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对《红楼梦》的哲学解读】

    时间:2019-05-19 03:32: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涉猎极广。早年尝醉心于康德以及叔本华之哲学思想,尤其是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的叔本华唯意志论对王国维影响至深。在《红楼梦评论》当中,王国维更是将唯意志论应用到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上来。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红楼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性,更是由于书中点明了摆脱欲望是出离痛苦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唯意志论 解读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灿烂夺目的瑰宝,其影响早已经超过了文学的领域和地理疆界的范围,成为了世界文化园林当中的一朵奇葩。对《红楼梦》这一本书的研究在中国能够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学问,并且在近代、现代乃至当代以来长盛不衰,又不可不说是学术领域的一种奇观。但是在王国维的眼中,《红楼梦》不单单是文学名著,更是哲学的著述,并且撰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以叔本华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对《红楼梦》的价值以及伦理学上的意义做了一种哲学式的诠释。以唯意志论为理论基点来分析《红楼梦》固然是王国维的一家之言,但是仍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全新的尝试,《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唯意志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人生之本质欲而已矣
      王国维从西方哲学当中不仅仅学到了康德哲学和因果律,更是从叔本华那里接触到了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并且将其应用到其学术研究当中去,其中王国维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就是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的一个集中体现。
      由王国维的《自序》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之所以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是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希望能够从哲学当中找到人生问题的答案。正是由于王国维这种忧郁的气质才使得他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一拍即合,王国维从叔本华那里找到了人生苦难的根源,对于人生的问题找到了一个叔本华式的、悲观的答案。王国维关于人生问题的思索和得到的结论我们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地表述。
      王国维在文章的开始就开门见山的直接指出了人生的苦难的根源,他说:“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1]p41这里所说的“身”不仅仅是身体的意思,而是说人有此身便会生出种种欲望,比如饿了就有吃饭的欲望,渴了就有要喝水的欲望,一个欲望满足便会生出另一个欲望,如此循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种种的痛苦,人生的忧患与苦难就这样从欲望无法满足的痛苦当中产生出来了。王国维对这样一种处于欲望支配之下的人生是抱着一种十分的消极和悲观的态度的,他认为终人之一生所能做到的无非是“自存”与“存种”两件事而已。人在最初的时候感觉到饥饿和口渴,于是就有对于事物和水的欲望,感觉到寒冷就希望有衣服穿,没有住所就希望有房子住,这都是维持一个人的生活所必须的。除此之外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而人的欲生之心感到不满足希望有限的人生得以延长,于是又有繁衍后代以延续自己有限生命的欲望继之而起。于是王国维认为人生不过是为了满足欲望的过程而已,他说:“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1]p4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将人生的动力和实质理解为欲望,将人的所有行为归结为一种在欲望驱使之下的盲动,从而得出了一个消极的结论:“人生之本质何?欲而已矣。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而一已矣。” [1]p42至此,王国维在人生观上的唯意志论倾向表露无疑了。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唯意志论思想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将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本质归结为一种生存意志(will to live),认为人生处处受到生存意志的制约和支配,人生只是被动的消极的在生存意志的支配下不断地去满足无止境的欲望,正是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真正的满足所以才产生种种人生之痛苦与烦恼。以叔本华的这种唯意志论观点看点来看待人生,自然会得出一种对人生悲观的甚至绝望的态度,认为人生于细小之处虽有喜悦可言但是就整体来看只能是处于无法摆脱的生存意志驱使之下的一幕悲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思想是以康德的哲学思想为契机而提出的。在叔本华之前康德就认为事物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并且康德以感觉经验为鸿沟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分割开来,认为人的理性能力和知识只在现象世界即所谓的“此岸世界”具有有效性,人的理性能力必须要坠上经验的重物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据此康德对试图把握本体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即“物自体”的纯粹理性的企图作出了批判。康德虽然认为“彼岸世界”是人类纯粹理性所无法把握的、不可思议的,但是却不否定这样一种超乎人类理性范围之外的超然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那么康德是根据什么肯定“彼岸世界”的存在的呢?这样康德哲学的一个主要的观点即关于“物自体”的论述就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热点。在康德之后的叔本华依据自己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对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做了批评和修正,叔本华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向“物自体”和“彼岸世界”的狭窄的小径,他将事物的本质归结为意志,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叔本华从人的主观出发去寻找世界的本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将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拉回到人的主观世界当中,开启了唯意志论思想的先河。而青年时代的王国维正是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当中汲取了思想资料,接受了这种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的唯意志论思想并将之运用到学术研究之上,更进一步影响到王国维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成为了他解读《红楼梦》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整是从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出发,王国维才悲观的认为人生是在欲望的支配之下的一幕悲剧,人生当中只有无法逃避的痛苦和深陷于欲望之中的无法自拔。
