村党委副书记陈建中的话道出了蒋巷村共同富裕的经验:“蒋巷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但不是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大家的干劲儿更高了。”
      二、村里的事,听村民的,民主管理实现集体当家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经济社会生活的开放,使村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冲动。眼界的扩大,使村民有了参与管理的能力。自觉地让村民参与民主管理,这是蒋巷村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蒋巷村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相反,村党委善于调动每一个村民参与管理,用集体的智慧谋划村里的发展。每年雷打不动的村民代表大会、每家每户的村民笔记本,都成为村民提意见、村“两委”制定规划听取意见的重要平台。村里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蒋巷村如何共同致富,大家一起探讨。民主管理,让全体村民凝聚起了过好日子的共识,对蒋巷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无比坚定。
      蒋巷村不仅仅是生产发展的蒋巷村,也是一个管理民主的文明村。村里每有重大事项,首先征求村民意见,开会讨论,由村党组织决定。蒋巷村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财务公开,落实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村务人人了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蒋巷村建立完善了一套发扬民主的好制度,包括选举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以及妇女干部等,都要由村民来直接推荐和选举。”丁琪介绍说。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不仅如此,常德盛尊重百姓,还喜欢听百姓的声音。蒋巷村每年都要召开几次村民会议,常德盛会把村里的发展思路讲给大家听,然后请村民一起提建议,村‘两委’班子再集体研究。这样的制度都坚持几十年了,形成了机制。”徐永明对蒋巷村的民主管理和常德盛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感慨颇深。2009年,村里的水稻产量不太理想,尤其是香粳米产量很低,加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水稻利润微乎其微。对此,村民蒋建明建议,村里给予种植户适当补助。常德盛在听到这一建议后,立即和村干部了解水稻长势和市场行情。不久,一项给予种植户每公斤6分钱补贴的决定出台了。这一决定保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农户们十分高兴。
      在常德盛的大力倡导下,蒋巷村形成了村民关注集体、集体关心村民的良好风气,民主治村让干部工作有动力,让农民活出了精气神,展现了蒋巷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风貌。
      三、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精神不能懈怠。“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这是常德盛经常讲的话。改天换地不易,而塑造新型农民更难。2000年春节过后,蒋巷村186户村民收到一份礼物,是村里给他们订的4份报纸和2份杂志,同时还有一本笔记本,要求每户村民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以及要反映的问题写在上面。村委会一年收集两次村民的读书笔记,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也要逐本阅读,对于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村民,由村里给予奖励,并张榜公布。
      村民张春在报上读到,湖南长沙一个叫黄舸的男孩,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面对有限的生命,依然自强不息,这打动了同样面临生活困难的张春。第二天,张春就给黄舸汇去100元。当时,张春的母亲瘫痪在床,弟弟患小儿麻痹症,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张春不间断资助黄舸达6年之久,先后汇去8000多元钱。那年,常德盛收到了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张春在笔记中写道:“善解人意、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在蒋巷村民俗博物馆,我们看到一份蒋巷村村民委员会早在1985年就订立的《村规民约》:“凡设立赌坊或聚赌的每次罚款20至100元”,“凡出口伤人、骂人引起争吵者,罚款5至10元……”随着时代变迁,蒋巷村又科学地提出了“以奖代罚”,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一户人家,只要能做到自主创业、爱护环境,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礼貌待人、邻里和谐等,村里就会给予一定奖励。连续20多年,蒋巷村无刑事案件、无个人和集体上访、无封建迷信和无黄赌毒现象。在蒋巷村,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委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健身乐园、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民俗风情馆、根雕农艺馆等;村里长期坚持办好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等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蒋巷村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入手,通过制定村民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树立风尚,形成了自身的文明乡风。在今天的蒋巷村,除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又多了一个“精神传家”。
      四、心系蒋巷、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富裕以后,能否与老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乡村中特有的一份乡情,这是对村干部的考验。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农民本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蒋巷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上,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没有常德盛,就没有蒋巷村的今天,没有蒋巷村的发展,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常德盛,书记和蒋巷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锡明说。20多年来,蒋巷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常德盛可敬可亲的身影。