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高校隐性课程 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

    时间:2019-02-13 03:18: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实施隐性课程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粗放型”水平,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深刻认识、反思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而提出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关键词:隐性课程 开发 隐性课程资源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他的思想道德水准不成正比。为何会出现德优、智次或智强、德弱的现象呢?学生素质根植的土壤究竟是教科书、课堂和考场呢,还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教育环境呢?这就引出了隐性课程。
      概括地说,隐性课程是一种课程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其德育影响是最大的,居于核心的地位。学生通过隐性课程的熏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性别角色等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就会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同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在于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
      
      一、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反思
      
      隐性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带来的对学生影响的广泛性、持久性、深刻性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各个高校为了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也纷纷开始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从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实际来看,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过多地注重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忽视了文化、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我国很多高校至今仍局限地认为开发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就是要建设花园式校园。物质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时间、空间尤其是教育经费都有一定的硬性要求。而我国许多高校根本就难以达到这些要求,特别是一些处于边、老、贫地区的高校。因此,我们应当从这种狭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开阔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对文化、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给与更多地关注。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当在物质、文化、互动这三个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上做出合理的分配。
      2.从文化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看,我们忽视了“亚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这表现在,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来看,我们往往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非正式群体文化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从文化是否对学生有意识主导的关系来看,我们往往忽视了非主流文化,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时尚文化的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文化与教育生态的关系,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时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想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学校传递的文化,那学校传递的文化绝对不能与受教育者周围的亚文化相抵触,否则,这项工作就开展不了。因此,“亚文化”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容忽视。
      3.在互动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个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社会学与社会交往的理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初级的关系,即一种比较基本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次级关系,而且在社会交往中,初级关系常常要先于次级关系。对青年人而言,同辈之间的互相学习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把握自己群体本身的规范和价值的要求和特点,理解并认定他们用何种方式及手段与教师进行互动,也就是说学生群体本身的各种形式的规范,是学生选择和确定他们与教师进行互动方式和规范的重要依据。学生群体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由于他们更多的是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己的规范和价值,以及自发产生的领导等因素,在影响本群体与教师关系时具有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这实际上就是加强非正式学生群体文化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考察我国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笔者认为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上普遍存在忽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实际考虑,使一些隐性课程未能发挥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根据已发现的隐性课程规律对已认识到的隐性教育因素,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等,按照现代教育原则进行安排和控制,引导其积极功能的发挥,防止和消除其消极功能的出现,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意义重大。
      1.教师资源隐性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使命就决定了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拿着教科书去教,而且是用心灵去教书,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现自身人格魅力的过程。学生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师态度、情感、品格的影响。这些影响的方式很直接,影响的程度很深刻。在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因此高校的教师对自己应当有特定的要求。首先,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的精神。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其次,教师要有爱岗敬业、乐教善教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风。高校的教师,更要注重科研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再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的朋友,用自己的心灵感染、教化学生。另外,为了使隐性课程产生积极的教育功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公平、合作、友爱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上,注重“亚文化”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重视了教风、班风、校风的建设而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引导和利用。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去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民族文化,我们应尊重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同时也应看到各种文化之间共生、共存的可能性。这里的“民族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意思是指区别西方文化的中华文化传统,第二层意思是指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日益交融,如何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如何开发隐性课程资源,营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是我们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另外,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处于老、边、山、穷地区,课程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条件性课程资源极为稀缺。如何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隐性课程资源,来培养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情感,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激起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转化为行动,积极投入到建设家乡的事业中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也是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高度快捷便利,还有大学生喜欢新鲜、流行、时尚等特点使得各种时尚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触密切。显然,作为高校的隐性教育,如果对各种时尚文化采取一种完全否定、拒绝或不理睬的态度肯定是不明智的。时尚文化由于其过于庞杂,固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可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时尚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和利用时尚文化的积极因素去开发时尚文化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一种更能激起大学生激情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生生互动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互动层面隐性课程的开发,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教育放在一个“情”字上。以情感人,以境化人,从而实现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生生互动层面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谐、友爱的同学关系可以使大学生在遭遇学习、就业等各种生活问题时能够从周围的同伴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是相当复杂的。现在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时的伦理道德是模糊的、待定的。根据同喻文化的理论,同伴之间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是最大的。因此,开发生生互动隐性课程,在同学们之间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生生互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考虑:(1)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联谊活动。(2)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合作性学习或成立研究课题的合作小组。(3)积极开展一些有一定对抗性的集体活动,通过集体荣誉感来凝聚成员之间的情谊。
      由上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存在的问题出发,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提高,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隐性课程在校园里是持续不断的、无所不在的,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就应大力加强高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郭彩琴,张岩.浅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卢宁,丁小明.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推荐访问:隐性 思考 高校 课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