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美国现代文明的熏陶: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

    时间:2018-12-27 03:23: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19世纪的美国经济发达,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影响日渐增长,人民的宗教热情不断高涨。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向世界推广基督教,传播美国现代文明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卫三畏在家族、学校、社区等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在美国文化传统中形成了独立、坚韧的个人品质。这一切促使卫三畏成为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美国现代文明和基督教福音。这也成为他观察中国的出发点。
      关键词: 卫三畏 基督教 现代文明
      
      卫三畏是一位19世纪时的美国传教士,于1833年来华,曾经在华生活了43年的时间(1833―1876年)。在卫三畏看来,中国虽然有自己独创的文明,发展水平也较高,但是中华文明已经达到自身的顶点,无法有新的发展,中国必然会向西方学习,皈依于基督教[1](P32,713)。如何对待异域文化,首先有个出发点的问题。不管哪个民族或哪个个人,在空间上无疑都会取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视野的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说,以 “我”为中心,或以“我”为本的倾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主要倾向[2](p115),卫三畏当然也不例外。笔者想就卫三畏观察中国的出发点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现代文明赋予卫三畏特殊使命
      
      19世纪时基督教虽然不是美国的国教,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基督教是被大多数美国人所信仰的,是能够把各教派统一起来的宗教[3]。基督教在美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美国建国之前,北美殖民地的第一批定居者就是基督教新教徒;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基督教更是为北美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美利坚民族的自由与独立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革命在上帝看来是天经地义的”[4]。
      19世纪的美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1820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6%,1860年所占比例增加到15%,工业总产值达18.85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英、法、德三国[5](p132)。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农业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新型的农业机械如小麦收割机、小麦播种机、割草机等纷纷出现,其中收割机和打谷机还在1855年的国际博览会的比赛中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的机器而获得了优胜[6](p70)。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美国也同欧洲列强一样走上了扩张领土的道路。19世纪可谓是美国领土扩张的世纪,1803年美国以一千二百万美元的低廉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并入新的领土。到了1854年,美国的领土扩大到777万平方公里,与它独立时仅有的90万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近9倍[7]。
      美国的国力不断增长,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美国当时国内建设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批的外来人口移民进入美国。据统计,从1820年到1880年的60年间,共有11,637,834人迁移到了美国[8](p191)。
      美国经济增长、领土增加和外国移民的大批涌入,固然意味着美国国家力量的增强,但也引起了美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复杂矛盾,各种改革思潮也随之而起。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出现了其教会史上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并在1800年时达到高潮。运动的领袖们把《圣经》视为最高权威,反对自然神论,抨击一切渎神、道德败坏和宗教冷漠现象,要求信徒重新回到教会生活中去[9](p297)。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虽然没有办法让基督教会恢复中世纪时期那种准政府的地位[10](preface ,p1),却使基督教加快了世俗化进程,不断参与到美国的社会生活中来。 “自然神论”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因此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来代替传统的天启宗教。而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推动下,在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中,在人们看来上帝已经参与到世俗的社会生活来。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确定有赖于上帝,另一方面,个体人的生存不仅为人类承担责任,而且在为上帝分担苦难,“上帝与你同在”。不仅如此,人类的终极信仰与价值的完善,也正是在人神的永恒交往中得以完成的[11]。上帝已经成了美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因素。基督教不再仅仅是通向天堂的必经之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世俗生活上的精神需要,为人们提供有关现实生活方面的指导[12](p226)。基督教俨然成了美国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卫三畏对基督教推崇备至,甚至将基督教与现代文明直接等同起来,他曾写道:
      著作家往往习惯于低估《圣经》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但是当我们对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作一比较,这一因素就会作为前者优越性的主要原因而引人注意。现代文明不是奢侈品或文学作品,不是艺术或是教士权术,不是战争精神,不是对钱财的热情,也不是手艺的展览和机器的应用,而是献给一个国家以永恒的伟大和繁荣。车尼维克斯说:“基督教是一切文明的缩影,它包含着我们所寻求得到支持的每一论据,说明本质的每一规则。以前的宗教制度和奢华相表里,唯有基督教胸怀文明之境……最文明的国家是属于最纯净的基督教。”[1](p31)
      我们应当承认,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13](前言,p1-7)。但是,现代文明是一个范围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卫三畏将现代文明等同于基督教,反映了他独特的世界观,这是他观察中国的前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基督教的觉醒运动不仅对美国社会本身产生了影响,而且对美国的对外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教义中本身就包含有将基督教推广到全世界的理念,如《圣经》里就记载了耶稣希望世上万民都成为其门徒的愿望[14]。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推动下,19世纪时美国的基督教教会掀起了传播上帝福音的热潮,海外传教组织纷纷成立。雄厚的经济实力加上基督教的复兴使当时的美国人具有了一种“使命观”,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受上帝的委托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12](p230)。
      可见,卫三畏早年生活的美国正是处于国势蒸蒸日上的阶段,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影响日渐增长,人们的宗教热情不断高涨。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向世界推广基督教,传播美国现代文明的热潮。这必然会让卫三畏怀着民族优越感来看待中国,无异于在观察事物之前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其结论的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
      
