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成都市贫困大学生救助平台 [从多角度多方位审视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

    时间:2019-01-13 03:26: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1989年起经国务院批准高校开始收取部分学杂费,到1997年普通高校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至此1998年“贫困大学生群体”正式形成,免费上大学成为了历史。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生活费、公寓费日益渐长,随之而来的贫困大学生数目也快速增加。尽管近年来国家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大学生,但大都局限在一些经济层面的救助,往往忽略了其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还需从其心理出发,从经济和精神心理两方面共同努力去帮助,才能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来自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常态因素。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老、少、边、远、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以农业为主,家庭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大多数农民靠地吃饭,靠天吃饭,田地收入少,遇上自然灾害则更是颗粒无收,经济收入不稳定,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其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必然成为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自然环境的突发因素。1998年一些地区出现特大号洪涝灾害,致使许多家庭房屋田地被淹。家庭经济严重受挫,其子女也因此而沦为贫困大学生。由此可见来自于环境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会使许多有自然灾害隐患的地方成为贫困大学生的潜藏地。
      
      2.来自教育改革方面的原因
      1998年的高校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制度,使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发生很大的改变。高校教育的学费伴随着扩招不断持续增加,高校学生人均年交费用大都在3000~8000元,有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还高达万元,再加上标准日益提高的住宿费,庞大的费用数额致使许多家庭难以承担,贫困大学生人数也因此而不断增大。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特困生比例占10%~15%,数目之大。令人震惊。
      据调查表明我国农村人均毛收入为2210元,西部贫困地区数目更少,而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平均年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啊!那么改革后的教育体制带来的高额学费,使得家庭每年都为高校就读子女的学费筹集而发愁,贫困大学生群体自然形成。
      
      3.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集中在:(1)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家庭,经济失去依靠;(2)家庭成员有人发生重大疾病或遭遇不幸事件,需长年就医治疗,经济开支大;(3)家庭“重男轻女”以至出现多个子女,需同时供养几个孩子读书;(4)家庭成员自身技能较差,成为下岗职工,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援,经济陷入困境。诸如此类方面的原因使这些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生活陷入困境,不可避免地成为贫困大学生。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属教育欠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OP比例低于4%,致使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落后导致社会承担的教育费用较少,家庭须承担绝大部分,因而贫困家庭难以承担,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投入总量虽大,但人均教育支出却较低。调查表明,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仅占世界总支出的1.04%,却负担着全球正规教育在校学生的17.9%,人均教育支出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13亿人口的大数字使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很难改变人均教育支出低的现状,国家对大学生的补助成为杯水车薪,家庭仍须承担大头,贫困大学生脱贫无望,问题严重。
      
      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情况
      
      1.来自学费不足方面的贫困压力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并轨以来,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改变,高校收费制度也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令很多家庭百愁莫展。许多大学生一进大学便被高昂的学费压得喘不过气来。拖欠着的学费令许多贫困大学生寝食难安,不知如何去补齐。如此大的学费压力日久必然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其他危及自身,危及他人、学校和社会的不良事件发生。
      
      2.来自生活新兴事物方面的贫困压力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方式、习性和城市生活迥然不同,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刚进大学的许多贫困大学生面对城市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常常手足无措,饭卡不知如何使,银行卡不知如何插入取钱,手机、电脑几乎没怎么用过,这些生活上的细小事件使他们感到自卑。而农村的小环境又养成他们不善言谈、沟通的性格,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向别人请教,怕同学笑话。这些生活上的不适应必然导致许多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3.来自学习方面的贫困压力
      贫困大学生所分布地区大多属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薄弱,教学水平落后,尤其表现在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两方面。那么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起点就低于其他学生,对于大学里的功课的学习与接受方面就存在着压力。而且他们在进人大学之后,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常常会选择做一些兼职工作,如家教、促销员、传单发送等去弥补生活费的不足。这样这些兼职又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许多功课堆积,一时难以消化,学习对他们便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4.来自生活费不足方面的贫困压力
      曾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费,等大家吃晚饭以后,偷偷溜进食堂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充饥,令许多人感慨万千。其实情况不止这样,好多贫困大学生往往一天只吃几个馒头,稀松平常的菜于他们却是一种奢侈。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每天吃饭都要精打细算,一顿多吃了下一顿就要挨饿,他们挑最便宜的菜,吃的时候还怕同学看见,常常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含着泪吞吃。贫穷的生活摧残着他们仅有的一点儿自尊。这种抬不起头的生活形成了他们自卑的根源,其必然会成长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压力,不但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受损,造成营养不良,而且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自闭、忧郁、寡言等。进而影响正常的求学。
      