全村186户800多人,每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他都一清二楚,每个中青年的性格特长他都了如指掌。大到造房起屋,寻找工作,小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哪家哪户需要帮助,他总是抢先赶到,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民孙启华是支塘镇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可20年前却是个两手空空的穷小子。在一次共同富裕研讨会上,常德盛得知他想养猪,主动给他出主意,盖猪圈,贷款买猪。猪价下跌,常德盛耐心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下暴雨,常德盛带领村民及时赶到,给他家猪圈排水。在老书记的多次帮助下,孙启华养猪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一家人一年养猪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常德盛把享受总是让给村民。全村人都住进楼房后,他还住在低矮潮湿的小瓦房内。至今,村里二期186幢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已建成,众多村民住进了新别墅,常德盛却从没考虑过自己,还是住在工厂边的2间平房内。村里提出要给他一幢别墅,村民们都支持,可常德盛却几次推辞。他对村里人说,就老房子住吧,不要紧的,要让大家先住好。
      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不讲关系、不看背景、不分亲疏,不计个人得失,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联产承包后,亲弟弟常德茂收废品,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村里建材加工厂里的边角废料卖给他。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卖给别人可以,我兄弟不行,否则讲不清。”村里人给常德盛算了一笔账。前11年间,镇里核定他的岗位报酬,每年他只拿一个零头,共少拿128万元。在兼任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时候,常德盛不仅不拿工资报酬,按规定可以获取的500多万绩效奖励也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时,他可以持有1000多万元的股份,但他却把这份资产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前些时候,集团企业几位老总商量着,要给常德盛买一辆专车,于是凑出100万元。没想到的是,常德盛要了这100万,却没有给自己买车,而是把钱又都留给了村集体。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样太不值了,但常德盛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对常德盛是这样评价的:“老常的形象可亲可敬,老常的事迹可信可学,他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又有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能力,他带领蒋巷村走出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是蒋巷村的幸福之路。”
      (张守华 赵琦 常熟日报社曹伟锋)   “不仅如此,常德盛尊重百姓,还喜欢听百姓的声音。蒋巷村每年都要召开几次村民会议,常德盛会把村里的发展思路讲给大家听,然后请村民一起提建议,村‘两委’班子再集体研究。这样的制度都坚持几十年了,形成了机制。”徐永明对蒋巷村的民主管理和常德盛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感慨颇深。2009年,村里的水稻产量不太理想,尤其是香粳米产量很低,加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水稻利润微乎其微。对此,村民蒋建明建议,村里给予种植户适当补助。常德盛在听到这一建议后,立即和村干部了解水稻长势和市场行情。不久,一项给予种植户每公斤6分钱补贴的决定出台了。这一决定保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农户们十分高兴。
      在常德盛的大力倡导下,蒋巷村形成了村民关注集体、集体关心村民的良好风气,民主治村让干部工作有动力,让农民活出了精气神,展现了蒋巷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风貌。
      三、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精神不能懈怠。“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这是常德盛经常讲的话。改天换地不易,而塑造新型农民更难。2000年春节过后,蒋巷村186户村民收到一份礼物,是村里给他们订的4份报纸和2份杂志,同时还有一本笔记本,要求每户村民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以及要反映的问题写在上面。村委会一年收集两次村民的读书笔记,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也要逐本阅读,对于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村民,由村里给予奖励,并张榜公布。
      村民张春在报上读到,湖南长沙一个叫黄舸的男孩,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面对有限的生命,依然自强不息,这打动了同样面临生活困难的张春。第二天,张春就给黄舸汇去100元。当时,张春的母亲瘫痪在床,弟弟患小儿麻痹症,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张春不间断资助黄舸达6年之久,先后汇去8000多元钱。那年,常德盛收到了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张春在笔记中写道:“善解人意、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在蒋巷村民俗博物馆,我们看到一份蒋巷村村民委员会早在1985年就订立的《村规民约》:“凡设立赌坊或聚赌的每次罚款20至100元”,“凡出口伤人、骂人引起争吵者,罚款5至10元……”随着时代变迁,蒋巷村又科学地提出了“以奖代罚”,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一户人家,只要能做到自主创业、爱护环境,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礼貌待人、邻里和谐等,村里就会给予一定奖励。连续20多年,蒋巷村无刑事案件、无个人和集体上访、无封建迷信和无黄赌毒现象。在蒋巷村,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委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健身乐园、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民俗风情馆、根雕农艺馆等;村里长期坚持办好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等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蒋巷村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入手,通过制定村民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树立风尚,形成了自身的文明乡风。在今天的蒋巷村,除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又多了一个“精神传家”。
