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网络语言对文化的影响分析_网络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8-12-24 03:36: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语言这一新兴语言形式,已经对传统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改变。尤其对现代语言规范的颠覆、对体验认知存在的回归、对传统权力话语的消解、对两性沟通情势的改变及对传统传播道德的影响等已初现端倪。在迥异于现实世界的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网络语言已经构筑了一幅有别于以往的多元文化生态。
      关键词:网络语言 文化 传播
      
      一、对现代语言规范的颠覆
      
      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从思想到字形的转化过程。屏幕上显现的字符与作者头脑中的思想内容或口中说出来的话,有着相似的性质,这意味着主体与书写、主体与客体在书写中趋向同一,或者说,头脑中的思想与屏幕上的文字趋向同一。网络语言的这种特性,使语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失去了自身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网络语言一方面继续发展了由印刷书写肇始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又颠覆了印刷书写,使文本从印刷语言的固定的线性语域转移到了口头语言的非固定的开放性语域。换言之,网络话语行为消融了现代意义上的主客体界限,导致网络语言呈现出一种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二元交织的后现代特征。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的实质,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音书写的二分法架构加以理解与阐释,既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印刷书写的新形式,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口语的复兴。巴尔特曾说,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乃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语言决定人的存在及其人类文化本身。因此,维护语言的特有规范和纯洁性,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不能不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这一角度来看,网语挑战规范,多少有一点反文化的意味。但是,网语的反常规,又表明了现代语言制度的某些偏颇缺失。从本体意义上看,网语追求高度的自然性、个性化、人情味,也即是追寻语言本身已失落的天然性,这正使语言重新获得一种生命的灌注。
      
      二、对两性沟通情势的改变
      
      网络媒介最特殊也是受到争议的是它的“匿名性”与“虚拟真实性”。由于网络并非实体空间,所以在网络上的符码也并非真正能够代表一个实体的表征。也就是说,包括像性别、年龄、阶级等人口学的变项,在网络上其实是不存在的。参与者只是利用一个ID,在网络空间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而谁也不知道藏在ID背后的实体究竟为何人,人们可以经由在许多自我的建构中创造多元身份。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性别这个主观变项,已经逐渐从个体的身上去除。
      透过虚拟变性,可以让人体验到异性的经验,或抛弃性别约束,甚至对于性别刻板印象有所省思。男性可借由线上的角色扮演成为女性,现身于虚空间中,引来大批的爱慕者、热心的人帮助他解决问题。男性网民也透过这样的过程,享受当女生的特权。也许这样的经验就某个层面来说,可以使得两性之间增进对于异性的了解。网络空间里具有匿名的性质,真实身份和性别是可以随意扮演的,所以在网络上的人与人互动中,性别和身份往往趋向模糊不清。网络空间里和亲身沟通不同的是,在互动时若没有特别说明,在彼此态度的对待上容易因不清楚对方性别而不知所措,尤其是在线上交谈、线上游戏、文章发表等完全借由文字表达的情境里,性别往往被模糊了。而且由于匿名的特性,性别在网络空间中很容易错置,使用者可以轻易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
      
      三、对体验认知存在的回归
      
      互联网的虚拟生存颠覆了物质世界感知和确认存在的准则,冲击和消解着现实世界人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观。网民在进入网络之际,就被剥夺了其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属性,只剩下语言表达的属性。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金钱、地位、身份、容貌、家世等属性在网络上都被屏蔽掉,因为所有这些属性在网络中都缺乏可验证性。互联网犹如是一次土改,剥夺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属性,使得语言和表达成了网民体验和确认自身存在的唯一媒介和方式。在这样的生存语境中,人找回了与其存在的本真联系。
      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互主要都通过语言这单一的媒介来实现,只有借助语言和表达,网民的人格、观念、智慧、气质、谈吐等等人自身具有的属性和禀赋、才能和知识,以及是否善于理解他人、是否宽容、是否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等性格特点被呈现出来,并在他人的回应中感知和确认自身的存在。语言不仅是存在之家,而且构成了存在本身,表达构成了一种可以真切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物化与异化的一次反拨,是人的属性和价值回归自身的一次革命。譬如,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人自身属性――如力量和美――的欣赏和肯定,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力量和美愈来愈被物质属性取代,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的标准,同时,时装、化妆品、护肤美容、整容手术等也混淆了美的标准。网络摒弃了种种被物化了和被混淆了的标准,使网民在同一起点上,在语言中呈现自我,在表达中确认自我。同时,网络还使得人们可以由于语言构成存在这个特性,实现对多重自我的体验和确认。在网吧,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网民在聊天室同时以几个身份分别与不同的网友聊天。几个身份之间有时存在巨大的差异,多重身份和角色带来了多重的生存体验,而这一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神奇体验,实际上就是网络另类空间中语言构成存在的真实体现。
      