      二、《红楼梦》的精神
      王国维认为人生是处于欲望的支配之下的、是痛苦的和悲观的,人生自成年之后所勤勤恳恳谋划、殚思竭虑去经营的无非就是满足无止尽的欲望而已。而人生的欲望又不仅仅限于生存之欲,王国维说:“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 [1]p46人生除去生存之欲之外还有结婚和出仕为官的欲望,如果能去掉这种欲望,那么人生的大半的忧患和情欲也就可以避免了。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摆脱欲望指出一条途径呢?王国维认为只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思想在哲学上做到了这一点,而在诗歌与小说的领域里艺术的再现人生种种欲望与苦痛的作品并不鲜见,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则是极少的,而“《红楼梦》一书,非徒提出此问题,又解决之也。” [1]p46正是基于这种观点,王国维才将《红楼梦》一书视为一“绝大的著作”。王国维继而转述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来历,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经过锻炼之后已通灵性,见众石练成之后都能够去补天,唯独自己弃之不用,于是自怨自艾。通过对这段贾宝玉来历的文字的分析,王国维认为人的痛苦和堕落来自于人的欲望,是意志自由的罪恶,贾宝玉的前世本是要用来补天的一块顽石有幸被弃之不用,既然如此为何不游于广漠的天地之间自适其志,而非要进入充满忧患与劳苦的世界当中去历练一番呢?由此王国维认为:“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1]p46这就是说作为人生的本质欲望是先于具体的个人的生活而存在的,人不过是在生活当中体认和意识到自身的欲望的存在并且在欲望的驱使和奴役之下痛苦的生活。例如《红楼梦》当中所描写的这块补天的顽石,心中其实充满了种种的欲望所以见到众石都能够去补天才会产生了一种欲望未得到满足的痛苦,于是才错误的选择进入忧患劳苦的世界当中历练一番的错误的决定。从王国维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是认为是无的本质是先于事物存在的,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思想认为欲望是世界乃至人生的本质、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而且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并且能够支配具体事物的先验的一种存在。人生的本质是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先验的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所以人的一生只能是在欲望支配之下不自由的、悲惨的生活。王国维通过本质先于具体事物存在这样一个判断,进一步加强了欲望对人生的支配的作用,更进一步认为人生的欲望是无从逃避的。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对人的欲望的描写是很透彻的,但是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生动的、艺术的描绘了人生的苦痛,小说的更大的价值同时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为人生的苦痛指出了一条解脱之路,这也是《红楼梦》的精神所在。王国维指出:“《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也。” [1]p46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生的痛苦的来源不是外在的,周围的环境和现实的条件不是我们精神上的痛苦的根源,人的内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才是人生的苦难的根源。也就是说人生的苦痛是人自身的、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而非是由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条件所决定。既然苦难是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那么要从其中得到解脱就只能从人的主观上找一条出路,这也是王国维所说的“由己求之”的意义所在。所谓“由己求之”其实就是求助于自己,从自身的主观的精神意志方面寻找出路。既然人生的苦难是主观性的、而且只能从主观出发去寻求解脱,那么真正的解脱的道路何在呢?王国维说:“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也。”[1]p47既然欲望是人生的苦难的根源,那么只有断绝种种欲望才能从根源上铲断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的生活的欲望越强烈所要求的也就越多,要求的越多人的不满足感也就越加强烈,痛苦的程度也就更为加剧,如此循环人生的苦痛与忧患就愈演愈烈、沉陷在欲望的深渊当中越发难以自拔。如果人能够在这欲望的泥潭当中能够反躬自省,悟出自身的欲望是苦痛的根源而自觉地断绝欲望,变化自身的气质才有可能自人生无尽的苦难之中得以解脱。至此王国维明确的指出解脱人生的苦难的途径在于:“全变其气质,而超出苦乐之外。举昔所执着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 [1]p48这里王国维鲜明的指出欲望是苦难的根源,只有摒弃欲望的羁绊才能够寻到解脱的途径。
      王国维又以贾宝玉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做了对比,认为二者寻求解脱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在人物陷于欲望的最深处的同时就已经潜伏着解脱的种子,如书中贾宝玉听《寄生草》的曲子时就已经悟到自身的由来,隐然而有解脱的念头,之所以未能的原因在于有林黛玉的牵挂,至黛玉死后出世的念头才渐渐的坚决起来,中间又经过种种波折最终战胜欲望得到了解脱。
      三、《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领域当中占据着显著的、举足轻重的位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有极高的价值在于其美学上的旨趣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悖,王国维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1]p49-50中国人具有的是一种世俗的、乐观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戏曲和小说等文学形式之中就是喜剧式的大团圆的美好的结局,虽然中间会有种种波折和困厄但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仍是乐天的、向上的。而《红楼梦》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却是与传统的观念相反的,“《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1]p50《红楼梦》之所以是悲剧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说过,即以文学的手段描绘出人生的本质是欲望这一主题。由此王国维断定:“《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悖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存乎此。”[1]p50王国维以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给《红楼梦》做了一个唯意志论的解释,认为这本书以艺术的手段生动的描绘了人深陷于种种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的情景,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本质是永无止境的欲望,正因为欲望是无尽的所以人要满足它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欲望无法满足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正因为《红楼梦》揭示了人陷于欲望之中无法摆脱的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民族心理相反的图景,王国维才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文学的、更多的是宇宙的和哲学的.
