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初中语阿文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时间:2019-01-29 03:29: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目前的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可是,教师问学生答,“满堂问”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概念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相反,如果我们将问题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衡量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就”;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换言之,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案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使用合理的时间,而教学目标达成度最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类型
      1.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因此,教学中可设悬念于课头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或设悬念于课尾,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因而激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例如《七根火柴》教学伊始,我首先向全班同学出示了火柴,紧接着,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都见过这样极其普通的火柴。可是,在75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它究竟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们知道吗?一名无名战士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在急切渴望火时,他虽然身上保存七根火柴,但他却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又是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革命精神?环环相扣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些悬念,实现教学目标。
      2.直观式问题情境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进行表演,创设具有形象支持的直观式问题情境,易于引起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接近于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如《和小鸟最相亲爱》一课时,课前播放有关小鸟的图片和鸣叫声,让学生聆听鸟儿鸣叫声,欣赏千姿百态的鸟儿,走进鸟儿的同时,也走进了大自然。这时,向学生提问:运用你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描述你看到的鸟儿。
      3.矛盾式问题情境
      教学中,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全面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如《象虎》中,楚人用老虎的模型成功吓唬了狐狸和野猪,为什么却在遇到�后“颅磔而死”?在对问题的推理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其特点是思考空间广,思维活动的自由度大,学生思考能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多。如《妈妈的帐单》一课,“妈妈的账单”是指一份爱的账单,包含了母亲对孩子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教师请同学给自己的妈妈开张账单,这就创设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情境。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激趣引疑策略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实验、猜谜语等,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语文的应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如《口哨》在导入中就可以讲述有关张海迪的故事,《花脸》在导入中就可以讲讲关羽的故事等。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矛盾揭示策略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例如《向生命鞠躬》一文中,在分析了作者被蚂蚱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的原因后,提出问题:作者应向蚂蚱鞠躬,为何课题是要向生命鞠躬?这时,同学们陷入了看似矛盾的境界中,但经过学生积极的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所敬佩的不仅仅是顽强生命力的蚂蚱,而是像蚂蚱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切生命。这样的认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3.课堂讨论策略
      讨论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获得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而获得对该事物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例如,《羚羊木雕》一课中,“我”被逼把送给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了回来。在面对“亲情”和“友情”时,“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在家庭里,当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有学生说,羚羊木雕那么值钱,怎么随便送人呢?妈妈逼迫“我”要回来是正确的。有学生说,不顾及同学的感受,已经送人的东西还要回去太没有人情味了。此时,对处在矛盾冲突中的学生,若引导他们分别站在父母、孩子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并通过交流、讨论。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存在矛盾,“代沟”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但子女也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4.比较辨析策略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将类似的、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辨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
      如《故乡在远方》一课时,作者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问题,也是这课中重难点所在,要理解故乡的特殊含义,就必须找出作者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四个故乡在作者笔下都是美景如画,充满诗意:广东新会是她的祖籍地;浙江洛舍是她的外婆家;浙江杭州是的出生地;北大荒小兴安岭是她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前三者最应该是她的故乡。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问题,引导学生试着从作者对四地的感受进行比较辨析。广东新会对于多年离家的“我”如弃儿;浙江洛舍,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我”的故乡;浙江杭州,“我”觉得同这里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三个最应该是故乡的地方却不是故乡。然而,不是她的出生地、祖籍地的北大荒小兴安岭却给她无比的亲切感,让“我”时时想起。在这样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和认识都有了发展和加深。作者所说的故乡实际不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只要是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能给自己生活依靠和精神慰藉的地方都是她的“故乡”。
      最后,要注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二是问题要有一定新奇度,这一过程从信息加工角度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受器的选择接受过程,因此要利用各种方法增加问题的新奇度;三是情境要有一定的亮度,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到达目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尽量控制无关变量。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最终核心,在于重视问题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于提供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认知,以促进学生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余文森.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中国教育报,2007-1-5(6).
      [3]张齐华.“情境”之义再辨.人民教育,2006(8).
      [4]朱志平.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上海教育科研,2007(3).
      [5]陆蓓红.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语文研究,2006.
      
      作者单位:
      上海市泗塘中学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文教 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