      四、心系蒋巷、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富裕以后,能否与老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乡村中特有的一份乡情,这是对村干部的考验。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农民本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蒋巷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上,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没有常德盛,就没有蒋巷村的今天,没有蒋巷村的发展,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常德盛,书记和蒋巷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锡明说。20多年来,蒋巷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常德盛可敬可亲的身影。全村186户800多人,每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他都一清二楚,每个中青年的性格特长他都了如指掌。大到造房起屋,寻找工作,小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哪家哪户需要帮助,他总是抢先赶到,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民孙启华是支塘镇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可20年前却是个两手空空的穷小子。在一次共同富裕研讨会上,常德盛得知他想养猪,主动给他出主意,盖猪圈,贷款买猪。猪价下跌,常德盛耐心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下暴雨,常德盛带领村民及时赶到,给他家猪圈排水。在老书记的多次帮助下,孙启华养猪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一家人一年养猪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常德盛把享受总是让给村民。全村人都住进楼房后,他还住在低矮潮湿的小瓦房内。至今,村里二期186幢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已建成,众多村民住进了新别墅,常德盛却从没考虑过自己,还是住在工厂边的2间平房内。村里提出要给他一幢别墅,村民们都支持,可常德盛却几次推辞。他对村里人说,就老房子住吧,不要紧的,要让大家先住好。
      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不讲关系、不看背景、不分亲疏,不计个人得失,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联产承包后,亲弟弟常德茂收废品,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村里建材加工厂里的边角废料卖给他。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卖给别人可以,我兄弟不行,否则讲不清。”村里人给常德盛算了一笔账。前11年间,镇里核定他的岗位报酬,每年他只拿一个零头,共少拿128万元。在兼任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时候,常德盛不仅不拿工资报酬,按规定可以获取的500多万绩效奖励也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时,他可以持有1000多万元的股份,但他却把这份资产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前些时候,集团企业几位老总商量着,要给常德盛买一辆专车,于是凑出100万元。没想到的是,常德盛要了这100万,却没有给自己买车,而是把钱又都留给了村集体。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样太不值了,但常德盛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对常德盛是这样评价的:“老常的形象可亲可敬,老常的事迹可信可学,他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又有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能力,他带领蒋巷村走出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是蒋巷村的幸福之路。”
      (张守华 赵琦 常熟日报社曹伟锋)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不仅如此,常德盛尊重百姓,还喜欢听百姓的声音。蒋巷村每年都要召开几次村民会议,常德盛会把村里的发展思路讲给大家听,然后请村民一起提建议,村‘两委’班子再集体研究。这样的制度都坚持几十年了,形成了机制。”徐永明对蒋巷村的民主管理和常德盛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感慨颇深。2009年,村里的水稻产量不太理想,尤其是香粳米产量很低,加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水稻利润微乎其微。对此,村民蒋建明建议,村里给予种植户适当补助。常德盛在听到这一建议后,立即和村干部了解水稻长势和市场行情。不久,一项给予种植户每公斤6分钱补贴的决定出台了。这一决定保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农户们十分高兴。
      在常德盛的大力倡导下,蒋巷村形成了村民关注集体、集体关心村民的良好风气,民主治村让干部工作有动力,让农民活出了精气神,展现了蒋巷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风貌。
      三、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精神不能懈怠。“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这是常德盛经常讲的话。改天换地不易,而塑造新型农民更难。2000年春节过后,蒋巷村186户村民收到一份礼物,是村里给他们订的4份报纸和2份杂志,同时还有一本笔记本,要求每户村民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以及要反映的问题写在上面。村委会一年收集两次村民的读书笔记,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也要逐本阅读,对于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村民,由村里给予奖励,并张榜公布。
