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读写融通,追求高效] 如何理解资金高效融通的重要性

    时间:2019-04-23 03:40: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师的语文意识在不断增强,阅读教学中不再只有滔滔不绝地说,有声有色地读,课堂练笔也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经常成为压轴节目。不可否认,在崇尚读的今天,课堂练笔无疑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综观我们语文课堂中的练笔,是否都真正地有效呢?让我们来聚焦几堂语文课。
      一、 随心所欲,天女散花
      阅读课上的练笔应有一定的练习意义,即目的。目的不应该包罗万象,否则就失去其练习的实际意义。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练笔当做“作料”,想到怎么练就怎么练,就像是“天女散花”,想怎么散就怎么散,随心所欲。在教学中往往“为练笔而练笔”,事先没有预定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使得练笔显得浮华有余,价值不足。如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课文结尾处是: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教师问学生:“你们还能把白鹭想象成什么呢?”郭沫若的诗本身就是流淌着诗意,教师在这儿本来是拓展学生思维的训练,但是这一练笔本身就比较狭窄,由于教师的把握失准,从而导致学生“胡言乱语”,所说的内容对于语言训练没有意义。
      二、 思考不足,生搬硬套
      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有些教师设计了课堂小练笔,却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了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现象,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好处,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练的是:你想对其中的父亲或者儿子说些什么?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练的是:你想对他们其中一位说什么?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练的是:假如你是皇帝、大臣、官兵、老百姓其中的一位,你会做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而且以上的小练笔形式只不过是一种“公式”代入法,生搬硬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无法达到课堂练笔的目的,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语文的教学。
      那么,如何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根据和美语文的理念、“融通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追求两极融通的和美境界的理论,关于读和写,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挖掘文本资源,找到读写的融通点,使读写融通,以收获课堂的高效。
      融通点一——内涵丰富的词语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技巧、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对于这些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还可以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有这样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其中诗中的“胡尘”一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刻。湖州市吴兴区的周明珠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紧紧抓住了“胡尘”一词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胡尘”是指怎样的尘土呢?
      生:这是胡人铁骑践踏飞扬而起的尘土。
      ……
      师:这仅仅是敌人飞扬跋扈、胡作非为飞扬而起的尘土吗?这些飞扬的尘土里还沾染着什么呢?
      生:还沾满了百姓的泪水。
      生:这不仅是尘土,还沾满了百姓的血和泪。
      ……学到这儿,教师马上激情引导:老百姓在敌人的铁骑之下,流尽了眼泪。听,哀声遍野;看,生灵涂炭……透过“胡尘”这个血淋淋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写成几句话吧。
      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诵读、感悟、抒写等方式巧妙地将“胡尘”一词由抽象符号变得形象可感。同时,读和写就在“胡尘”这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上得到了融会贯通,学生在这样的读写融通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
      融通点二——经典的语言
      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家名篇、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或句式精美、语言生动,或结构典范、简洁明了,或表现手法独特……因此,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随时进行模仿、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还让学生掌握作品中一些经典的写法。
      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这段话描写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串联,语言很有规律,还用人格化的写法写出了狮子的可爱,读后让人惊叹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高超。结合这一语段的特点,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两个板块的语言训练,使读和写巧妙融合在一起。
      第一板块,学习这一段话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朗读、感悟,感受到在和平年代里,这些狮子正在尽情地嬉戏,享受着天伦之乐。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想象:有的狮子( ),好像( )。
      第二板块,先看录像:枪林弹雨中的狮子。然后,音乐声起,教师进行了动笔前的引导:这些在枪林弹雨中的狮子,它们还会幸福吗?还有快乐吗?这些失去了幸福和快乐的狮子,此刻它们又在做什么呢?联系当时的情境,在作业纸上改写或者补写课文最后一段,可写一句或两句。
      1. 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
      2. 有的低着头,好像(    )。
      3.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
      4. 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  )。
      5. 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像( )。
      6. 有的( ),好像( )。
      在枪炮声的渲染下,在凄凉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依托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会,“辞以情发”,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
      生:有的低着头,好像在为牺牲的战士们流泪。
      生: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在躲避敌人的枪雨。   生: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在指责这些破坏和平的人;有的低着头,好像在为炮火中受伤的人们而伤心。
      生:有的大狮子把小狮子按在地上,好像害怕日寇把自己的幼子抢走。
      ……
      学生的这些鲜活灵动的文字中既有“课”的影子,又是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而通过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读写融通所绽放的活力,所显示的魅力。
      融通点三——课文的留白
      精彩的文章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细品,去深思。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文的空白点及未定点,在调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如《老人与海鸥》一文,老人与“我”聊起海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
      这句话中有一个留白点——省略号,董翱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就在这个省略号上大做文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董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
      师:省略号中蕴涵着什么?
      生:表示老人的话没有说完。
      师:在这里,老人为什么说了一半不说了呢?让我们试着走进老人的内心,拿起笔将你所感悟到的老人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动手写)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真希望它在遥远的地方也能过得很好。
      师:这是老人对海鸥由衷的祝愿啊!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句话。
      生: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不知道它现在过得好不好,有没有照顾好自己。
      师:这是老人对海鸥的牵挂啊!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句话。
      ……
      师:你看,品味着这个省略号,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来,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师对写后交流部分的设计。董老师不是让学生随意地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就了事了,而是要求学生借助自己所写的感受,再来深情地读出老人心中所想的。就是这样,教师紧紧抓住课文的留白——省略号,一步一步地、游刃有余地引领着学生穿行于读写之间。于是,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也就更为立体地展现在了学生的心里。
      融通点四——课外的拓展
      课外拓展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读和写很好的融通点。它或关注文本背景,或与相关的事件链接,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当教师把教学内容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时,学生的思维也就更开阔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的主题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首先表达了作者失去作为联合国观察员的父亲的悲痛,接着指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此,有位教师在教学到这儿时,引导学生将思维拓展到现实的问题当中。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读着这一句话,让你想到了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在我们中国,都有些什么不太平的事?
      生:伊拉克战争……
      生:中东战争……
      生:美国“9·11”事件……
      生:新疆恐怖事件……
      ……
      师:听着同学们的述说,我们的世界的确是不和平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配乐,师进行讲解),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吗?(可以是图片中的人)要求仿照课文作者的笔触写。
      在这个教学拓展中,学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背井离乡以及疾病、伤亡和恐惧,此时,学生与课文的作者产生了更深一度的共鸣,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心中有着太多太多的情感在涌动,此时的练笔给了他们将感悟凝结下来的好时机。于是,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把积蓄在心中的那强烈的感情迸发了出来:
      生:我想对战争的发起者说,你们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如果在痛苦中挣扎,在炮火中牺牲的是你的亲人,你又作何感想?
      生:我想对爱国留学生说,看到你们举起国旗,看到那红色的海洋,我感动得流泪了……
      ……
      学生的语言非常朴素而生动,声声震撼人心,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自始至终洋溢着学生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飞扬的激情引发学生激情的飞扬,用文本拓展的激情催化学生激情的升华,尽显和美语文读写融通之妙!
      总之,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那么我们就能为学生寻觅到最佳的读写融通点,让读切实地为写服务,让写也切实地为读服务,让读写互相促进、互相生成,把课堂推向和美的境界,从而收获课堂的高效。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塘甸小学 313000)

    推荐访问:融通 高效 读写 追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