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把握阅读“四性”,轻叩文学之门|谁人轻扣这门扉

    时间:2019-05-12 03:27: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阅读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教授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评价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在“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兴趣激发 内容选择 阅读方法 阅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阅读对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学业知识的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优秀的经典读物,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以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我结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积极性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课外阅读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其方式灵活,以兴趣为先导,更具有个性化色彩,更要求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意愿。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调动后天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只有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提高其阅读的自觉性。阅读指导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如下几个主要目的:(1)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2)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3)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从中吸取文化精髓,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通过阅读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
      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段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学习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阅读趋向。同时,不同的阅读个体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爱好。但是,相同年级段和同一教学进程、相同的学习要求,也决定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阅读共性。因此,教师有必要研究学生的共同阅读心理和兴趣及个性差异,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民意调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方向,对某类作品感兴趣的原因,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要求等方面的情况,再根据这些情况有计划、有侧重、有层面、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范围、阅读方法等建议和指导。
      (三)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朱永新教授说:“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重读以前读过的中外名著,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多种形式,如介绍、评论、读后感等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以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的形式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开展阅读指导奠定了基础。
      二、选择阅读内容,体现计划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教师应根据课文课本学习的内容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生每学期、每单元课外阅读的具体目标,确定出正确的阅读主攻方向,以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加以实践应用,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中心,做延伸、辐射的阅读指导,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从而使得课内阅读有效地向课外阅读延伸。教师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
      (一)以教材中的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
      同类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譬如,在教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扩读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义存序》等,以进一步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在教读余光中的《乡愁》时,不妨把舒乙的《乡色酒》、席慕容的《乡愁》等“乡愁诗”介绍给学生诵读。
      (二)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
      譬如,教读《香菱学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其他关于香菱坎坷生平遭际的情节,可以阅读书中和香菱类似的苦命女子的故事,可以阅读书中集中展示宝黛釵典型性格的情节等。
      (三)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故事扩展;或以某一作家的成长故事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扩展。。
      譬如,在教读鲁迅的《故乡》时,我思索如果把文本作为一个例子,那么如何让学生以此作为凭借,深入到更为深广的鲁迅小说世界中去呢。学者王富仁曾提出“鲁迅小说世界的两大情节模式”。(1)“看客”模式,即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不厌其烦地写了大量的“看客”情节,来揭示病态社会中的人们在无聊麻木中以鉴赏别人的痛苦为乐的可悲性,如小说《祝福》、《药》等。(2)“游子归乡”模式,故乡留给他的只是苦涩的记忆,但故乡又始终是抚慰那颗漂泊心灵的家园,如小说《在酒楼上》等。学生在审视与批判的同时使知识得以迁移,不仅拓展了阅读视野,享受到文学大师的哺育滋养,在阅读经典中增长了人文性,而且突破了学生学习的年级限制,在一种理性思想的指导下,鉴赏了一些本属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为将来深入地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给阅读方法,加强实践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而应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提高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关键是“授渔”——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而语文教师更可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进而引导学生沉潜文本、仔细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通过翻阅资料和实践尝试,整理出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四个步骤:   (一)归纳概括。
      要求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通读文章或书本后的初步感受。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读过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要能够用极扼要的话,把这篇文章或这部书的主旨或精神或特点说出来,这才是真正有体会。”
      (二)触发联想。
      写出阅读后的感悟或联想。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合写的《文心》一书中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读思结合,由此及彼,由“入”到“出”,把书读活。
      (三)鉴赏评点。
      写出阅读后鉴赏性的评点感受。可以写对文中好词佳句的品评、思想内容的评判、艺术特色的分析,也可以写成段成篇的鉴赏短文。鉴赏评点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性阅读向评价性阅读的过渡,培养学生应有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质疑提问。
      记下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读书贵有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解决问题,是读书思考的一种良好习惯。学生若不能独立解决,教师可视该疑难问题的价值来决定是否将其作为部分或全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并且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更深入的指导。
      这四个步骤学生未必要面面俱到,可以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其中的一两点,写出自己最有感觉、最有想法的心得体会。
      四、开展阅读评价,调动积极性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师生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课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讲给大家听,同时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与同学交流,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或者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戏剧或改编小说,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可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务必谨记要及时给予学生阅读评价。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时,我认为应注意三性。
      (一)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欢乐,开发其阅读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二)科学性。
      课外阅读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阅读时,学生因个体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不同,对读物的重新建构也不同,会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的阅读评价不能强求统一,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三)模糊性。
      课外阅读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约束,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考试的手段进行,只能从阅读量、阅读规范、阅读运用等方面进行模糊性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言:“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读书,则其功至伟。”因为它的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提高学生当下读书学习的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做了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朱光潜.诗论.上海,三联书店,1987.

    推荐访问:之门 把握 轻叩 阅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