      5.来自精神心理方面的贫困压力
      对于在农村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途径,因而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根本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进入高等学府以后,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生活令他们望尘莫及,只有远观的权 利,而没有进入体验的条件。因文体活动匮乏,不善与人沟通和交往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感,必然会挫伤他们自尊心。心理压力冲击他们经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6.来自自尊心得不到保护方面的贫困压力
      对于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贫困的境况是他们最脆弱的地方,最不愿向人提起的伤痛,而现行的许多救助却需要他们大声呼喊:“我是贫困生,我热切需要别人的施舍救助!”许多的捐助方式,如举办感恩晚会、让贫困生上台领取资助,以及媒体把贫困生的名单公布于众等不妥。导致贫困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必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有的贫困大学生救助措施及情况
      
      1.来自国家方面的救助
      自1994年起,国家每年都要动用总理预备金,专项用于对中央部、委属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198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主要爱体现在“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
      目前救助力度最大,救助面积最广的是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80%以上都可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除此之外,国家还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者。以前国家奖学金分两等:一等奖学金者6000元/年;二等奖学金者4000元/年;助学金每人1500元/年。2007年国家投入154亿人民币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大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和资助力度均有大幅度提高,从1500元增至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是过去的7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共资助51万名品学兼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是过去的10倍;国家奖学金也增至每人每年8000元。
      
      2.来自学校方面的救助情况
      高校每年都从本校所收学费中提取10%的经费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救助贫困大学生。但是学校能给予的补助十分有限,每年一次的数百元,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且获资助的只是个别大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基金,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十分有限,仅约占贫困生总数的20%的贫困大学生有可能被提供助学机会,救助面较窄,救助力较弱。学校对于减免学杂费也仅限于5%的特困生,这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而且所减免的学杂费需由学校承担,给学校办学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3.来自社会方面的救助情况
      在我国,目前有很多的社会救助机构,如妇联的“红风工程”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正式起动“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募集两千多万元以资助10001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求学梦。此外好多企业也纷纷在各高校设立奖助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如唐仲英奖学金等各种企业奖学金。社会助学力量应该得到鼓励、称颂,以期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建立民间助学基金,免费给大学生提供无偿资助,以使他们把投资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当作一种长远的社会投资。
      
      贫困大学生救助中的新思路及其意义
      
      1.有关精神和心理方面救助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精神追求及心理情感的需要和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样强烈,因而精神和心理救助同等重要。贫困大学生在处理精神和心理压力时,容易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消沉堕落,心理扭曲,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甚至抵触和仇恨,更重则走上犯罪道路,必须从精神和心理上给予救助,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各种困境,使其健康成为人格健全、富于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有用之才。
      
      2.有关提升“贫困的学生能力素质”的救助
      关注贫困大学生精神心理的需要,应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去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提升自己能力的舞台,使其重拾自信、积极向上、顺利成才。
      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如福特基金会于2002年正式起动了“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多方面系统的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助。其项目主要包括四个子项目:(1)高校贫困生家教指导与服务;(2)贫困生师范学生技能培训;(3)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与培训;(4)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训练,从而培养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为家乡服务等多方面能力,解决了贫困生的发展问题。
      
      3.有关将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救助
      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时,已将户口迁移到了其所就读的城市地区,那么他们就已成为该城市地区的合法公民。既然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是针对该地区的贫困无生存能力公民而设,而贫困大学生又符合这些条件,那么他们理应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该体系所给予的补救帮助。
      
      4.有关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的救助
      在我国贫困大学生数目庞大,困难学生面积分布较广,困难程度和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可能在目前经济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对所有困难学生进行无偿资助。因而将无偿资助转为有偿资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救助资金,而且还可以实现救助资金的滚动发展、循环利用,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
      
      5.有关十七大学生代表徐本禹的救助建议
      十七大最年轻的党代表徐本禹认为国家和学校可以成立“贫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金”或者“贫困大学生创新基金”,鼓励贫困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他还建议国家把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与学生的在校表现成绩挂钩,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国家部分贷款变为赠款,赠款金额由国家买单。这种培养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救助,一方面可以保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到得到的帮助不是一种施舍;一方面还可以使贫困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帮助他人,收获贫困大学生最缺乏的自信,收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推荐访问:多方位 审视 救助 多角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