      二、“救世主”派卫三畏来到中国
      
      卫三畏有着十分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在他看来,上帝业已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15](p10)。
      卫三畏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坚定的基督教信仰,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卫三畏家族的基督教传统为他皈依基督教打下了基础。他家族的祖先就是一位移居美洲大陆的英格兰清教徒,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上帝。不仅如此,在卫三畏的家族中还出现过许多位长寿的牧师,其数量超过了其它任何的家族。卫三畏的父亲也是一位基督徒,曾在家乡组织建立了一所主日学校[15](p1-3)。当时,主日学校是通常为儿童,偶尔也为青少年和成人进行道德和宗教教育而创办的学校,宗教和道德教育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教育学生阅读上帝的教导并理解其中的简单道理构成了学校的主要任务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主日学校的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还包括一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16]。该校建立之后不久,“工作越做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15](p3)。由此可以看出,卫三畏的家族可谓是一个基督教世家。卫三畏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对基督教便有了天生的认同感。
      卫三畏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17](p157)。卫三畏六七岁时就开始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同时还在自己父亲组织建立的主日学校里接受基督教的宗教教育,这所主日学校采取教义问答的形式和比赛、考试、奖励的方法,使学生们能够认真仔细地研读《圣经》,对经文的字句和意思耳熟能详[15](p2-3)。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使基督教的理念在这些儿童们的心里深深扎根,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在主日学校里的学习,卫三畏对基督教的信仰更加坚定,对上帝更加虔诚了。
      卫三畏所生活的社区对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美国,一个社区居住的人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18](p354)。卫三畏所在的社区里,人们对基督教有着虔诚的信仰,既然社区中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则必然对卫三畏个人信仰会有所影响,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卫三畏加入基督教会的那一年恰好也是该社区宗教活动特别频繁的一年[15](p3-4)。
      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对卫三畏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他的职业选择。卫三畏在大学时立志要做一个植物学家。但是最终却成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信仰起了重要作用。当卫三畏刚从他父亲的来信中得知美部会传教团需要自己去中国照管印刷所时,他还是表现出了对植物学更大的兴趣:“那些自然界的物体可能会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让我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使得卫三畏改变了主意,愿意来华参与传教工作。他认为,世界的四分之三处于异教和半偶像崇拜之中,传播基督教既是上帝的命令,也是他必须对上帝承担的一种责任。卫三畏当然意识到,来中国传教将会离开自己从小就熟悉的环境,会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困难。但是卫三畏认为一个基督徒应当用热情和真诚为上帝服务。在他看来,只要信任上帝,上帝就会时刻给予帮助,这种帮助是人间没有的精神的帮助,可以帮助他抵挡住所有的危险。卫三畏相信,是“救世主”派他去中国的[15](p6-14)。
      个体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他所属的群体,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19]。卫三畏的价值观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他开始用心中永恒的上帝规范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他看待上帝就像苏格拉底看待他的守护神一样”[15](p4-5)。
      
      三、在美国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个人品质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帝国,要想将基督教这样一种与中华文明异质的宗教传入中国,无疑是十分困难的。来华之前,卫三畏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存在着危险、诱惑、享乐、贫困和艰难的地方。这样的中国也曾经令卫三畏感到畏惧[15](p12-13)。但是,卫三畏最终还是来到中国成为了一名传教士。这不仅是卫三畏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使然,而且与其特殊的个人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卫三畏有着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加上长期离家独立生活和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得卫三畏逐渐改掉了自己性格中的缺点,由一个粗野的少年成为一个善良和蔼的人[15](p11)。这样就有利于卫三畏接近中国的人民,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能对中国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卫三畏的性格中坚韧、独立、喜欢冒险的特点是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和自身的恐惧心理,从而胜任在中国传教工作这一艰苦工作的重要因素。有人甚至认为,也许是在最初的传教工作中的某种冒险成分使卫三畏下意识地迅速做出了前往中国的决定。卫三畏的这些特点应该和美国人的国民性格有关,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初到美洲的欧洲移民大多数是为了逃避本国的宗教和政治迫害而来到这块土地的。加上美洲土地辽阔、生活艰苦,人们长期分散居住、互不信任,以及受到伏尔泰、卢梭等人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美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过着高度分散、弱肉强食、乐于冒险、崇拜英雄的生活,逐渐形成了不迷信权威、对自己负责、追求最大自由的历史性格。可以这么说,在美国“自力更生的信念,独立坚韧的性格和和永不惧怕冒险的激情成为民族性格中天生的一部分”[20](p3)。同时美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自我依赖和自我独立的观念。这种自我依赖和自我独立的观念表现在心理上,就要求人们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做主的良好习惯。卫三畏独立的性格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卫三畏的个人经历也磨练了他的性格。卫三畏15岁时就在埃利・伯查德牧师那里学习,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常常在寒冷的环境中读书,这对培养他坚韧的性格是大有益处的,高校的生活也加强了卫三畏原本就具有的自力更生的品格,有助于他的独立 [15](p3-11)。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熏陶下,卫三畏作为一名传教士,怀着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和传播上帝福音强烈愿望来到了中国,他有着强烈的基督教价值观,这些已经成为他观察中国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美]卫三畏.中国总论(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钱林森等.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董小川.美国政教分离制度的历史思考[J].历史研究,1998,(4).
      [4]杨虹.美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探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顾学稼等.美国史纲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6]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笑点.美国靠海军打天下[J].当代海军,2000,(1).
      [8]邓蜀生.美国历史与美国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王美秀等.基督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B.Ekelund Robert,J F.Hebert R,Robert.Scared Trust:The Medieval Church as an Economic Fir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1]邓前成.论近百年来基督教的世俗化趋向[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
      [12]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罗秉祥,赵敦华.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The Holy Bible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Matthew28:19p888,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84.
      [15][美]卫斐列.卫三畏生平及书信――一位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心路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刁小伟.浅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主日学校运动[J].文教资料,2006,(11).
      [17][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庞卫国.价值多元与主导价值观[J].求索,2003,(1).
      [20]梁隽,朱海峰.自由神与物质王的角逐:美国文化的面貌与精神[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美国 熏陶 现代文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