      村民张春在报上读到,湖南长沙一个叫黄舸的男孩,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面对有限的生命,依然自强不息,这打动了同样面临生活困难的张春。第二天,张春就给黄舸汇去100元。当时,张春的母亲瘫痪在床,弟弟患小儿麻痹症,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张春不间断资助黄舸达6年之久,先后汇去8000多元钱。那年,常德盛收到了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张春在笔记中写道:“善解人意、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在蒋巷村民俗博物馆,我们看到一份蒋巷村村民委员会早在1985年就订立的《村规民约》:“凡设立赌坊或聚赌的每次罚款20至100元”,“凡出口伤人、骂人引起争吵者,罚款5至10元……”随着时代变迁,蒋巷村又科学地提出了“以奖代罚”,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一户人家,只要能做到自主创业、爱护环境,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礼貌待人、邻里和谐等,村里就会给予一定奖励。连续20多年,蒋巷村无刑事案件、无个人和集体上访、无封建迷信和无黄赌毒现象。在蒋巷村,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委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健身乐园、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民俗风情馆、根雕农艺馆等;村里长期坚持办好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等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蒋巷村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入手,通过制定村民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树立风尚,形成了自身的文明乡风。在今天的蒋巷村,除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又多了一个“精神传家”。
      四、心系蒋巷、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富裕以后,能否与老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乡村中特有的一份乡情,这是对村干部的考验。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农民本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蒋巷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上,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没有常德盛,就没有蒋巷村的今天,没有蒋巷村的发展,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常德盛,书记和蒋巷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锡明说。20多年来,蒋巷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常德盛可敬可亲的身影。全村186户800多人,每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他都一清二楚,每个中青年的性格特长他都了如指掌。大到造房起屋,寻找工作,小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哪家哪户需要帮助,他总是抢先赶到,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民孙启华是支塘镇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可20年前却是个两手空空的穷小子。在一次共同富裕研讨会上,常德盛得知他想养猪,主动给他出主意,盖猪圈,贷款买猪。猪价下跌,常德盛耐心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下暴雨,常德盛带领村民及时赶到,给他家猪圈排水。在老书记的多次帮助下,孙启华养猪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一家人一年养猪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常德盛把享受总是让给村民。全村人都住进楼房后,他还住在低矮潮湿的小瓦房内。至今,村里二期186幢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已建成,众多村民住进了新别墅,常德盛却从没考虑过自己,还是住在工厂边的2间平房内。村里提出要给他一幢别墅,村民们都支持,可常德盛却几次推辞。他对村里人说,就老房子住吧,不要紧的,要让大家先住好。
      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不讲关系、不看背景、不分亲疏,不计个人得失,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联产承包后,亲弟弟常德茂收废品,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村里建材加工厂里的边角废料卖给他。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卖给别人可以,我兄弟不行,否则讲不清。”村里人给常德盛算了一笔账。前11年间,镇里核定他的岗位报酬,每年他只拿一个零头,共少拿128万元。在兼任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时候,常德盛不仅不拿工资报酬,按规定可以获取的500多万绩效奖励也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时,他可以持有1000多万元的股份,但他却把这份资产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前些时候,集团企业几位老总商量着,要给常德盛买一辆专车,于是凑出100万元。没想到的是,常德盛要了这100万,却没有给自己买车,而是把钱又都留给了村集体。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样太不值了,但常德盛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对常德盛是这样评价的:“老常的形象可亲可敬,老常的事迹可信可学,他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又有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能力,他带领蒋巷村走出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是蒋巷村的幸福之路。”
      (张守华 赵琦 常熟日报社曹伟锋)   “不仅如此,常德盛尊重百姓,还喜欢听百姓的声音。蒋巷村每年都要召开几次村民会议,常德盛会把村里的发展思路讲给大家听,然后请村民一起提建议,村‘两委’班子再集体研究。这样的制度都坚持几十年了,形成了机制。”徐永明对蒋巷村的民主管理和常德盛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感慨颇深。2009年,村里的水稻产量不太理想,尤其是香粳米产量很低,加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水稻利润微乎其微。对此,村民蒋建明建议,村里给予种植户适当补助。常德盛在听到这一建议后,立即和村干部了解水稻长势和市场行情。不久,一项给予种植户每公斤6分钱补贴的决定出台了。这一决定保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农户们十分高兴。
      在常德盛的大力倡导下,蒋巷村形成了村民关注集体、集体关心村民的良好风气,民主治村让干部工作有动力,让农民活出了精气神,展现了蒋巷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和谐风貌。
