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0-03-05 07:17: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广西浦北县寨圩中学 广西 浦北 535312)       【摘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本文从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挖掘创新性教学内容着手,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学方式;创新精神;实践
      
      1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化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1.1 要实现“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而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法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我们大量的验证实验变为探索式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地形象可以把握,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1.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激发学生广泛的想象,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刻板,僵化,呆滞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名家的定论,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使他们敢想敢干,敢于标新立异,大胆猜测;还要启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变化无穷,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创设意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猜想。开发创新性思维往往表现为直觉思维,非本质的次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思维结果往往以“顿悟”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进行分析、猜想从中探索发现,大胆猜想答案。
      
      2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就必须把课堂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动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若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
      例如:在新授苯酚这一节课时我们首先介绍了苯酚的毒性(要求在做实验时不要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然后按拟订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分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在试管中防入少量苯酚晶体,再加适量水振荡;②加热上述试管,再让上述试管冷却,观察现象;③自冷却后的试管加入5%的NaOH溶液少许,振荡,观察现象;④向实验步骤③所得的溶液吹入CO2气体,观察溶液的变化;⑤向浓溴水中滴加苯酚稀溶液;⑥向透明的苯酚稀溶液中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⑦正确处理反应后的废液,洗净所有仪器,按规定放置,完成记录。�
      实验完成后,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其中步骤⑤一部分学生未能做出,析出白色沉淀的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找出原因;必须使浓溴水过量,实验现象才会明显。一部分学生粗枝大叶,将液体滴入顺序颠倒,致使现象不明显。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出苯酚的性质,会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遗忘。以“趣”引路,以“猜”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实验成功后,就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动机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2 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属于注入式,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察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除提出问题,做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使学生亲自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制备Fe(OH)2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
      问题1:如何制备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可溶性亚铁盐中滴入碱溶液。�
      学生设计方案1并动手操作: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
      现象: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此时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3价的铁。�
      问题2:如何操作才能得到+2价的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
      学生设计方案2并动手操作后: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
      现象: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此时学生炸开了锅,各抒己见:①要用新制备的FeCl2溶液;②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少量O2; ③液面上最好要液封。�
      学生设计方案3并动手操作后: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逐滴滴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
      现象:产生白色Fe(OH)2沉淀,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经过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第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象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我们学习了HCl、NH3均能与水发生喷泉反应,它们是利用HCl、NH3均极易溶于水而实现的。那么水溶性不大的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喷泉反应呢?又如在制取乙酸乙酯实验中,分析吸收剂饱和Na2CO3溶液用途时,往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激发学生探索实验现象,在装Na2CO3溶液的试管未振荡下,马上出现漂亮的“三色环”现象:上层为紫色,中层为红色,下层为蓝色。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上层为乙酸乙酯,显中性;中间为乙酸和乙醇混合液,显酸性;下层为碱性Na2CO3溶液。振荡后乙酸和乙醇全部溶于Na2CO3溶液中,“三色环”将消失。探索性实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点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例如,高一讲到Na2O2和CO2反应的演示实验:用脱脂棉包住约0.2克的Na2O2粉末吹气,也能够使脱脂棉燃烧,通过实验可知Na2O2和CO2反应的产物,呼出的气体还含有H2O(g),实验没有排除H2O(g)的干扰.于是我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虽然有些实验方案不尽如人意,但也提出了不少的合理方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3 努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正常地甚至超常的智力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的主动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道德要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事业和责任感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不怕失败、不畏逆境、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要进行成功的教育,使学生认知到创新思维的漫长而又艰难的认识过程,不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还要给学生成功的期待,这种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正确判定教学善,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表现自我,敢于战胜困难,对学生受到挫折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和原因,树立学习的信心。�
      2.4 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赖于学生的客观因素。良好的环境能积极地促进创造活动,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源,要加强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开放实验室,把电脑引进课堂,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采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实践中多动脑多动手,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取得经验和教训。要开展合作学习,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能创新,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创新、讨论和解答问题。�
      教师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认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认真上好活动。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等活动及其他开创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取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成为创新型人才。�
      
      3 结论�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学》编辑部,化学活动课微型实验设计与实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页�
      [2] 周林和,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化工之友,2006.2�
      [3] “创造教育的研究与与实践”课题组,上海教育科研,2001.5,第57-58页�
      [4] 荆丽华,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5] 旷湘平,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化学教育,1998.11�
      [6] 李平,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化学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