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 现阶段高校资助情况

    时间:2019-01-13 03:19: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      从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新闻研究会”、徐宝璜先生为北大学生讲授《新闻学》算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有近九十年历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国共开办过59个新闻教育机构,但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不超过400人,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到3000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学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期,在1952-1955、1958-1960出现了两次高潮。文革后,新闻学教育恢复正常秩序并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传播学也渐渐传入中国。据统计,1994年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1999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2000-2004年共增加335个;而截至2005年6月,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计661个,即广告学232个,新闻学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急速升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思考,也不乏盲目的跟风,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问题
      
      创办历史较早、实力雄厚的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一些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寻找解决的对策。
      1.供过于求
      新闻学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毕业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却在急剧增长。全国新闻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0,000人以上,平均每年毕业约32,000人,显然供过于求。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为: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约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家。近3-5年国家新闻总署的方针是“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现有规模,不会有大的增长,并将致力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中央及多数省市新闻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为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时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
      2.实践机会少、理论功底薄,毕业生质量不高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强的学科,参加媒体实践,到媒体实习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锻炼机会。但随着新闻专业学生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的新闻媒体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速度和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陈旧,到报社“没有两年上不了路”。“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也有媒体领导认为,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但后劲明显不足,“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吃的是“快餐”,理论功底单薄,中文写作功底不厚。
      另外,学生个性发展不足。表现在能采写的多,会编辑、组版、画版的少;擅长写社会新闻的多,能写好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问题新闻、专刊新闻的少;懂得发行、品牌推广、广告经营的尤其少。
      3.课程设置、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目前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基础理论课,都是“书本加概念”的抽象学习。从新闻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这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课程设置的狭窄、落后,必然导致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单薄、结构单一、视野不开阔、新闻敏感性差、动手能力差。这与注重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时代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新闻媒体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而建国后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编辑人才,却长期忽视了也需要培养经营人才,几乎没有高校设置过媒体经营管理类专业。
      另外,新闻媒体紧缺复合型人才,即不仅掌握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具备另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新闻媒体的专版、专刊、专题节目除了要求增大信息量以外,更需要对各行业的情况和问题有深层次的分析和评论。遗憾的是,由于新闻院校难以提供,新闻媒体在招揽人才时只好留出部分名额给其他学科的毕业生。
      4.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目前,全国新闻院系共有硕士点约80个、博士点约20个,相对于661个专业点而言,硕士点和博士点显得太少。主要问题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没有拉开档次;博士点少,博士生导师负担过重。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比较深,在研究方向上各有专长,但一位导师要带多达20名博士生,质量究竟能有多少保证,实在令人堪忧。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学术上应该有所创新或者在某方面能填补空白。一位导师三年内能否就自己擅长的领域提出20个有创新意义的论题,并指导博士生去高质量地完成是值得怀疑的。
      5.师资奇缺及浪费
      随着新闻传播专业点的超常规发展,一些匆匆上马的专业中,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有不少连基本的主要专业课程都开不出,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两位专业教师主持专业教学,或者有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新闻专业知识,更不用提理论和经验都丰富的专业教师了。这就造成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打折扣。这也是近年新闻专业学生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共有教授约260人,除了有博士点的学校共有博士生导师以外,约有200位教授因不在博士点而不能招收博士生。他们的学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十分可惜。在西方国家,只要是教授、有专长,就具备了招收博士生的条件和资格。
      6.对新闻教育的认识落后及投入过低
      由于一些教育主管对新闻教育的本质认识有偏差,把新闻教育当作一般的文科教育,认为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办学。教师有本子和笔就可以备课,粉笔加黑板就可以讲课。这是一种典型的“短、平、快”的“快餐”教育,也许这是很多新闻学生工作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策略研究
      
      1.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新闻教育事业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控制数量的超常规发展,严格审批申请程序。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点,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或者暂停招生,或者坚决停办。
      另外,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该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办好新闻专业,避免重复浪费。
      2.提高毕业生质量
      因为社会需求不大,今后应该停止招收大专层次的新闻学生。而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新闻院系,可以考虑调整培养目标,转向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多输送高层次人才。
      可以考虑引进MBA的案例教学法用于新闻传播教育,因为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大学的,对社会的了解甚少,一味地灌输概念会比较抽象。
      新闻教育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奠定其人文素养,进行中文、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的跨学科教育,培养“通才、杂家、复核型人才”;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道德素养教育、责任意识、爱民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重调研、讲真话的职业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第一节专业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记者角色意识。学生的仪表、胆识、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博闻强记能力都是未来记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应该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增强新闻专业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以适应新闻媒体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就应定位在财经新闻媒体的需要上。这种媒体需要的人才既应具备新闻传播技能和理论,又要掌握财经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既要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要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避免以下两种失衡的课程设置:一是新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过低;二是只重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而忽略甚至无视相关课程。“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
      另外,可以成立媒体经营管理专业、网络传播、品牌推广等新专业。可以坚持双学位制、主副修制,或者试办硕博连读班、招收非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成立硕士班,探索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4.提高研究生层次办学能力
      研究生段的教学内容应该和本科段拉开挡次,应该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重新审定。另外,可以适当增加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博士点。有专家建言:只要是具备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博士点条件和标准,就不应该人为地在数量上加以限制。
      5.优化师资结构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新闻记者、编辑在采访第一现场的生动故事、在把关第一现场的化险为夷的智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最能打动和感染学生。因此可以聘请、引进既有厚实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采编人员为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感性新闻业务知识,同时邀请在线总编、台长来校讲学、讲座,给在校新闻学生介绍当前新闻战线的新现象,更新新闻理论,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中,只有17% 的教授没当过记者;而80%的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并坚决主张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教授。这些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新闻学和新闻媒体深刻批评的著作,对新闻教学和工作都极具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新闻界领袖人物坚信,成功的新闻学教育模式应该是贴近专业知识、远离脱离现实的纯学术性的问题。
      我国新闻学非博士点的200位教授,可以向所在院校提出招收博士生的申请,通过有关标准的应该准许招收博士生。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有力于减轻博士生过分集中的博导的沉重负担。另外,在研究生招生扩张之前就应该做好增加导师的工作。
      6.树立高投入的教育观点
      廉价办新闻教育的观念早已过时,因陋就简的新闻教育观已经明显落伍于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事实上,新闻教育也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一流的设备、器材。传统的报学专业,已经采用电子排版、激光照排,而广播电视专业的摄录编播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重装备和高消耗。培养动手能力的新闻业务课程如采、写、编、评、摄,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办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一定的实验手段,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掌握实战的技术与本领,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高校可以考虑给新闻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之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实现开源,获取社会资金投入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中去。
      7.加强新闻专业教育的新鲜性
      尽量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免知识老化、观念滞后,不适应媒体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更无益于学生的培养。
      教学内容也要经常更新:一是最新的新闻学专著、学术期刊上的新观点、新成果、新问题,应该及时地补充进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中涉及的案例要使用最新的热点新闻、典型报道,在新闻采、编、评、策划、制作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思路,因为具有及时性、新鲜性、生动性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要创新。新闻专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闻的特性即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节拍,加上新闻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导致新闻教育必须随时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变迁。因此新闻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无论是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制定,还是培养途径的选择,都必须走出校门实行开放教育教学方式。对当前新闻教育出现的问题,先要正本清源、转变观念、回归新闻教育的本质,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教育的质量,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荐访问:传播学 现阶段 高校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