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外交话语隐喻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师话语中的应用]

    时间:2018-12-27 03:38: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媒介以及向英语学习者直接提供可理解性输入的获得源,教师话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隐喻与教师话语以及英语教学三者的关系分析入手,来探讨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层次的一个新的突破点,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开辟新的认知途径。
      关键词: 隐喻 大学英语 教师话语 英语教学
      
      1.引言
      现代教育改革所引发的教师角色转变使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权威”转化为承担各种使命的传输媒介。尤其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知识导入因素,充当着示范者(Model)和促进者(Facilitator)的双重角色。因而作为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话语逐渐为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所关注,并不断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关注点多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探究其形式特征,即包括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在内的针对语言应用的调整,另一方面探究其功能特征,即更加注重教师话语的话语量、提问方式、师生之间的交互调整(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s)以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具有“艺术语言”效果的隐喻仍未引起教师话语研究者们的重视。笔者认为,面对二语习得教育中难以逾越的瓶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言课堂学习效果,不妨从主要输入源――教师自身的语言中寻求解药。而旨在将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及延展创新性的隐喻必将以教师话语为有效管道,足量输注学生的语言思维网,从而渗透影响学生在语言学习提升阶段对于融入不同语界的思维方式的认知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师话语与英语教学
      国外学者Richard和Nunan将教师话语定义为“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活动”。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成为绝对的主导者,教师话语也从而成为施教的最主要手段。西方语言教学界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便起步了对于教师语言行为的研究分析。其中Krashen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理论使教师语言所承载的重要性得以深入人心。国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以赵晓红及周星、周韵等为代表的教育界同行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对国内英语教学的教师话语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以探索教师话语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国内传统课堂教师话语占据了约70%的课堂时间,因而对于教师话语中话语量的争论不绝于耳。目前,结论倾向于人云亦云,一边倒:消减量,提高质。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味地强调消减教师话语的数量却有待考究(陈秋仙,2007)。关于质的重要性,Grice在他的《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的“合作原则”就曾明确提出语言交际中“质量准测”;Nunan(1991)也指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话语量论成败。在保证合理话语量的同时,其质的高低决定着输入语言的有效性。应力图避免“垃圾输入”或“消极输入”,以及由此可能形成的语言石化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在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学习进程中形成难以清除的障碍。
      教师话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犹如血液与机体,积极的教师话语不但能够有效地起到中介作用,而且在人际及情感、艺术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相反,消极的教师话语无疑会延滞甚至扭曲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进程。
      3.隐喻与英语教学
      3.1关于隐喻
      早在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已经在其所著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得以系统研究,并定义为: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束定芳,2000)。鉴于隐喻的普遍性,包括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从不同维度开始了对隐喻的研究。这股“隐喻热”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的兴起更添新的内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与语言、民族、文化等有着紧密关联、具有创新延展性的认知模式。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更明确地指出,“指导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3.2外语教学中隐喻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对隐喻认知特征的最早阐释者Rechards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束定芳,2000:28)。隐喻充斥于语言表达的各个空间。众多数据统计均显示,隐喻在语言应用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口头交际中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Rechards,1992)。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提升隐喻认知程度是不待之需。Littlemore(2001)经过研究发现,隐喻是外国学生听课的一大障碍。中国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无法在交际和理解上有任何突破,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隐喻性思维及隐喻能力。其次,隐喻具有创新延展性。哲学家Cassirer认为作为隐喻承载体的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它超越概念、判断、推理的精确性和有序性,直接对认知对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史鑫,2002)。随着二语习得者认知能力的提高,其隐喻性思维能力也将随之增强,对于语言创新的潜能也会相应被不断发掘出来。因此,隐喻可谓是语言进化发展的动力所在。英语教学中应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开拓学生的隐喻思维,增强其语言解码和语言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实现隐喻将抽象见之于具体的转换价值。此外,隐喻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隐喻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格为人们所知,因此它必然具备了语言修饰这一功能。隐喻的使用赋予语言以华丽、精致和形象的外表,在语言应用中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高等教育对英语的教育目标是将语言应用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决非仅仅局限于追求语法的完美以及语言的流畅性。对于隐喻的灵活应用无疑是高水平语言运用能力的显著标志。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依靠隐喻这座“架桥”,使外语教学攀上一个新的高度。
      4.教师话语中的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接触隐喻的途径除教师话语之外,教材、课外读物及音频视频材料中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隐喻素材。然而在中国,作为二语习得者主要的语言输入源,教师话语中的隐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示范模式。此外,教师话语中隐喻的应用还可以起到绝佳的艺术效果,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语言的各个部分,包括课堂用语、讲授用语、师生交流及反馈用语中,教师都可以试图加大隐喻使用的密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带有隐喻性质的教师语言记忆值远远大于普通、直白的表达,并且学生能够在日后师生交流中进行有效输出。此外,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课堂用语、讲授用语及师生交流用语中隐喻使用的空间往往更大些。如:
      You are one of the top students in our class.(交流用语)(a1)
      You are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our class.(a2)
      A sentence without a verb means a body without bones.(讲授用语)(b1)
      There must be a verb in each sentence.(b2)
      Oh, boy,you shouldn’t speak in a mosquito way.(课堂用语)(c1)
      Oh,boy,can you speak louder?(c2)
      以上例句中,a1,b1,c1三句均具有隐喻性内涵,其应用明显体现出隐喻与普通表达(a2,b2,c2)所具有的巨大交际效度的差异。笔者曾以东北林业大学2007级食品和物理班共计94人为对象,就此三句教师课堂表达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具有隐喻含义的认可度更高,约占76%,其原因多在于带有隐喻性语言的三个句子虽然在理解难易程度方面略低于普通表达(低约12%),但其所起到的语言艺术价值及语言习得价值远远高于后者。上述研究表明:大学英语课堂语言习得者对于隐喻学习以及教师语言质量的期待值已经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高质量的教师话语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尽管目前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有较大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质量仍参差不齐,因而教师话语中隐喻的实施仍然存在较大障碍。为此,教师首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积累隐喻素材,有意识地在自身语言表达中向学生渗透隐喻知识,引导学生用隐喻性思维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隐喻通过教师话语这一平台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5.结论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流交际,而语言中隐喻的习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把隐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项目,而作为教学载体以及主要语言输入源的教师话语,不仅会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输入平台,同时也能够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从而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Michael McCarthy.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c,199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陈秋仙.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学理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6]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7]史鑫.隐喻的思维本质与认知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推荐访问:隐喻 英语教师 话语 大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