      何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并且要进一步阐明《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王国维将悲剧分为了三种:“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之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p50前两种悲剧的形成主要是靠一种外部的势力所推动,有一个极恶毒的人或者是一种外部的命运所强加于人生之上,从而横生出种种悲剧,虽然也能够使人产生惊惧的感情,但是由于其罕见的缘故所以人尚可希望能够豁免于其外。而第三种悲剧则不然,这种悲剧的形成原因不在于外界而是根源于人性的本身,是人人都无从逃避的,依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观点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这种欲望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于人的内心的一种需求,它不是孤立的、特殊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在欲望之中,又由于欲望是无限的永远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人生就是一出挣扎在欲望之中的悲剧。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正是以艺术的画卷反映了人生的这一真谛,所以才会是这第三种悲剧即一种无可逃避的、根植于人性之中的悲剧中的悲剧。也正以为如此,《红楼梦》才在美学上占有一极高的位置,或许这也是其拥有永恒的价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的原因的所在。
      四、《红楼梦》的伦理价值
      《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已如前节所述,而其于伦理学上的价值亦继之而起。假如《红楼梦》仅仅限于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人陷于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的痛苦,而没有表达出一种要从其中获得解脱的精神和倾向,那么它在美学上的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的。王国维就认为如果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即自杀或是颓废一生,那么《红楼梦》于美学上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无价值。王国维何以有这样的观点呢?他自己这样解释道:“欲达解脱之域者,故不可不尝人事之忧患;然所贵乎忧患者,以其为解脱之手段故,非重忧患自身之价值也。” [1]p53-54艺术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忧患的描绘,使人警醒进而自觉认识到自己为何会处于种种的忧患之中,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和忧患的根源是什么,并且激发起人内心之中的一种寻求解脱的勇气。正是因为王国维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认为若是没有伦理学上的价值继之而起的,《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也就成为问题了。也正是因为在伦理学上表达出了以解脱为最高的理想,《红楼梦》才真正的具有了美学上的极高的价值。   但是“解脱”是否可以成为伦理学上的最高理想呢?王国维认为如果从传统的观点来思考的话,“解脱”是不可能成为伦理学上的最高理想的,甚至都是不符合一般的道德伦理标准的,比如自传统的观念看来贾宝玉这个任务即是弃绝人伦、不忠不孝的的罪人。但是这种传统的、普遍被接受的伦理标准是否有一个合理的根据呢?王国维对此是持很怀疑的态度的,他说:“使世界人生之存在,而有合理的根据,则人生中所有普通之道德,谓之绝对的道德可也。然吾人从各方面观之,则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之祖先一时之谬误。” [1]p54王国维认为人的存在即是祖先的一时谬误即欲望的产物,那么普遍所遵循的伦理道德标准就不具有绝对的价值。所以说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就并非是弃绝人伦的罪人,而只是认识到了祖先的谬误以及自是也是欲望的产物,从而不忍再犯祖先同样的错误而已。从这样的超然的观点来看待人生、看待伦理道德,自然会将“解脱”奉为最高的理想。
      王国维又从诘难者的角度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给出了回答,他写道:“难者又曰:人苟无生,则宇宙间最可宝贵之美术,不亦废欤?曰:美术之价值,对现在之世界而起者,非有绝对的价值也。其材料取诸人生,其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仄,而趋于反对之方面。如此之美术,唯于如此之世界、如此之人生中,始有价值耳。” [1]p5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美学上的价值做了一个适用范围上的限定,它只对尚有缺陷的、未能从欲望中得到解脱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文学艺术在美学上的价值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王国维假设有一个人完全没有我们所能体会到的种种欲望以及在不能满足欲望时所产生的痛苦,那么他就已经完全的达到解脱之境了,试想我们所谓的美学价值在其看来又何足道哉呢?有或者有人已经从欲望的羁绊之中解脱出来,那么在这个时候原来的种种美学上的价值对他而言也毫无价值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王国维对于美学的看法,他将艺术作品在美学上的价值理解为近乎于一种一剂良药,而我们的充满欲望羁绊、充满痛苦的人生就好比一个病人,良药只有对病人才有价值,而一个人若是没有得病或者是已经从病中痊愈,那么良药就对其没有或是不再有价值了。
      王国维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最高理想归结为解脱,并从多方面的论证中证明了他的观点并非什么非常可怪之论,而是在洞悉人生本质之后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而《红楼梦》一书兼有美学与伦理学上的价值也在于它不仅描绘了人生的欲望及其中的挣扎与痛苦,而且能够激发人们摒弃欲望、求得解脱的勇气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静安文集》[M],《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
      作者简介:张儒威(1982-),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哲学研究

    推荐访问:红楼梦 解读 哲学 王国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