      四、对权力话语的消解
      
      网络权力的展现,除技术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民间的言说――话语来实现的,而特定的话语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知识相关联。因为文化、知识乃为话语提供真与伪、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的规范和标准,由此而允许某些话语存在,并排斥另一些话语,这就使得话语成为了权力的话语。当人们在网上“以言行事”时,也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力量。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体、新闻记者乃至每个人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更为普通百姓消解权势打开了方便之门。
      福科在《话语的秩序》一文中曾揭示出:每个社会都会以种种直接限制话语的方法来规范话语漫无边际的扩张与增殖,比如设定某些题材为禁忌,预先就言说过程安排特定仪式,或者限定在若干情景下只有“符合资格的人”方才能够发表谈话等等。现代以权势为中心的社会也毫不例外地对话语进行着“监禁”。而迥异于以往的是,网络所制造的话语,则是对权势阻碍和监禁话语过程的一种反抗和消解。毕竟,完全任凭名人们展示他们的荣耀与权势,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不公的,普通大众没有美貌、金钱、荣耀、力量、才华,但是通过丑闻和隐私,大众以一种罪恶感投射的特殊方式间接地分享了一种没有权利过的生活,奢侈、放纵、狂欢、四海为家,一切所谓的陶冶性情的生活都被接近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权势被消解了,恐惧与屈辱、没有发泄出来的侵略性和压抑性的欲望,都藉此得以排遣和释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均衡态势。权力产生话语,而产生于民间的新语言新词汇又在不断制约着权力话语,消解着权力话语。在这方面,网络语言无疑是一支日益强大的生力军。
      譬如网上流行的戏拟和改编,把某张图片截一段,上面添上另外一句话,对其进行解构,重新建构语义。这些都是网民狂欢的方式,网民通过这些手法消解了权力话语的严肃性,从中寻找新的话语乐趣。在无穷的造语运动中,网络语言是否充当了“自然之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它所指称的对象,已经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倒是,网络语言的粉饰与夸张,权力话语的建构与解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语言狂欢的盛宴把人类自由创造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五、对传统传播道德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讲,传播道德指传播主体实施传播行为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通过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非个人行为表现出来。其鲜明特征是,传播道德是对传播主体本身传播行为的约束。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传播道德意识,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空间急剧扩大,层次增多,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人们通过媒体传播信息所引起的道德关系也因之变得非常复杂。在信息多元、传播多元的情况下,人们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识日益觉醒。现在传播道德的主体是具有传播权利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意识、依据传播的道德需要而从事传播的人。在网络交际领域这一全新的传播空间,网络语言满足了人们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需要,但由此带来的传播侵权和其它不道德的传播行为损坏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威胁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必然呼吁规范传播行为,实现责任、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种传播道德意识的自我需要同传统的狭窄、淡漠的传播道德意识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网络还存在很多漏洞,网络媒体的安全服务机制尚未能完全有效地建立,网络语言一经使用,就完成了“出版”的工作,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单位对网上作品负责任,一些格调不高、相当粗俗的词语在网上也时有出现,这也难免导致目前网络语言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另外,网络语言本身还是一种不成熟的语言形式,在传播时需要约束和监督;旧的法律系统在网络世界的新问题面前显得漏洞百出,难以招架。因此,道德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问题,呼唤在现有的条件下的法律保障,同时更呼唤道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秦志希.网络传播的“后现代”特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6.
      [3]周宪.超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4]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蓝克林.20世纪谁创造了我们的时尚.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6]杨新敏.自由:网络传播的神话.现代传播,2001.6.
      [7]林琳.网络时代与隐私权.新闻记者,2001.5.

    推荐访问:影响 网络语言 分析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