      三、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精神不能懈怠。“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这是常德盛经常讲的话。改天换地不易,而塑造新型农民更难。2000年春节过后,蒋巷村186户村民收到一份礼物,是村里给他们订的4份报纸和2份杂志,同时还有一本笔记本,要求每户村民把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以及要反映的问题写在上面。村委会一年收集两次村民的读书笔记,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也要逐本阅读,对于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村民,由村里给予奖励,并张榜公布。
      村民张春在报上读到,湖南长沙一个叫黄舸的男孩,身患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症,面对有限的生命,依然自强不息,这打动了同样面临生活困难的张春。第二天,张春就给黄舸汇去100元。当时,张春的母亲瘫痪在床,弟弟患小儿麻痹症,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张春不间断资助黄舸达6年之久,先后汇去8000多元钱。那年,常德盛收到了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张春在笔记中写道:“善解人意、无私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在蒋巷村民俗博物馆,我们看到一份蒋巷村村民委员会早在1985年就订立的《村规民约》:“凡设立赌坊或聚赌的每次罚款20至100元”,“凡出口伤人、骂人引起争吵者,罚款5至10元……”随着时代变迁,蒋巷村又科学地提出了“以奖代罚”,出台了《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蒋巷村文明村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一户人家,只要能做到自主创业、爱护环境,孝敬老人、家庭和睦,礼貌待人、邻里和谐等,村里就会给予一定奖励。连续20多年,蒋巷村无刑事案件、无个人和集体上访、无封建迷信和无黄赌毒现象。在蒋巷村,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村委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健身乐园、医疗服务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民俗风情馆、根雕农艺馆等;村里长期坚持办好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等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
      蒋巷村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入手,通过制定村民普遍认可的乡规民约,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树立风尚,形成了自身的文明乡风。在今天的蒋巷村,除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又多了一个“精神传家”。
      四、心系蒋巷、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富裕以后,能否与老百姓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乡村中特有的一份乡情,这是对村干部的考验。常德盛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农民本色,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蒋巷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上,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没有常德盛,就没有蒋巷村的今天,没有蒋巷村的发展,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常德盛,书记和蒋巷村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锡明说。20多年来,蒋巷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常德盛可敬可亲的身影。全村186户800多人,每家的经济和生活状况他都一清二楚,每个中青年的性格特长他都了如指掌。大到造房起屋,寻找工作,小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哪家哪户需要帮助,他总是抢先赶到,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村民孙启华是支塘镇最大的养猪专业户,可20年前却是个两手空空的穷小子。在一次共同富裕研讨会上,常德盛得知他想养猪,主动给他出主意,盖猪圈,贷款买猪。猪价下跌,常德盛耐心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下暴雨,常德盛带领村民及时赶到,给他家猪圈排水。在老书记的多次帮助下,孙启华养猪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一家人一年养猪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常德盛把享受总是让给村民。全村人都住进楼房后,他还住在低矮潮湿的小瓦房内。至今,村里二期186幢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已建成,众多村民住进了新别墅,常德盛却从没考虑过自己,还是住在工厂边的2间平房内。村里提出要给他一幢别墅,村民们都支持,可常德盛却几次推辞。他对村里人说,就老房子住吧,不要紧的,要让大家先住好。
      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不讲关系、不看背景、不分亲疏,不计个人得失,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联产承包后,亲弟弟常德茂收废品,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村里建材加工厂里的边角废料卖给他。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卖给别人可以,我兄弟不行,否则讲不清。”村里人给常德盛算了一笔账。前11年间,镇里核定他的岗位报酬,每年他只拿一个零头,共少拿128万元。在兼任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时候,常德盛不仅不拿工资报酬,按规定可以获取的500多万绩效奖励也分文没取。企业改制时,他可以持有1000多万元的股份,但他却把这份资产全部留给了村集体。前些时候,集团企业几位老总商量着,要给常德盛买一辆专车,于是凑出100万元。没想到的是,常德盛要了这100万,却没有给自己买车,而是把钱又都留给了村集体。很多人不理解,说他这样太不值了,但常德盛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过上好日子,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对常德盛是这样评价的:“老常的形象可亲可敬,老常的事迹可信可学,他既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又有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能力,他带领蒋巷村走出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是蒋巷村的幸福之路。”
      (张守华 赵琦 常熟日报社曹伟锋) 存入我的阅览室

    推荐访问:之路 共同富裕 蒋巷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