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_论当代上海农民政治文化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19-05-19 03:32: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其要义在于,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市郊农民政治文化的本质内涵;其次,引导信教农民全面融入现代政治生活是政治文化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重要环节;最后,发挥市郊农民在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取向。
      关键词:上海农民 政治文化 农村和谐社会
      政治现代化以政治文明为目标,后者由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进步性状态与成果构成。政治意识又称为政治文化,它作为政治文明的精神内核,表现为系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和人们的政治行为理念,对政治制度与体制尤其对政治行为产生指导作用。深受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和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塑造了上海农民政治行为的独特品质:有顺从与参与同在的双重属性。这种政治行为理念的过渡性、特殊性,势必导致政治参与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则无疑是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市郊农民政治文化的本质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当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中心任务,自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政治文化建设的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它不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背景,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历史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作为前提和基础。如果这些根本制度和原则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就不可能形成并维系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样,如果这些根本制度和原则不能很好的融入政治文化当中,上海农民的政治行为选择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昭示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应该坚持什么,即不论新形势下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都不能动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上海大都市新郊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并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主题。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有效凝聚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能实现上海的繁荣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以全体市郊农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就在于坚定政治信仰。信仰与价值观相通,共同构成社会意识的内核,决定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属性。今天看来,市郊农民的普遍信仰尚且集中反映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党的领导的信任,而执政党、执政理念、发展道路这些外在的对象之所以能够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依托,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都集中体现了“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原则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达成了深刻的共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国家的发展强盛一刻也离不开统一意志,党的坚强领导一刻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而无论统一意志还是共同思想基础,都离不开信仰作支撑。民无信则国不立,民无信则党不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者,民信也,信任成就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关键在于真信,真信才能真用,真信才能不动摇、不盲从,真信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致。
      二、引导信教农民全面融入现代政治生活是政治文化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在上海市郊(例如松江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场所一应俱全,农民信众颇多,且宗教在该地区发展的历史悠久),宗教一直是影响农民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逐步转型,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方兴未艾,上海市郊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样化,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渐变,今天信教农民具有相当的数量。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非常丰富,任务相当艰巨,究其根本,则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相协调,从而为科学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撑,反过来,和谐社会也是科学发展所追求的社会建设目标。据此,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自然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也就要求对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宗教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积极引导信教农民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经典作家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666,667“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之消失。”[1]668从历史上看,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通常讲,宗教源于人们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这些认识和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人类思想宝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展现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资源,可称之为宗教文化,其最高形态是宗教哲学,从中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式。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的自我意识增强等因素也促成了宗教的自我改革,宗教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同时,又随时在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可见,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具有一般社会文化的基本属性,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力,它始终不能脱离自身赖以产生和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也不可能变成凌驾于社会历史环境之上的永恒存在。因此,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自然归属社会文化的范畴,也就自然具备了服务社会建设的工具属性,成为社会建设中可资利用的重要因素。于是,充分发挥宗教文化整合社会的功能,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
      毋庸讳言,引导信教农民全面融入现代政治生活,促使政治文化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并不是要把目光局促在意识形态领域,继而试图探寻并发现宗教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契合点,这样做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迷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统领意义。因此,这种引导,只能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前提下,很好地秉持理一分殊的理念,彻底打破宗教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理想不相容的认识樊篱,进而探索宗教的道德规范、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性,充分发挥宗教整合社会的巨大功能,在稳定社会情绪、坚定价值取向、调节利益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等方面寻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契合点。宗教抑恶扬善的戒条与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殊途同归,其热心公益、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克勤克俭、恪守诚信的观念和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无二致,信教农民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无悖逆甚至不谋而合,信教农民思安定、求发展、盼富裕的心愿与党和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决策部署相得益彰。总之,充分发掘并发挥宗教整合社会的积极作用,可以使我们在法制和制度手段之外,拓展出一条引导信教农民投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发挥市郊农民在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上海农民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取向
      上海农民的政治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终究还要靠市郊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我们要构建的农村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们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党的领导是关键,政府主导很重要,但农民是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上海市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上海农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主导,离不开国家大力支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的市郊农民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作为独立政治人格的每个农民都要做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促进者,不能幻想政府会把什么都包下来,不能坐等国家赐给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和谐社会。因此,市郊农民就更需要不断坚定自尊、自强的政治行为理念,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斗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用诚实劳动和模范行为做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推动者、促进者。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大力培养拥有先进政治理念的新型农民,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昂扬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不断开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任杨文(1981—),上海人,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上海 文化与 当代 农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