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关于对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例子

    时间:2020-03-26 07:46: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各项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零部件。文章从其重要意义和作用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海原;民族文化;花儿故乡;花儿艺术节
      
      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各项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零部件。海原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回族人口占70%,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更是该县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然而,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由于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对民族文化认识的不完全统一,从而导致海原民族文化在外界不被人所认识和了解。为此,笔者就民族文化的发展结合海原县的实际提出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意在共谋民族文化发展思路,促进民族文化快发展、大发展、大繁荣。
      
      一
      海原是个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文化的民族特征十分显著。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说明了民族文化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阐明了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设“花儿故乡”,是县委、县政府结合海原实际,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重大举措,将对海原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一,海原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从西华山深处神秘的李元昊避暑胜地,到镌刻着各种花纹的西夏陶器;从旱塬上跳动的一节节欢快的舞步,到山野间“漫”出的一支支哀婉的花儿;从色彩绚丽的民间刺绣和绘画,到令人陶醉的民族歌舞……亘古以来,在海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回汉民族的世代杂居、融合,形成了海原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流传下一批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创造了大量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海原县的民族文化如同竞相绽放的鲜花,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从1999年到2005年间的六年时间里,海原县文化旅游局先后被XX名为“XXX”……通过命名表彰,使很多流传久远、分布在偏僻地区、不为人们所熟悉、表演难度较大的民间艺术得以弘扬;僻壤上的回族服饰、回族饮食、民间刺绣、绘画、西夏文物、口弦、回族花儿等艺术形式,焕发出传统艺术的魅力。
      第二,以花儿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花儿呀本是我心上的话,不唱它由不得自个”,在海原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誉天下的回族花儿。它在西北民族文化中独领风骚,享有盛誉,堪称西北一绝,是民族文化中卓尔不群、风采照人的一朵奇葩。它曲调悠扬,曲风清新,语言生动活泼,最独特之处是看到什么唱什么,即兴演唱,不拘一格,令人回味绵长,由衷喜爱。海原县有一句谚语“女人有愁哭一场,男人有愁唱一唱”,高兴时漫上一曲,抒发情怀;忧愁时唱上几句,解郁闷之气。在海原,花儿是特色、是优势、是资源,喜爱花儿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人自小耳熏目染都会唱那么几句,各中小学校也设有“花儿”学唱课,“花儿”在海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久负盛名的马生林老汉演唱的花儿听起来遥远得像天边飘来的一样,带一点苍凉、凄美,却听起来又那么的释放心怀、舒坦,不由人想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似真正的天籁之音,不带尘世的污染,听者无不感慨万千。被誉为“花儿王”的马汉东,演唱的花儿清脆、嘹亮、欢快、声情并茂,曾为多部影视剧配唱,2000年在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亮相演唱花儿,受到了文化界同仁好评。2002年又代表宁夏参加了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在浙江、上海巡回演出,获得了最佳音色奖。如今,生长在回乡沃野上的花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流动,传播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在范围上,结束了宁夏花儿只在宁夏流传的历史,开始向全国扩展;在传唱的民族上,汉、回、东乡等民族都唱花儿,新花儿层出不穷;在发展形式上,逐渐形成了城乡结合、干群结合、专兼结合的花儿演唱新格局,群众性的花儿团队日渐壮大。新花儿创作如火如荼,成绩斐然,并且在大范围内开始出现了重大赛事有花儿、大型表演唱花儿、民歌民俗找花儿、经济活动配花儿的新气象。花儿创新方兴未艾,歌词句式有了新发展,叙事花儿大量涌现;曲令由一百余种发展到近二百种;花儿演唱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文艺品种,群众基础空前雄厚。
      第三,建设“花儿故乡”目标的确立,为发展民族文化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十五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目标,从海原民族文化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建设“花儿故乡”的战略构想。把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大事来抓,建设“花儿故乡”的构想,得到全县上下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也得到上级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分别投资XX万元XX万元的文化宣传中心大楼和图书馆大楼已经竣工;三年内招考的两批15名演员已撑起宣传播撒海原民族文化的半边天;民族歌舞《花儿故乡》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改编后的花儿歌舞剧《海风吹绿黄土地》2004年10月随宁夏党政代表团赴福建进行慰问演出,分别在厦门、泉州、福州巡回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福建日报》刊登了题为“西北风吹来花儿香”的报道,《泉州日报》、《福州日报》、《厦门日报》也做了相应的报道。民族舞蹈《心弦》被调至中央电视台参加魅力12“宁夏宣传周活动”,以石舒清为代表的一批海原籍作家走向了全区和全国。尤其是近几年,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掀开了民族文化活动的新篇章。其中,2002年固原撤地设市和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为集中展示绚丽多彩的花儿资源,扩大花儿的外界宣传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2002年9月,海原县委、政府适时举办了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固原电视台、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花儿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海原的知名度。同时举办的各项事业成就展、文物展、书画展、刺绣展和剪纸展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使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本土产品有了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充分发挥了海原民族文化的先导作用,引导人们树立起了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昂扬精神。同时,也为宁夏花儿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这样说,海原县在西海固文艺阵地抢占了制高点,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四,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海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奇异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坚实基础,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只有注入了文化才能提高内涵,增强活力,增加它的附加值。旅游这个美丽的载体,必须要用文化这个深邃内涵来包装打造。文化和旅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海原县划归中卫市后,依托中卫沙坡头在旅游上的优势,大作花儿文章,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并且逐步走向了市场。随着人民群众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原旅游环境和促销手段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来海原旅游的游客必然会增多,旅游消费额也会增加,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消费会增加得更快,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第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海原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西部地区给予支持,着力帮助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并通过开发将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而人民生活水平必将会更迅速地得到提高,海原民族文化市场也会得到相应发展,市场前景是广阔的。尽管目前人们对民族文化需求也许只是潜在的,但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超前准备,把民族文化作为调整海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点抓实抓好。
      
      二
      
      通过多年来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层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海原县几年来的文化工作,最重要的体会是:发展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坚持“四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立足自己,突出特色,走民族化的文化建设路子。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不是丢掉自己民族特有的东西,改用其他先进民族的东西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提高自己民族的创造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来实现的,如果简单地移植和改用其他民族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不但永远也赶不上先进民族,而且还会丢失了自己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群众之中,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极强的生命力。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发展特色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持抓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面向大众,服务群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作为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任何个人的发明创造,一但脱离了社会机体,不能成其为文化;任何时尚文化,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也不能流传,群众性是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以往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文化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群众被排斥在文化之外,这是民族文化不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民族文化的定位必须是大众文化,必须服务群众,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现代文艺创作都要按“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践,以适应大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把抽象的变为形象的,把晦涩的变为通俗的,把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使广大民族群众成为文化的拥有者、参与者,只有这样,民族文化建设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第三,必须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民族文化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科学思想和现代先进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才能提升文化品味,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看到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多数是健康的,是反映民族精神的,但也有不少过时的、落后的和不健康的,这是民族文化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因存在糟粕而全盘否定,那就断送了民族文化。相反,如果原封不动地全盘继承下来,也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文化建设,在全面、完整、系统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建设成为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民族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促进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文化的发展要靠经济支撑,而且许多传统文化就其表现形式实际上是经济生活的临摹,社会经济生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经济就没有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又为经济建设搭建了平台,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节日文化活动为经济活动营造了良好商机,又如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品牌产品更具竞争力,更有经济效益等等。因此,民族文化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尤其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使文化活动内容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实际生活之中,打牢根基,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同时要利用文化平台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董治霞,女,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图书馆群文助理馆员。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大发展 繁荣 关于对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