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时间:2019-05-14 03:1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渗透与影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不高,其突出表现是大学生自身社会理想和信仰意识相对淡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盛行等,因而加强认同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提出打造思政教育新平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设置师生价值商谈机制等措施,使在校大学生真正认同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
      作者简介:张德义(1989-),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本科生。(河南新乡453007)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16-02
      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如何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切实转化为在校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而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体,它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旋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移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时代精神,奉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各种社会思潮和多种价值观的渗透以及社会环境中不良现象和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少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不高,其主要表现是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诸多偏移和背离。
      1.社会理想和信仰意识相对淡薄
      在当前竞争激烈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在校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未来找到合适工作,如何实现人生规划,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等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至于如何追求更加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不少人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甚至有些人认为是不切实际、远离现实的空谈。“理想过于现实和实际,缺少更高层级目标的牵引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活视野的短视、狭小和浅薄。”[3]同时,以商业娱乐性和通俗流行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不免会有世俗化、低俗化和感官化的倾向,导致受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群体较为重视感官体验,思维和想象趋于平面化、驽钝化。另外,受各种消费娱乐文化的诱惑和五花八门广告的吸引,部分受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比较喜欢追求物质享受以及浅薄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精神却异常空虚、意志消沉。
      2.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盛行
      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在校大学生养成了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其具体表现为:在做事上,追求效用,为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把人际交往当做手段并希望从中获得对己有利的东西;在学习上,重视专业知识和实用性、工具性强的知识,轻视人文科学、基础性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在职业选择上,重薪水和工作舒适度,轻社会需求和长远发展。这种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弊端是急功近利,只注重事物外在的价值,造成事物价值和意义的偏失或最终丧失,价值判断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庸,或被弃置一旁。
      3.个人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倾向明显
      在校大学生比较注重人生的自我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是推动在校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高个人能力以完善自我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由于一切思考、判断和行为都是从自我出发,“这种个人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物的封闭和漠然,无论哪些问题和事务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历史的。”[4]在校大学生在彰显个体独立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隔离,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并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之更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念。极端个人主义在道德上表现为道德相对主义,否认了道德标准的客观性,个人是道德的最终评判者,道德评判变成了“见仁见智,无所谓好坏”的相对主义,使道德问题最终变成了个人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校大学生作为其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宝贵的潜在人才资源。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战略意义。同时,面对国际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原则,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客观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决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由于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问题。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3.在校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社会理想的需要
      实现人生价值是人最高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当今社会中,一方面,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倾向扭曲等问题;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校大学生过分注重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物质享受,个人追求与自身发展异化,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以积极引导,但从这一方面来讲,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校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社会理想的需要,是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四、关于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思考
      1.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构建新教育载体
      首先,应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聚和理论研究优势,充分运用高校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超的教学艺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次,学校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精神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使其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认同教育于学习生活之中。此外在优化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努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同时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及网站建设,使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载体;二是要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教育素材,如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并内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既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培育和加深了在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其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从历史的长河中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在比较选择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5]从而增强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感情认同。
      3.设置师生价值商谈机制,是增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举措
      “随着多元文化存在的合法性被人们普遍认可,传统以主流压制边缘、规范压制差异的霸权型学校道德教育模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生存空间,”[6]这种传统的灌输道德教育模式和方法,对追逐个性、张扬个性的“90后”大学生教育效果显然不佳。而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却可以为我们构建民主、自由的学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南,体现“对话、理解和个性化建构”的基本特征。商谈需建立在平等交流、自由阐述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它要求教师具有价值穿透能力和对在校大学生强大的道德号召力,达到在校大学生道德生活的“暗示”和心灵的“点化”。通过价值商谈使在校大学生在珍惜自身价值、选择自由的基础上,选择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扩宽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为我们教育创新提供了动力,客观而正确地对在校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进行利弊分析,有助于增强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势利导,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脉搏。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致谢:本文经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洪河教授和陈莉莉副教授修改,在此对李洪河老师和陈莉莉老师表示最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3]乔春霞,齐慧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4][加]查尔斯·泰勒.现在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58.
      [5]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5).
      [6]龙宝新.价值商谈与学校道德生活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孙晴)

    推荐访问:在校 认同 核心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