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_英汉隐喻的对比研究

    时间:2018-12-27 03:37: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存在修辞学派、认知学派等多学科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上,着重分析英汉语当中隐喻表达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揭示隐喻表达式的差异,体现英汉民族思维建构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 英汉隐喻 对比 认知角度
      
      一、隐喻的认识基础
      
      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存在于三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即修辞学派、认知学派和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研究。修辞学派对于隐喻的研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系统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它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重在强调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修饰文采、增强效果的功能。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在韩礼德的研究基础上,把隐喻归置于语法隐喻的框架下,认为它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以上两个派系的研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中,本文讨论的内容以认知学派对隐喻的研究为基础。认知学派对隐喻的认识,是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经验这个角度来入手的,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自此,隐喻就不单单被看作一种修辞的手段,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认知现象高度,成为人类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有力工具。
      本文从这个理论的视角入手,根据Lakoff对隐喻阐释时的分类,即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三个角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分析隐喻表达方式的不同点,指出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不同之处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尽相同。
      
      二、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
      
      隐喻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隐喻的建构与理解,故研究英汉隐喻的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更体现不同民族心理建构的差别。
      1.首先在结构性隐喻当中,有关“愤怒”的情感表达,英汉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式。例如:
      
      可以看出:英语中用容器中的液体、热或愤怒来隐喻愤怒,而汉语中用来指愤怒的通常是“气”或“火”,而且“气”用得较普遍。
      2.方位性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但自然中的空间关系不止一种,每一种使用的多寡,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受语言本身、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未来”在不同(有时是相同)的语言文化中被描述成“在前面”和“在后面”。
      (1)当用空间概念来喻指时间时,汉语多用方位词“上、下”,可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的先例,说明了空间隐喻是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如:来年春上,早上,上下五千年,眼下,会上/下,课上/下,上/下一月。但是,英语中有关“上、下”的介词很少,尤其用来表示时间概念。将以上例子翻译成英语,是:on spring days,in the morning,within the past five-thousand years,at present,at /after the meeting,in /after the class,last/next month。
      从英语和汉语对应的时间概念看,汉语中的“上、下”概念在英语中对应的时间概念不是固定的,依照不同语境,有所不同,包括“at,on,in”的含义,又有“before,after”的意义。
      (2)当空间概念喻指地点时,汉语的“上”可以用来指具体的点或抽象的范围,指具体的点时称为“接触或附着”,指抽象的范围时属于“非附着关系”。例如:桌上、树上、海上、课堂上。“汉语的‘上’既可以表附着关系,也可表非附着关系”。表附着关系,相当于英语的on;表非附着关系时,是虚指范围,包含英语的三维空间关系,相当于at,on,in,above,over等含义。所以,英汉语在范围概念上的最大区别是:汉语重“上下”,轻“里外”;而英语则重“接触面的大小”。
      汉语中常用“在……上/下”的结构表达隐喻,是因为它用确切的地点位置来喻指不确切的范围,如“在课堂上,在心上”、“在您的领导和指挥下”。这种结构表达内部、外部,广延及接触和不接触等丰富的空间含义,是汉语方位概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汉语方位词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3)介词“at,on,in”也用来表示抽象范围概念:at a height of 500 meters(在500米的高度),at a speed of 30miles per hour(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at any price(以任何代价),at high pressure(在高压下),on paper(表面上,理论上),on a bench(坐在法院凳受审判),in danger(危险地),in panic(恐慌地),in despair(失望地)。而且at,on,in本身的含义,它们所喻指的抽象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这两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方位空间概念隐喻抽象概念时的方法大体相同,即用确切位置来隐喻抽象的范围,但二者使用的表达结构差异较大。
      3.在本体性隐喻中,有容器隐喻和实物隐喻两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隐喻抽象概念的容器及实物选取不同,造成一定范围内抽象概念意义的表达不同。
      (1)“It is in my control.”和“The car is out of control.”汉语中表述为:“他在我的控制之下”和“车子已经控制不了了”。英语中用“in”来表示抽象的范围位置,而汉语用“在……下”。这把抽象的概念“控制”当作容器来测量和量度,但在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2)又如:在英语中,色彩中的蓝色常常被认为是忧郁、悲伤的象征,有“Sadness is blue.”的隐喻概念,如:“She looks blue today.”;“Paul was in a blue mood.”。而在汉语中,对于悲伤的隐喻常借助人体的具体器官,如“肠、眉、脸”等。例如:“她听了这个消息后,肝肠寸断。”“她整天愁眉苦脸。”“她眉头紧锁,好像有很重的心事。”
      
      三、英汉隐喻的部分共性表达
      
      虽然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存在诸多差异,但它毕竟是人类共同建构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极其相似的表达形式,因此,在差异的基础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结构性方面,英汉语中都大量存在用“天气”这个领域的概念隐喻人类情感领域的概念。如:“creat an atmosphere of cheerfulness”;“in a sympathetic atmosphere”;“gust(of anger)”;“thunder at sb.”;“in a tempestuous mood”;“a sunny smile”;“a cloudy of gloom”。汉语当中的类似表达有:灿烂的笑容、炽热的感情、阴郁的心情、冷若冰霜等。
      2.方位性隐喻一般来说,英汉语都常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来表示一些抽象范围的概念:“I am feeling up today.”;“She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他情绪低下”;“她情绪颇高”;“他陷入绝望之中”。英汉语中也有用表示动态关系的词语来表示范围、状态的改变等:He is getting into trouble.(事实空间――观念空间);He looks down-and-out.(空间概念――状态);His career is up-and-up.(事实空间――动态过程);他从早到晚都在干活。(空间距离――时间概念);期中考试就在眼前。(空间概念――时间概念)。
      3.除了对空间方位的体验进行隐喻外,人类还对自然物或个体本身的体验进行隐喻,即本体性隐喻。如,把抽象领域看作容器:“The plane is coming into view.”;“他匆匆走出了我的生活,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把事件、行动和状态也看作容器:“Are you in the race on Sunday?”;“How did you get out of washing the windows?”;“你入党了吗?”;“我退出比赛了”。把情感看作容器:“Harry is in love.”;“他将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了”。
      
      四、结论
      
      本文从结构、方位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层面对英汉隐喻的部分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结构和概念意义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共性来源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对自然的感觉经验,而差异则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认知模式在语言背后所起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27-342.
      [2] 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35.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London,1985:28.
      [4]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4.
      [6]林书武.“愤怒”的概念隐喻――英语、汉语语料[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
      [7]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
      [9]吴静,王瑞东.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推荐访问:隐喻 英汉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